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音时刻】美中贸易战 北京4项反制难有成效
【大纪元2025年02月06日讯】听众朋友们,晚上好,欢迎来到《佳音时刻》,我是佳音。今天是2025年2月4号,星期二,有哪些大事发生呢?
今天焦点:象征大于实质?针对美国关税 北京公布四项关税反制措施 被指软弱;美国取消包裹“小额豁免” Temu、Shein等大陆电商或受重创;被国资接管 万科能被救起吗?专业人士揭底混合所有制。
象征大于实质?北京四项关税反制措施被指软弱
2月4日周二下午,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政策正式生效。北京迅速回击,一连推出四项反制措施。但外界普遍认为,北京反制力度不大,甚至有些软弱,难有成效。
北京当局发布的反制措施分别是:
1. 对部分美国进口商品加征10%至15%的关税,其中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原油、农业机械、大排量汽车和皮卡等,加征10%。
2. 对谷歌公司进行反垄断调查。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告中没有说明谷歌的违法行为。而谷歌早在多年前就已退出大陆市场,怎么会形成垄断呢?所以这项措施受到质疑。
3. 将美国时尚品牌Tommy Hilfiger、Calvin Klein的母公司PVH集团,以及基因测序企业因美纳公司(Illumina)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指控这两家美企“违反正常的市场交易原则,中断与中国企业的正常交易,对中国企业采取歧视性措施,严重损害中国企业合法权益”。
其实这不是北京第一次指控PVH集团,早在去年9月24日,中共商务部就对PVH集团启动所谓“不可靠实体清单调查”,指控这家公司歧视新疆棉企业。
4. 对钨、碲、铋、钼、铟等五种关键金属实施出口管制。这些金属被广泛应用于科技和军事领域,尤其是半导体和新能源行业。
北京当局的这些措施受到小粉红的吹棒,但部分网友认为,反制力道相当软弱,甚至无中生有。
有网友留言,真是活久见,谷歌公司居然能在大陆垄断经营?不知官方锁定调查的是谷歌的哪些业务,搜索、广告,云盘,还是安卓?
据美国之音报导,观察人士普遍认为这些反制措施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新加坡国际事务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胡逸山指出,北京此次出手相当保守,甚至是不痛不痒。比如在汽车和农用机械领域,中国本身就是生产大国,不需要从美国进口,关税加不加作用不大。但中国对能源的需求很大,加征关税会提高国内企业的采购成本,进而影响国内经济,这一举措可称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所以说,这样的反制措施恐怕达不到什么效果。
台北亚太商工总会执行长邱达生称,与美国加征10%关税的力度相比,中方的反制措施更像是“选择打击”,力道有限。他认为,习近平在和川普对话之前,实施关税反制,更多的目的就是表达自己没有示弱,以免让外界觉得,中方是被“逼上谈判桌”的。
路透社称,北京对美国关税举措作出的回应有限,凸显了北京想和川普谈判,避免爆发贸易战的态度。
英国研究公司Capital Economics主管普里查德称,这些举措相当温和,看得出是经过调整的,就是为了向美国传递信息。
反观美国的关税政策,对部分中资企业造成的影响很大。关税实施后,国际投行示警,对中资股票应该抱持谨慎的态度。
摩根士丹利将阿里巴巴、比亚迪电子,美的集团等29家中国企业列入警示清单,提醒投资人,如果投资这些企业,可能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指出,加税可能会让大陆的经济增长,下降0.3至0.4个百分点,由于出口承压,消费与投资疲软,通胀率可能再跌0.2个百分点。
高盛报告预计,随着关税上升,人民币会贬值,与美元的汇率会在7.4至7.5之间“逐渐升高”,最终贬至7.5。
美国对北京出手是多方面的,除了加征关税外,还取消了对小额包裹的豁免权。这一举动更是重创跨境电商,下面我们来看详细报导:
美取消包裹“小额豁免” Temu、Shein等大陆电商受重创
4日,美国取消“小额豁免”条款,即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商品进入美国时,将不再享受免税待遇。这个措施可以说严重打击了依赖低价包裹迅速扩张的大陆电商平台。
据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发布的数据,在过去10年,在“小额豁免”政策下进入美国的货物数量大幅增加。
2015财年,大约有1.39亿件“小额豁免”包裹进入美国,而到2024财年,这一数字增加至13.6亿件。
