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二十三》)
【注释】
仪封人:仪,地名,盖卫邑也。封人,官名,管理边疆之地的官员。
请见、见之:两个“见”字从前都读去声,音现,xiàn。何焯《义门读书记》云:“古者相见必由绍介,逆旅之中无可因缘,故称平日未尝见绝于贤者,见气类之同,致词以代绍介,故从者因而通之。夫子亦不拒其请,与不见孺悲异也。”(杨伯峻)
君子之至于斯也:敦煌写本和日本古写本“斯也”有作“斯者”的。(毛子水)
从、丧:从音zòng。丧音sàng。有注“丧”为失位去官;似应释为“天之将丧斯文”的丧。(郑玄释为“道德之丧亡”。)
木铎:以木为舌的铜铃,古代施政教时所振也。以金为舌的则称金铎。郑玄注释《周礼》,“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
【讨论】
本章可当小小说读。孔子周游列国,曾经过卫国的边邑,仪。仪的地方官,请见孔子。可能被挡驾了。这个官——封人,就说话了:所有有道德学问的人到了本地,我从没有不和他见面的。孔子的随从弟子,安排了孔子见他。两人谈了什么,没有记载流传,我们不知道。但仪封人辞别孔子后,对孔子的弟子们说:你们这些人为什么心有所丧、害怕什么呢?天下黑暗日子也太久了,圣人也该有得意的时候了,上天把你们的老师做人民的导师哩。
仪封人非常高明,跟函谷关的关令尹喜有一比。据传,尹喜看到紫气浮关,知真人到也,迎之,乃“老子乘青牛而过”。尹喜拜请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我们今天能读到《道德经》,还要感谢尹喜呢。
仪封人呢?则是做了一个千古预言:“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明代文学家归有光评论说:“非夫子不足以感封人,非封人不足以知夫子。”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但对孔子有绝不动摇信心的,大概只有一个颜回。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绝粮时,连子路、子贡这些高足都有所动摇了。有人形容孔子“茫茫然如丧家之犬”。仪封人阅人无数,只与孔子交谈一次,就认为天命在兹。这如一个成语——“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指有的人相处到老还是陌生的,有的人停车交谈便一见如故。)
朱熹认为,仪封人“盖贤而隐于下位者也”。《论语》中,退隐的贤人不少,如“楚狂接舆”,如“长沮”和“桀溺”,如“荷蓧丈人”等。但是,只有仪封人对孔子完全认同,知道孔子的历史使命所在,可以说是孔子的千古知音。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句说,多么深刻,多么笃定,多么期待,多么信任!《春秋演孔图》云:“圣人不空生,必有所制以显天心,某(丘)为木铎制天下法。”的确,历史也如此演绎。
顺便说一下,现在一些师范院校的校徽中有“钟”的形象,这正是取自木铎象征孔子、象征教师的含义,而木铎的木舌也被比作教师的“教化之舌”。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