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二十二》)
【注释】
子语鲁大师乐:语音yù,告诉。大音tài,大师为乐官之长。大概鲁国礼乐崩坏,故孔子以正乐之法语之,使知也。
始作,翕如也:翕,合也,鸟的两个翅膀合飞为翕;如,语辞。古者乐始作,先奏金,鼓钟。钱穆以为,钟声既起,闻者皆翕然振奋,是为乐之始。
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从音zòng,放开。纯,和谐义。皦,音jiǎo,原来是指玉石洁白,清楚明白义。绎是抽丝,连续、相生义。音乐演奏到最后有尾声,唱了尾声,还要弦外有音,余音袅袅,所谓“绕梁三日,余音不绝”。钱穆解曰:钟声既作,八音齐奏,乐声自此放开。其时器声人声,堂上堂下,互相应和,纯一不杂,故说纯如也。一片纯和中,高下清浊,金革士匏,各种音节,均可分辨明析,故说皦如也。是时一片乐声,前起后继,络绎而前,相生不绝,故说绎如也。以成:一套的乐声,在如此过程中完成。
【讨论】
中国古文化被称为礼乐文明。孔子亲定六经。然而,六经中《诗》《书》《礼》《易》《春秋》皆有传,唯独《乐》亡。孔子是音乐大师。据说,孔子再传弟子公孙尼子为《乐经》作有《乐记》。到西汉刘向校书时,找到了真正的《乐记》二十三篇。《小戴礼记》所收仅是前十一篇。又,荀子作有《乐论》。后人对先秦古乐、《乐经》的认识,有赖于此。
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有人以为,哀公十一年孔子自卫反鲁后,本章孔子之所语鲁大师,即乐正、《雅》《颂》得所之事。
我们现在不能听到古乐。本章难以确解。这里引述的几种译文和解说,只供参考而已。
其一,先生告诉鲁国的太师官说:“乐的演奏之全部进程是可知了。一开始,是这样地兴奋而振作,跟着是这样地纯而和谐,又是这样地清楚而明亮,又是这样地连绵而流走,乐便这样地完成了。”(钱穆)
其二,孔子把演奏音乐的道理告给鲁国的太师,说道:“音乐,那是可以晓得的:开始演奏,翕翕地热烈;继续下去,纯纯地和谐,皦皦地清晰,绎绎地不绝,这样,然后完成。”(杨伯峻)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引谢氏曰:“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为乐。翕如,言其合也。五音合矣,清浊高下,如五味之相济而后和,故曰纯如。合而和矣,欲其无相夺伦,故曰皦如,然岂宫自宫而商自商乎?不相反而相连,如贯珠可也,故曰绎如也,以成。”
清代学者宋翔凤《论语发微》则认为:“始作,是金奏。从同纵;谓纵缓之也。入门而金作;其象翕然变动。缓之而后升歌;重人声,其声纯一,故曰纯如。继以笙入;笙者有声无辞,然其声清别,故曰皦如。继以间歌;谓人声笙奏间代而作,相寻续而不断绝,故曰绎如。有此四节而后合乐,则乐以成。”
另外,蕅益大师曰:乐是心之声,闻其乐而知其德。故翕如、纯如等,须从明德处悟将来,非安排于音韵之末也。
今人有对本章做如下理解:音乐可分三个阶段,始作,从之,以成。“从之”这个阶段,内又分为三个层次——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那么,实际可以把音乐分为四如之境——翕如之境,纯如之境,曒如之境和绎如之境。这四如之境,又可对应元亨利贞或者春夏秋冬四象。所以,孔子语鲁太师乐,所谈的是天地之道,是天地之大乐,是政通人和之乐,是为万世开太平之乐。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语集注》(朱熹,载入《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樊登讲论语:学而》(樊登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音乐的四如之境:翕如、纯如、皦如、绎如》(https://www.rujiazg.com/article/22167)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