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张灯,伴随着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让后人津津乐道,亦步亦趋,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深厚、雅致的节俗。元宵妙联曾经“做媒”为北宋王安石娶得如意美眷,为元宵节俗旁添一则隽永的佳话,而这样的美事不只这一则,后继有人,清朝九岁小才子妙联联美眷,佳话成双。
元宵妙联择婿 王安石双喜临门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年方二十的王安石饱学诗书,胸怀壮志,从家乡抚州临川赴京赶考。传说元宵之夜,王安石途经江宁马家镇。镇上元宵灯市辉煌,人潮如织,而在一大户人家门前更是聚集无数人,个个都是青年才俊的模样。王安石驱前一瞧,见门口有半联云:“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原来,这是这户大富人家的才女千金择婿所出的上联。才思敏捷的王安石一时也未能即刻对出,将联语牢记于心,带着一丝惋惜离去。
至京会试时,王安石文采斐然,第一个缴卷。主考官欧阳修见了王安石,见他英俊不凡,寒暄之际,就随手一指厅外随风飘动的飞虎旗,道:“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知道主考官出联试自己,脱口而出:“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欧阳修闻言,非常赞赏他才思敏捷。王安石心中有愧,暗想“马家镇才女真吾贤内助也”,遂决意赶回马家镇一看征婚究竟。
别后三月,那户人家府门前仍然悬挂着灯笼,下联未对,王安石大喜,振笔直书:“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员外一见,惊喜不已,将其对联送入内堂。家中才女观之,见到下联对仗工整,笔力遒劲,心生仰慕。王安石立即被请入堂中,他气宇轩昂,朗朗话声展露满腹经纶,才女隔帘观看,不禁芳心相属。员外喜笑颜开,欣然定下了亲事。
不久,王安石高中进士捷报也传来了,两家皆大欢喜。这则王安石巧联缔良缘的故事流传很广,可是不见出处。下面这一则元宵巧联联婚的佳话,在清朝著名官员、学者梁章钜《楹联丛话全编》中有记录。
小神童妙对谱佳缘
闵峙庭(字少仪,峙庭为号,1720~1797年),名鹗元,是清代时浙江湖州归安县人,人们以其官衔敬称闵中丞。闵峙庭九岁时,随家人赴老姻亲毛尚书府上做客。时逢元宵佳节,毛尚书设宴款待贵宾亲朋,满堂欢声笑语,好不热闹。当夜月影未现,天色幽暗,主人便命家仆遍挂灯彩,灿若星河,又设“击鼓传花令”游戏助兴,击鼓传花,鼓停未传花的人须饮酒,席间兴致高昂。
毛尚书酒酣兴起,信手出了一副上联,要众宾对下联:“元宵不见月,点几盏灯,为河山生色。”此即席之句,情景交融,意致清远,一时满座来客无人对出工整佳句。恰逢惊蛰时节,年仅九岁的闵鹗元微微一笑,沉着扬声道:“惊蛰未闻雷,击数声鼓,代天地宣威。”话音刚落,满座皆惊,毛尚书更是赞叹不已。他见此子年幼才高,气度不凡,遂当场许以爱女,缔结良缘。
乾隆十年(746年)时,闵峙庭二十六岁登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官布政使、巡抚。著有《闵氏金石文钞》《星轺学吟》《南巡恭纪录》等书。清朝大学者钱大昕有咏《闵峙庭中丞七十》诗二首,赞赏他心地光明,劲节凌霜,处事精炼,七十岁古稀之龄“犹能敌万夫”,乃是一“真儒”君子,其一诗吟:
开府东南渥泽敷,福星十载在三吴。
风裁峻洁凌霜柏,心地光明㷖乘珠。
处事无疑由定力,素风不改见真儒。
七旬矍铄今希有,精炼犹能敌万夫。
上元灯火映天际,传花鼓声震夜空,才华佳缘交织成美事,王安石后继有人,古今联通,为元宵佳节添加一笔诗韵风采,为过年后第一个十五夜增加喜乐的情味。
参考资料:《楹联丛话全编》
@*#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