中央社称,Temu、Shein及AliExpress等电商平台每天向美国运送数百万个包裹,其中不少商品售价仅有几美元,比如3美元的运动鞋、15美元的智能手表。这些电商平台用极其低廉的价格,吸引了大量的美国消费者。
在美国的“小额豁免”政策下,这些电商平台在美国飞速发展,严重冲击了美国市场。如今这一政策被取消,对大陆电商行业来说,如同“沉重一击”,更是削弱了它们的全球竞争力。
好,关于“小额豁免”我们就说到这里,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大陆房市:
国资接管万科 是救赎还是负担?专业人士揭底混合所有制
近年,大陆房地产行业坍塌。民营企业万科陷入危机,日前国资委介入,高层换血。有民众好奇,这一变动能让万科摆脱危机吗?有业内人士直言,不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月27日,万科董事会发生剧变,董事会主席郁亮、总裁祝九胜等高层相继辞职,新任董事会主席是万科最大股东,也是深圳地铁集团的董事长辛杰。
深圳地铁集团是由深圳市国资委直管的国有地铁运营商,现在已占据万科高管层将近一半的席位。
《华尔街日报》称,随着民营和地方开发商频频陷入困境,越来越多的国资将进入房地产行业,逐步取代曾经的民营巨头。这对于大陆房地产业来说,是一个惊人的转变。
万科虽然被认为是民企,但它曾与国资密不可分。在1984年成立时,万科就是一家国有企业,后来改制成为股份制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万科坚称,“自己是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它的最大股东一直是国资。
在过去,万科创造了巨额的财富,但如今,万科陷入了流动性危机,在2024年预计亏损了450亿元(人民币,下同),而今年还有330亿的债券到期。面对这样的财务黑洞,国资的介入能挽救万科吗?
业内人士认为,万科的困境并非一日之寒,而是混合所有制弊端的集中爆发。它之所以走到今天的境地,罪魁祸首就是这个体制。
知名地产博主“温姑娘”表示,当年华润作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它的原则是不干涉万科业务,让高层自主决策。万科借助华润的商业地产经验,极速扩张,赚钱能力夸张到吓人,成为所有混合制的模范样本。但在2017年深圳地铁成为万科最大的股东后,深圳国资委借助深铁入主万科,让万科的管理结构发生了质变。深铁派驻了三名董事,占董事会的三分之一。这使决策流程拉长,项目审批周期增加。这个转变对万科这种讲究效率的公司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这位博主称,深铁主导的万科过度聚焦“公共交通导向型发展”项目。比如,深圳坪山地铁上盖的项目卖得很差;“被迫”承接的深圳人才公寓项目的收益率只有四个点,却占用了三百亿资金。他们还错过了2020年上海土拍的窗口期,以致于当年新增的土储大减,甚至万科还被要求参与深圳5G基站建设,这些非主业投资,分散了整体管理层的精力。另外,万科人引以为傲的跟投制度,受到国资监管的限制,管理层赚不了那么多钱,就没有动力,以致于核心人员大量流失。
如今,万科巨债压身,外界担心万科不能如期兑付债务。对此,万科新任董事会主席辛杰强调,深铁将全力支持万科,并已安排好今年一季度的债务偿付。但有专家对此表示怀疑。
博主“温姑娘”说,纯靠注资是行不通的,因为深铁本身的注资能力是受限的。那要如何自救呢?她认为,不同体制很难达成一致。混合所有制本身就存在悖论,民营国营两股力量是无法完全混合的。国资股东对风险容忍度极低,限制了万科想要激进的自救措施。就比如,在卖项目这件事情上,双方就谈不拢。所以说,自救很难。
时事评论人士王剑指出,深圳地铁本身也面临亏损,自顾尚且不暇,再拿钱救万科恐怕资金有限,万科最终可能步入恒大后尘,成为“僵尸企业”。
《华尔街日报》也认为,地方政府通常不愿意承担那些陷入困境的开发商的债务,它们的首要关注点似乎是烂尾楼的竣工和交付,而不是全面救助开发商。
资料显示,2024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积累9000万套空置住房。野村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陆挺称,中国没完工的烂尾楼多达2,000万套。
关于万科我们先说到这里,以后会如何发展,我们将拭目以待。
好了,时间总是过得飞快,感谢您陪伴我们度过这段《佳音时刻》。如果您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帮我们点赞、留言,并分享给更多朋友!明天同一时间,我们不见不散!
《佳音时刻》制作组
责任编辑: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