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缠花初识 结下一世情缘—工艺家曾国棻专访

对于曾国棻老师而言,缠花并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场无声却深刻的情感旅程。(曾国棻提供)
人气: 1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25年02月06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台湾彰化报导)对于曾国棻老师而言,缠花并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场无声却深刻的情感旅程。“第一次接触缠花是在2005年,当时为了撰写一篇传统工艺的专题研究,我无意中在鹿港的小镇上发现了这门属于婚嫁礼俗的艺术,当场被它的独特美感深深吸引。”那一天,鹿港的阳光穿透花纹繁复的绣线花,让缠花的光影与文化意涵在他心中生根。

“缠花吸引我的,不只是它的细致工艺,更是它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回忆起这段经历,他的语气充满感慨。家人的支持更是助他一臂之力。“我的父亲一直热爱艺术,从小就鼓励我学画画,这让我对工艺创作有了一份特别的热忱。”这份热忱成为日后曾老师走上缠花之路的重要基石。

曾国棻在鹿港的小镇上,发现了这门属于婚嫁礼俗的艺术,当场被它的独特美感深深吸引。(曾国棻提供)
“缠花吸引我的,不只是它的细致工艺,更是它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曾国棻说。(蔡享润提供)

缠花之路:从学徒到艺术家的蜕变

从学习到创作,缠花之路并不平坦。“缠花看似简单,实则困难重重,特别是在设计版型时,既要考虑结构稳定性,也要兼顾美感。”曾老师将这些挑战化为自我突破的机会,凭借耐心与专注,逐步在缠花工艺上找到自己的风格与方向。

他记得有一次为新人制作了一件缠花婚礼头饰,当这对新人接过作品时,满眼是对工艺的珍视与感激。“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缠花的价值,不只是工艺品,而是情感的承载与祝福的象征。”

“缠花看似简单,实则困难重重,特别是在设计版型时,既要考虑结构稳定性,也要兼顾美感。”曾国棻说。(曾国棻提供)
曾国棻记得有一次为新人制作了一件缠花婚礼头饰,当这对新人接过作品时,满眼是对工艺的珍视与感激。(曾国棻提供)

在曾老师的眼中,每一件缠花作品都有它独特的故事。“每次看到自己的作品完成,仿佛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满足,那种感觉无可取代。”他更尝试突破缠花的传统用途,将它延伸至立体鸟类、水牛等动物的创作。“缠花线材的质感与鸟类羽毛非常相似,用缠花表现鸟类的姿态,能让作品既生动又有层次感。”

“每次看到自己的作品完成,仿佛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满足,那种感觉无可取代。”曾国棻说。(曾国棻提供)
曾国棻的作品工法细腻,色泽缤纷。(蔡享润提供)

文化的重量:传承中的挑战与坚守

缠花这门工艺,曾经是婚嫁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却在时代的变迁中渐渐式微。曾老师感慨地说:“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在婚礼中使用缠花头饰,但我依然希望这项技艺能被保留,因为它承载的不仅是文化,更是我们的历史记忆。”

他致力于将缠花的魅力传递给年轻一代,并积极投入教学。他分享了一个温暖的故事:“曾有一位接近八十岁的老奶奶,因病住院前来学习缠花,她女儿虽然担心缠花会伤眼,但老奶奶每次完成作品后的开心笑容深深打动了我。”老奶奶的作品虽然不甚完美,但她透过缠花找到生活的重心,也为家人留下了珍贵的回忆,曾老师犹记得她专注的脸庞,也谢谢老奶奶的举动,让他更明白这工艺的价值。

曾老师感慨地说:“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在婚礼中使用缠花头饰,但我依然希望这项技艺能被保留。”(曾国棻提供)
曾国棻老师的鸟类立体创作。(曾国棻提供)

匠心与创新:让缠花重回大众视野

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曾老师努力寻找传统与创新的平衡点。“我尝试将缠花融入现代设计,比如服饰、饰品甚至大型艺术装置,让缠花不仅仅是传统婚礼的象征,更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艺术品。”

他特别提到有一年与团队合作,创作了一件巨大的缠花神猪作品,作为桃园中坜中元祭的艺术化展现。“那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因为缠花原本以小件为主,做大型作品需要精密的版型设计与结构规划。”曾老师和团队花了三个月时间,逐一攻克技术难关,最终完成了这件引人注目的作品。

此外,他表示神猪的工序就像鸟类的立体创作,可以展现缠花线条的动态美。“每一片都需要经过多次尝试与修正,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是技艺与耐心的极大考验,但每当看到作品栩栩如生,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

云林县长张丽善参观曾国棻老师在北港工艺坊的个展。(廖俪芬/大纪元)
曾老师和团队花了三个月时间,逐一攻克技术难关,最终完成了这件引人注目的神猪作品。(曾国棻提供)

精神的传承:缠花中的心灵疗愈

曾老师在教学中,发现缠花对许多人而言,不仅是技艺学习,更是一种心灵疗愈。“缠花的制作过程需要专注,能让人心静下来,这是一种极为特殊的体验。”他提到,有一位学生因工作压力过大而接触缠花,在创作中逐渐找到心灵的平衡。“他告诉我,每当看到完成的作品,心中都会涌现一种无法言喻的喜悦,这让我更加坚定要推广这项工艺。”

曾国棻提到,有一位学生因工作压力过大而接触缠花,在创作中逐渐找到心灵的平衡。(廖俪芬/大纪元)
“缠花的制作过程需要专注,能让人心静下来,这是一种极为特殊的体验。”曾国棻提到。(曾国棻提供)

愿景:让缠花永续发展

谈及未来,曾老师充满期待地说:“我希望缠花能进一步被更多人认识和接受,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他认为缠花不仅仅是传统的延续,更可以是现代生活中的一部分。

“如果可以对年轻学习者说一句话,我想告诉他们:坚持内心的热爱,尊重传统,同时勇于创新,这样才能让一项技艺真正生生不息。”

曾国棻老师以缠花为媒,让我们看到了匠人精神的力量与文化的深度。在他的手中,每一朵缠花都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承诺。愿这项带着温度与情感的艺术,在他的努力下,继续绽放出璀璨光芒,成为连结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永远在岁月中留香。

曾国棻认为缠花不仅仅是传统的延续,更可以是现代生活中的一部分。(廖俪芬/大纪元)
“我希望缠花能进一步被更多人认识和接受,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曾国棻说。(曾国棻提供)
曾国棻说:“坚持内心的热爱,尊重传统,同时勇于创新。”(蔡享润提供)
曾国棻老师以缠花为媒,让我们看到了匠人精神的力量与文化的深度。(曾国棻提供)

责任编辑:昌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