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60):孔子的千古知音

作者:薛驰
清焦秉贞 《孔子圣迹图》,藏于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9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二十三》)

【注释】

仪封人:仪,地名,盖卫邑也。封人,官名,管理边疆之地的官员。

请见、见之:两个“见”字从前都读去声,音现,xiàn。何焯《义门读书记》云:“古者相见必由绍介,逆旅之中无可因缘,故称平日未尝见绝于贤者,见气类之同,致词以代绍介,故从者因而通之。夫子亦不拒其请,与不见孺悲异也。”(杨伯峻)

君子之至于斯也:敦煌写本和日本古写本“斯也”有作“斯者”的。(毛子水)

从、丧:从音zòng。丧音sàng。有注“丧”为失位去官;似应释为“天之将丧斯文”的丧。(郑玄释为“道德之丧亡”。)

 木铎:以木为舌的铜铃,古代施政教时所振也。以金为舌的则称金铎。郑玄注释《周礼》,“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

【讨论】

本章可当小小说读。孔子周游列国,曾经过卫国的边邑,仪。仪的地方官,请见孔子。可能被挡驾了。这个官——封人,就说话了:所有有道德学问的人到了本地,我从没有不和他见面的。孔子的随从弟子,安排了孔子见他。两人谈了什么,没有记载流传,我们不知道。但仪封人辞别孔子后,对孔子的弟子们说:你们这些人为什么心有所丧、害怕什么呢?天下黑暗日子也太久了,圣人也该有得意的时候了,上天把你们的老师做人民的导师哩。

仪封人非常高明,跟函谷关的关令尹喜有一比。据传,尹喜看到紫气浮关,知真人到也,迎之,乃“老子乘青牛而过”。尹喜拜请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我们今天能读到《道德经》,还要感谢尹喜呢。

仪封人呢?则是做了一个千古预言:“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明代文学家归有光评论说:“非夫子不足以感封人,非封人不足以知夫子。”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但对孔子有绝不动摇信心的,大概只有一个颜回。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绝粮时,连子路、子贡这些高足都有所动摇了。有人形容孔子“茫茫然如丧家之犬”。仪封人阅人无数,只与孔子交谈一次,就认为天命在兹。这如一个成语——“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指有的人相处到老还是陌生的,有的人停车交谈便一见如故。)

朱熹认为,仪封人“盖贤而隐于下位者也”。《论语》中,退隐的贤人不少,如“楚狂接舆”,如“长沮”和“桀溺”,如“荷蓧丈人”等。但是,只有仪封人对孔子完全认同,知道孔子的历史使命所在,可以说是孔子的千古知音。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句说,多么深刻,多么笃定,多么期待,多么信任!《春秋演孔图》云:“圣人不空生,必有所制以显天心,某(丘)为木铎制天下法。”的确,历史也如此演绎。

顺便说一下,现在一些师范院校的校徽中有“钟”的形象,这正是取自木铎象征孔子、象征教师的含义,而木铎的木舌也被比作教师的“教化之舌”。

《论语.八佾》:“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战国 素铎(铜器)(公有领域)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朱熹是理学家,认为:天,即理也,其尊无对,非奥灶之可比也。逆理,则获罪于天矣,岂媚于奥灶所能祷而免乎?言但当顺理,非特不当媚灶,亦不可媚于奥也。
  • 中华传统文化是本次人类历史中,独一无二的没有中断的文化,迥异于世界上的其它文化,被称为“神传文化”。或许,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神性内涵,才创造了持续传承五千年的奇迹。
  • 射在中国起源很早。至晚商、周时代,弓箭已是男人的性别标志,贵族家的男子必须从小接受严格的射箭训练。射不仅是最重要的军事技能,而且成为身体和品德教育的课程,所谓“讲德习射”。
  • 礼之存在,表现出来,就是礼的形式仍能见到。告朔之礼虽不行,而每朔犹杀羊进庙,则使人尚知有此礼。如饩羊都废止了,则此礼便痕迹都不存了,
  • 朱熹要人读《论语》,不仅是读经、解经,更是要读者通过读书而体察自我、规范自我。这时的读者,不是单纯的文字阅读者,而像是一个求道者。
  • 鲁定公愈加信任孔子,让孔子“代行相事”,孔子主政三月,鲁国大治。齐国害怕,就送去美女、良马腐蚀鲁国君臣。孔子辞职,开始周游列国。一段君臣相遇、鲁国中兴的机遇被扼杀了。此乃千古之叹!
  • 孔子在鲁国做过大官,对政治有透彻了解,非常智慧。孔子虽然有自己的政治立场,也想削去三桓,如堕三都,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等等,但是,反对“暴虎冯河”,而是要“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不赞成盲动,血气之勇。
  • 其实,孔子对管仲的历史功绩是高度评价的。在本章说“管仲之器小哉!”可能重心并不在说管仲的不俭、不知礼,而是在大发感慨。感慨什么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