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59):乐其可知

作者:薛驰
图为明 仇英《孔子圣迹图》之“在齐闻韶”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92
【字号】    
   标签: tags: , , ,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二十二》)

【注释】

子语鲁大师乐:语音yù,告诉。大音tài,大师为乐官之长。大概鲁国礼乐崩坏,故孔子以正乐之法语之,使知也。

始作,翕如也:翕,合也,鸟的两个翅膀合飞为翕;如,语辞。古者乐始作,先奏金,鼓钟。钱穆以为,钟声既起,闻者皆翕然振奋,是为乐之始。

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从音zòng,放开。纯,和谐义。皦,音jiǎo,原来是指玉石洁白,清楚明白义。绎是抽丝,连续、相生义。音乐演奏到最后有尾声,唱了尾声,还要弦外有音,余音袅袅,所谓“绕梁三日,余音不绝”。钱穆解曰:钟声既作,八音齐奏,乐声自此放开。其时器声人声,堂上堂下,互相应和,纯一不杂,故说纯如也。一片纯和中,高下清浊,金革士匏,各种音节,均可分辨明析,故说皦如也。是时一片乐声,前起后继,络绎而前,相生不绝,故说绎如也。以成:一套的乐声,在如此过程中完成。

【讨论】

中国古文化被称为礼乐文明。孔子亲定六经。然而,六经中《诗》《书》《礼》《易》《春秋》皆有传,唯独《乐》亡。孔子是音乐大师。据说,孔子再传弟子公孙尼子为《乐经》作有《乐记》。到西汉刘向校书时,找到了真正的《乐记》二十三篇。《小戴礼记》所收仅是前十一篇。又,荀子作有《乐论》。后人对先秦古乐、《乐经》的认识,有赖于此。

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有人以为,哀公十一年孔子自卫反鲁后,本章孔子之所语鲁大师,即乐正、《雅》《颂》得所之事。

我们现在不能听到古乐。本章难以确解。这里引述的几种译文和解说,只供参考而已。

其一,先生告诉鲁国的太师官说:“乐的演奏之全部进程是可知了。一开始,是这样地兴奋而振作,跟着是这样地纯而和谐,又是这样地清楚而明亮,又是这样地连绵而流走,乐便这样地完成了。”(钱穆)

其二,孔子把演奏音乐的道理告给鲁国的太师,说道:“音乐,那是可以晓得的:开始演奏,翕翕地热烈;继续下去,纯纯地和谐,皦皦地清晰,绎绎地不绝,这样,然后完成。”(杨伯峻)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引谢氏曰:“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为乐。翕如,言其合也。五音合矣,清浊高下,如五味之相济而后和,故曰纯如。合而和矣,欲其无相夺伦,故曰皦如,然岂宫自宫而商自商乎?不相反而相连,如贯珠可也,故曰绎如也,以成。”

清代学者宋翔凤《论语发微》则认为:“始作,是金奏。从同纵;谓纵缓之也。入门而金作;其象翕然变动。缓之而后升歌;重人声,其声纯一,故曰纯如。继以笙入;笙者有声无辞,然其声清别,故曰皦如。继以间歌;谓人声笙奏间代而作,相寻续而不断绝,故曰绎如。有此四节而后合乐,则乐以成。”

另外,蕅益大师曰:乐是心之声,闻其乐而知其德。故翕如、纯如等,须从明德处悟将来,非安排于音韵之末也。

今人有对本章做如下理解:音乐可分三个阶段,始作,从之,以成。“从之”这个阶段,内又分为三个层次——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那么,实际可以把音乐分为四如之境——翕如之境,纯如之境,曒如之境和绎如之境。这四如之境,又可对应元亨利贞或者春夏秋冬四象。所以,孔子语鲁太师乐,所谈的是天地之道,是天地之大乐,是政通人和之乐,是为万世开太平之乐。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语集注》(朱熹,载入《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樊登讲论语:学而》(樊登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音乐的四如之境:翕如、纯如、皦如、绎如》(https://www.rujiazg.com/article/22167)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祭礼本对鬼神而设,古人必先认有鬼神,乃始有祭礼。祭礼在东西方古文明中是普遍存在的,信奉神明。不过,信奉神明是虔诚、是感恩,而不是交换,不是说给神佛烧香磕头就能保佑升官发财、生儿子。人礼拜时的有求之心,是亵渎神明。
  • 朱熹是理学家,认为:天,即理也,其尊无对,非奥灶之可比也。逆理,则获罪于天矣,岂媚于奥灶所能祷而免乎?言但当顺理,非特不当媚灶,亦不可媚于奥也。
  • 中华传统文化是本次人类历史中,独一无二的没有中断的文化,迥异于世界上的其它文化,被称为“神传文化”。或许,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神性内涵,才创造了持续传承五千年的奇迹。
  • 何为入太庙而每事问乎?意以为孔子不知礼。孔子闻或人之讥,乃言其问之意,以宗庙之礼当须重慎,不可轻言,虽已知之,更当复问,慎之至也。
  • 射在中国起源很早。至晚商、周时代,弓箭已是男人的性别标志,贵族家的男子必须从小接受严格的射箭训练。射不仅是最重要的军事技能,而且成为身体和品德教育的课程,所谓“讲德习射”。
  • 礼之存在,表现出来,就是礼的形式仍能见到。告朔之礼虽不行,而每朔犹杀羊进庙,则使人尚知有此礼。如饩羊都废止了,则此礼便痕迹都不存了,
  • 朱熹要人读《论语》,不仅是读经、解经,更是要读者通过读书而体察自我、规范自我。这时的读者,不是单纯的文字阅读者,而像是一个求道者。
  • 孔子定《诗》,以《关雎》为第一篇,自有深意。孔子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熹解说道:关雎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
  • 鲁定公愈加信任孔子,让孔子“代行相事”,孔子主政三月,鲁国大治。齐国害怕,就送去美女、良马腐蚀鲁国君臣。孔子辞职,开始周游列国。一段君臣相遇、鲁国中兴的机遇被扼杀了。此乃千古之叹!
  • 孔子在鲁国做过大官,对政治有透彻了解,非常智慧。孔子虽然有自己的政治立场,也想削去三桓,如堕三都,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等等,但是,反对“暴虎冯河”,而是要“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不赞成盲动,血气之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