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照顾父母的盲点(二)

照顾长辈晚年更需了解个性与心态(下)

文 / 陈乃菁(高雄长庚神经内科系主治医师)

医师叮咛:照顾长辈晚年,理解老人家心态是关键要素。(Shutterstock)
人气: 336
【字号】    
   标签: tags: , , ,

编者按:专业医师发现,照顾长辈时,晚辈有很多会轻忽的地方。本文以帮老人包尿布为例,教大家如何将心比心的去体察长者的感受,采用合适的方法应对照顾上出现的问题,达到一举数得、多方获利的效果。(接续上文

帮助老爷爷脱离尿布 老人家恢复笑容

老爷爷从没正面承认过他对包尿布这件事情的介意程度,但既然我从事居家医疗,无论如何,我总是想让患者尝试脱离尿布。

于是,我协调医护人员和家属开始帮老爷爷做训练,先从用复健裤取代尿布,接下来是训练要自主性的每小时去上一次厕所,接着日间就不使用复健裤,靠着频跑厕所解决问题,只有在夜间睡觉时才穿一下复健裤。

做到这个地步后,老爷爷终于愿意再走到前头的店面。他开始东看西看,不时跟来店里的老客人、老邻居聊天。他的话多了,脸上的笑容也回来了。

黄伯伯内心的尴尬和打击

故事说到这里,我抬头看看黄伯伯的三位儿女,他们脸上有若有所思的表情。

我进一步问:“大家多少都有在众人面前演讲的经验吧?还记得第一次上台时,有没有觉得自己手脚僵硬,就像一个机器人呢?所以我们的感觉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表现。当然,老人家也是这样的。”

我没说出口,但在那当下应该大家都已经体会到了。

老父亲虽然需要儿女们的照顾,可是对当事人来说,他还是一个父亲。当父亲一辈子的人,现在要被脱衣脱裤,清洁身体,在尊严和权威上已经有所损失,更不要说还控制不住,尿在地上或床上。家人们在帮忙换尿布或床单的过程中,一定也需要他动动脚,或抬高屁股。

家人们可能只是急着将现场处理好,但对老父亲来说,这其中的尴尬和心理打击,真不是简单几句话就可以轻易带过的啊。

想到这里,黄伯伯的儿女们马上你一言我一句的对老父亲说:“爸爸,你别怕,我们都没有嫌弃你的!”

看到这一幕,我真是又感动又好笑,其实这几位都是孝顺的儿女,在他们亲手照顾的过程中,没有嫌弃之心,老父亲自己又怎么会不知道呢?只是尴尬就是尴尬,这是本能的反应啊。

不爱包尿布? 让长辈每小时上厕所解尿

于是,我再把家属们的注意力抓回来:“太棒了!到这里,我们算是达到初步的共识,接下来要做第二步,就是我们来想办法帮助你们的父亲不会尿床或尿裤子。”

我们先讨论避免尿裤子这件事。我向黄伯伯说明其实每个人的膀胱有一定容量,当年老了,膀胱内可以蓄积的空间变少是正常现象,所以年纪大了的人应该要每小时主动上一次厕所,就算没有尿意,也该尝试着尿一下,这样可以减少来不及赶到厕所而尿在裤子中的状况。

我问:“黄伯伯,你愿意每小时就去尿一次吗?”

他的孩子们比他急着回答:“我们每次叫他去尿尿,他都说还不想尿,就不想去厕所了。”

我对家属们摇摇手:“请让伯伯自己说。”

被好几双眼睛盯着看的黄伯伯慢慢开口:“即使还不想尿,也要去厕所坐,对吗?”

我点点头:“是的,我家小孩念国小三年级,正是好玩的年纪,好几次都因为玩得太疯而忘记去上厕所,导致后来好几次在冲往厕所的半路上就尿出来了呢,所以忍不住尿出来,与年龄无关,老人、小孩都一样啦。一段时间就要主动去一下厕所尿尿。”

听我这么说,黄伯伯才终于点头:“好,那就试试看。”

包尿布夜眠还尿床? 半夜帮长者换尿布

接着是夜间睡觉尿床的问题,家属们说:“其实睡觉都有包尿布,可是包一整夜的尿量多,尿布吸收不了,会流到床上。”

我问:“那么半夜换一次尿布,应该就解决了。为什么要等到尿多到溢出来呢?”

听我这样问,家属们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说:“对啊,我们怎么都没有想到。”

我说:“我们照顾小婴儿的时候,也会半夜起床,看尿布上显示的尿量多少的颜色来判断尿布是不是该换了,对吧?既然照顾孩子会这样做,那么,照顾老人应该也是可以这样做的啊。再说,对我们成年人来说,本来就有习惯半夜要起来去上一次厕所,那就刚好起床尿尿时去巡视一下老人家的状况,趁机换一下尿布,就可以大大降低尿床的概率了。”

那天,黄伯伯一家开开心心地回去了。脸上少了担心,但多了一种想要努力看看的决心。

医师内心话

我相信这是有心,也有爱的家庭,一定能让黄伯伯受到更妥适的照顾,而这也是长期照顾里面最珍贵的精神。

其实,在我看来,关于照顾长辈的晚年,医疗和药物只能算是其中的小角色,更关键的因素,还是照顾者的心态和照顾知识。只要我们能将心比心地去理解被照顾的长辈,根据他的个性,去应对照顾上的问题,更进一步采用合适的方法,做出生活上的调整与改变,那么,对老人家、家属和医疗单位来说,就能达到一举数得、多方获利的好结果喔。(完)

(网站专文,禁止转载)

书封。(宝瓶文化 提供)

(本文摘编自《“这样安排是为你好!”──照顾父母的25个盲点》,宝瓶文化提供 )

推荐阅读
日本经验:照顾不勉强 别对照顾者说加油
40岁大脑开始退化!做对5件事活化大脑 防失智
失智者出现幻觉、错觉 最佳应对:与他情绪共舞

责任编辑:王晓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