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情人节–元宵 灯火盛会辉映深刻内涵

作者:允嘉徽
元宵灯如市,记录古代殊胜的记忆——燃灯敬佛。(龚安妮/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06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元宵节,最早称为上元,又称灯节、元夕、小过年,这个花灯流光极为辉煌的中华传统节日,自汉代以来已经传承二千余年。每年的黄历正月十五,是新年里的第一个月圆日,就在立春前后,东风解冻,处处洋溢着欢喜迎春的气息。这一夜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是传统的庆贺方式,其中又以点灯、燃灯、赏花灯最引人注目,“人约黄昏后”相伴赏花灯情境,吸引着代代人的向往,燃放青春,迎接祝福。

实际上元宵夜不仅是一场灯火辉映下的情人盛会,更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是二千载以来人们追寻光明与升华的缩影。

盛唐时,睿宗打开天子御楼观灯的风尚(《事物纪原》),御殿安福门大开,于是正月十五夜成了“灯节”。唐玄宗也爱煞元宵赏灯,和群臣举行“临光宴”,“连夜烧灯”(《旧唐书》)。玄宗的花灯有多奇巧灵动,试看这些名称可能联想一二:白鹭转花、黄龙吐水、金凫、银燕、浮光洞、攒星阁等等,多姿多彩。(唐.冯贽《云仙杂记》)元宵花灯盛放,王维有诗吟“由来月明如白日,共道春灯胜百花”,月明如昼,灯比花美。

灯花照映人间光与影

花灯盛会,吸引历朝历代的爱赏,也留下许多情味隽永的诗篇。历代文人墨客在此时空题咏不辍,人间灿烂繁华的瞬间在诗篇之间流转,也映照出人心中与天俱来的皈依心愿。

关汉卿《【正宫】白鹤子》(小令)唱道:“香焚金鸭鼎,闲傍小红楼。月在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一句“月在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期待相见的喜悦为情人们的元宵作了注脚,在元曲中传扬,源头来自宋代朱淑真(一说欧阳修)的词《生查子‧元夕》,明白点出元宵灯市的时空背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而朱的元宵词在花市灯如昼当下,产生今昔之比,“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在雀跃之心上滴落了别离的眼泪。人生好景不常,千古人心同一长叹!

月在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赏元宵花灯:竹花月影与中秋满月。(嘉义市政府提供)

元宵灯火代代传,而世局与人事的流转不依人愿!爱情、家国情皆难免!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充满了灿烂元宵的极致诗画美:“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然而,在数不胜数的盛世美景、灯影粉香之外,他依然坚持吐露一生不辍的追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坚持他一生与众不同、孤独的追寻,用文学笔下的情人来比喻他还我故国山河的壮志,用他一生满腔热血热爱来坚守,在元宵诗词中独具风骨,吸引力千年不衰!

与元宵夜的欢庆繁华同在的是灯光背后的冷落清寂。然而,无论是繁华或寂寞,人们心中对光明与永生的向往,从未放弃。重重惆怅离恨之下,慧悟者转而有脱俗的寻觅,追求离恨、离苦,往那永恒的光明之道走去。

火树银花救世来

火树银花装扮蒙特利尔。(婷娜、申萍/大纪元)

据宋代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记载,上元节燃灯的起源是沿袭了汉武帝祭祀太一神的作法。汉武帝笃信神仙,一生追求成仙之道,元封元年西王母感于他强烈的求道之心而降临汉宫,西王母并召请上元夫人来为他开启修仙入门之道。汉武帝还设了太一神(泰一神)的神殿,于正月上辛(祈求丰年之日)奉祀太一神,从黄昏燃火点灯敬拜,灯火通宵,彼时流星也降临了,光明无际![1]另一说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等人求得佛法归来,汉明帝下令仿照天竺(印度)的作法,在正月十五夜宫中和寺院一律“燃灯敬佛”。一夕火树银花,光华万千,从此代代相传。

初唐苏味道元宵诗《正月十五夜》(上元)一诗写元宵夜的情景,精彩尽在其中,笔致流动,传诵久远,深得人心:“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其中“火树银花合”,形容元宵夜灯与火的灿烂,浑然一气。其实“银花”就是来自佛下世救人的典故,与人们修仙之心、修道之缘一线相系。

“银花”的典故来自南朝梁简文帝的《弥陀佛像铭》:“玉莲水开,银花树落;惟圣降神,拯彼沉漠……”此铭描述弥陀佛降世拯救沉沦凡尘的世人时,水中开满了玉莲,树上落下了银花,展现庄严美好的情景。

隋炀帝杨广在《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中则描绘了“火树”敬佛情景:“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火树是一个分枝的大型灯架,形状如树,枝叉上点灯,光耀辉煌,映照天地如火树,殊胜的敬佛仪典让元宵节的时空超凡入圣。这样的火树敬佛在隋唐之际的皇家宫中相传,唐玄宗《开元天宝遗事‧百枝灯树》记载:“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韩国夫人在元宵夜的高山上点亮高八十尺的灯树百枝,那样庄严殊胜的场面,多么盛大辉煌!

唐代崔液的《上元夜六首 其二》也写了元宵夜燃灯敬佛的情景:“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影里如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传说佛眉间的白毫,有巨大神力。人们诚心礼佛敬佛,用灯火、用七珍宝表达虔敬之心,佛为世间人开悟,福祐人间!而今,当世人不再信神佛之际,也就是放弃了自我救赎之时。

天灯, 放天灯, 天灯节, 台湾, 平溪
台湾平溪元宵放天灯。(林家弘/大纪元)

元宵佳节是人间灯火的盛会,更是早年修仙求道精神的体现。看那巨大的天灯冉冉升上月空,万人仰望圣洁光辉,沉浸于节日的欢愉与美好的祈愿!唐伯虎的《元夕》吟:“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灯月交辉的元宵,既照亮人间的喜乐,也点燃了对天界的向往、对幸福永生的心愿。

——
注1:《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暤,冬歌玄冥。”
@*#

——看更多【元宵节】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 可以说,尧、舜禹、汤、所形成的伦理与政治传统,是孔子“仁”的历史源头。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继承、弘扬、创制的礼乐文化,则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来源。
  • 月全食发生时,月球表面若呈现暗红色或红铜色,在西方称为“血月”(blood moon),西方《圣经·启示录》以血月预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关。中华文化中也早有对此现象的观测,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气覆月或月如血光来形容,是属于天文异象中“月变”的一种,在历朝历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历史记载。西方和中土对此天文异象的记载虽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类的概念,那是什么呢?
  • 孔子针砭时弊,言简意赅,这里讲的三种情况,都是身边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讲修养,要讲礼,就从这三点做起,实实在在的,那么人就会不一样了,社会风气就能好起来。
  • “六代乐舞”之首,就是黄帝的《云门大卷》。据《史记》等典籍记载,黄帝以“云”命名百官,军队也称为“云师”。 云门即是天门,世上人都来自天上,《云门大卷》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