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径俯清溪

作者:纤纤
困知勉行—徐明义画集8—闲静(彩墨)。(徐明义 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55
【字号】    
   标签: tags: , , ,

唐朝诗人裴度其实是因为他的一些民间传说,而被人熟知的。他被认为是改变命运的典范。而这首《溪居》在写自己的隐居生活。全文共二十个字:“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门径”在这里是指的整个的生活环境,有清溪流过。古人在选择隐居之处的时候,往往都是选择有水的地方。或是小溪或是河流。我们在形容古木的时候,喜欢用古木参天来形容。为什么会与茅舍一样高呢?是因为茅舍的地基高,建在高处。而内涵之意,是指自己(以茅舍比喻)希望能够与高古(古木)一样。是自己的一种目标和向往,不慕荣华之意。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红尘”有表面的那种胭脂、酒气的意思,也有那种对名利追求的那种势力的比喻。诗人远离尘嚣,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而诗人也不是无所事事,那偶尔发出的水鸟声(或许还有其它的鱼类),给环境增添了一份生机。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隐士的生活是枯燥无味的。其实恰恰相反,他们的生活是充满生机的。只不过是没有了那种对名利的追求和执著,人的思想变得非常简单而已。

我们往往也会对修炼人有些误解,认为他们都是像木头一样的。就像是庙里的神佛一样,没有乐趣。其实不是的,他们往往更懂得生活和快乐。一切物质和动物都是有生命和思维的。都是可以进行沟通的。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很多古籍记载,诗人本是命该饿死的,却因为自己的一个善举(传说中很多)而改变了命运,而且还官至宰相。这首诗中的隐居生活,似乎与别人有些差异,但也是比较真实的。

人其实都是应该有善念的,诗人为官多年,却在晚年选择隐居。能够对高位放得下,是不容易的。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此诗写作者在王昌龄隐居过的地方留宿时的所见所感,是一首在盛唐已传为名篇的山水隐逸诗,到清代,则更受“神韵派”的推崇,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
  • 薇,一种天然生长的野菜,就是俗称的野豌豆,是清贫人家日常生活粮食的补充,也是每餐必备的青菜。采薇,又作采薇,即采撷野豌豆。
  • 当初,汉文帝朝中,有个宠臣,叫做邓通。出则随辇,寝则同榻,恩幸无比。其时,有个神相许负,相那邓通之面,有纵理纹入口,必当穷饿而死。
  • 从来阴骘(zhì,阴德)能回福,举念须知有鬼神”,这两句诗句说自古以来积德做好事都是有福报的,因为天地之间人生一念,鬼神是都知道的。古代印证这个理的故事有很多,今天就来说说裴度还带的故事。
  • 清朝官员张潮评价花隐道人,自古以来,隐于花间的人大多是高人韵士,而菊花尤其与隐者相得益彰。高公旦的“花隐”,妙在完全没有重蹈陶渊明之履,隐于闹市,更胜一筹。
  • 李白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你问我为什么要住在这儿?我告诉你,这儿不是人间世俗的扰攘可比,这儿可是桃花流水、风光旖旎的世外桃源呢。
  • 一泓清溪,邻露草、伴沉石,本是无人问津的郊野,他却领略到清逸宁静的独特美景;十载盛年,谪远州、断仕途,本是悲愤苦楚的境遇,他却经营出澹泊闲适的诗意人生。
  • 周武王灭掉无道的商纣后,将战马归放于华山之南;裴度亲自将拾得的珍贵犀牛皮带归还失主。
  •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这首七言绝句寓意深远,锁在金丝笼内的画眉鸟发出的声音,是禁锢后的叫声,当然比不上画眉鸟在树林中、原野上自由自在飞翔时,欢快的鸣唱声。
  • 《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主要是为了答谢皇甫曙的宴会邀请创作的,到尾联才算是正式答应了赴宴。白居易是依照古礼的要求这样写的。《礼记‧曲礼上》:“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