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专业医师发现,照顾长辈时,晚辈有很多轻忽的地方。本文指出晚辈往往将自认为最好的安排强加于长辈身上,却忽略了长辈自己的意愿,造成双方巨大的嫌隙,让美意大打折扣。
盲点8:“不用再问我妈啦,我对父母的照顾安排都是最好的。”
医师叮咛:尊重长辈现有能力与自主意愿,勿将自认为最好的安排强加于长辈
日前,我进入一处养护机构,商讨照护问题。好几个小时下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拄枴杖的奶奶。满头白发的她,开门走进办公室后,问:“我可以说说话吗?”
我立刻停下与工作人员的谈话。转头,请奶奶坐到身边来。
奶奶一坐下,眼泪立刻如泉涌。身边的工作人员丝毫不惊慌,显见他们早已历经多次奶奶这般的表现。当下,机构的人员没多说什么,但我立刻感觉现场空气中飘荡着“奶奶就是多愁善感”的气氛。工作人员彼此间无声传递着:“你看,她又要讲了”的眼神。
我这个初来乍到的人,刚好让老人家有个新的讲述对象。于是,她滔滔不绝地又说又哭,一阵子后,才收了泪。
老奶奶终日盼望亲友探访 却始终与孤单相伴
此时,身旁的工作人员向我补充介绍奶奶的背景:“奶奶非常在乎她的钱。每天提心吊胆,最怕钱被偷。”
奶奶的担忧也不是空穴来风。原来奶奶是战乱时期自大陆来台。来到机构前一段时间,奶奶听闻自己的兄长将回大陆定居,于是拜托他给自己一百万元:“你们一家回大陆后,就不会再回来了。这笔钱,就算你可怜我这个妹妹吧。”
拿到兄长给的养老费用一百万元。奶奶想想自己有三个儿子,但她想长子传统上该担起奉养父母的角色,也多少和私心偏爱着大儿子有关,于是她捧着一百万元到老大媳妇那边,透过给钱来传递她心中的期盼。很可惜的,奶奶在入住机构后,就未曾再见过老大夫妻。
与此同时,三儿子也直白地告诉她:“我就养你六年。这六年的养护费用,我都会付,但六年后,我们也不要再相见了。”
于是,六年过去后的现在,唯一还和奶奶来往的就是二媳妇。二媳妇虽也是久久出现一次,但只要每回来,帮奶奶带件衣服或拿双鞋子,奶奶就感动得不得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她成为一个只能抱住身上仅剩的一点存款,却没有人来看望与相伴的孤单老人。
老人家的眼泪需要被好好疼惜
当我问:“奶奶,你很怕冷吧?”奶奶泪就流了下来。
仔细再往下听,我发觉奶奶的孤单,并不只是来自亲人那一方,因为奶奶哭着要求,想从机构内的养护区域转到安养区居住。
她说:“我其实还能走。我还可以自己照顾自己。我还是可以的。”奶奶的语气很强烈,而现实上,她也的确还保有自我照顾的能力,但是在机构里,因为工作人员顾虑“可能会退化”、“可能会有跌倒风险”,所以没有人愿意协助她转进想住的区域。
直白地说,奶奶被照顾她的机构“判断”后,决定了她所能居住的地方。
为什么她这么想转到安养区呢?透过持续和奶奶谈话,我开始懂安养区和养护区有许多差别。例如,在安养区的住民洗澡的浴室是附属在卧房内,有独立浴室门且可上锁,但在养护区,卧室内附设的是厕所,只有洗手台和马桶,住民要洗澡时,需要走出房门,穿过走廊,来到洗澡间。
这里的洗澡间就类似传统军队或学校宿舍中的大型淋浴间。隐私问题先不谈,每次洗澡时,有工作人员在旁协助,却也总是催促她洗快一点。这一点,对于怕冷的她,最是痛苦。
眼看在时下八月南部这个炎热的季节中,还穿着薄长袖的老人家。我试探性地问:“奶奶,你很怕冷吧?”
她一听,泪水立刻流下来,急切地跟我描述,因为被人催促,所以她在洗澡时总不能等水流变得热一点,再安心地洗。“其实,我只要热一点点就好。”她说,“可是有一次工作人员不等我,就直接舀一瓢水,从我头上倒下来,叫我赶快洗,水都是冷的。我眼睛都是水,好害怕。”
那天和奶奶谈完话后,我继续回到与机构工作人员的会议上。他们好奇的想知道在我这个神经内科医师的眼中,这个奶奶是不是已经有失智症的迹象。
那当下,我想说的很多,但千回百转后,还是这样回答:“不管奶奶是不是失智症患者,她的眼泪都需要被好好疼惜。”
医师内心话
回程路上,奶奶边哭边说的面庞,一直在我脑海中浮现。说起来,她所要求的,不过是洗澡有热水和身旁有人愿意让她好好说话而已,而这些要求其实都很基本,不是罹患哪种病症就可以被忽视的,不是吗?
奶奶老了,所以动作变得慢一点,也需要比平常再热一点的水来洗澡。清楚的需求显示着她还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
我回想起过去,我曾参访荷兰当地养护机构。其中有个奶奶自己推着四脚的助行器,歪斜着走进厕所。根据在台湾的经验,我疑惑地问:“不用帮助他吗?”
工作人员告诉我,并不是没有人手能去帮助她,而是他们的策略是,先在一旁、不动声色地观察着。若是老人家开口要求,再上前协助。
这背后的精神,不外乎“尊重”两个字。不分年龄与性别,照顾者都该尊重长辈还有的能力与自主的意愿,而不是将自己认为安全的照顾方式,强加在长辈身上。
希望我们在急着出手制定照护方案,告诉长辈“这样安排是为你好”之前,能先调整自己的心态,给出时间,以及拿出平等尊重的态度,听听被照顾者的心声。
照顾长者前提 懂得尊重与零障碍沟通
所有的照顾,都要以相互尊重与良好沟通为前提。
1. 变老是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事情。眼前是爸妈,但总有一天会轮到我们身上,届时的我们,想被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照顾呢?其实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很多症结点自然就会有了答案。
2. 当晚辈在急于表达自己的难处前,是不是已经先好好听过长辈的心声了呢?很多时候,我们急着做决定,以为这就是最好的决定,却忘了,这只是单方面感觉下的决定,并非双方一起达成的同意。
3. 年长者都应该尽早向家人表达,自己想如何过晚年生活,并且让家人知道该如何协助自己过这样的生活。
4. 不论长辈是在家里或是安养中心,不论我们是家人或长照工作者,都让我们尽可能每天多花点时间,和他们说说话吧。
5. 其实长辈的每句话都有代表的意义,我们需要耐心地去挖掘他们话语背后的目的。否则,在我们花很多时间讲话之后,不但没有更进一步了解他们所希望被了解与对待的方式,还因为误解而大吵一架。双方都悔恨不已,却又拉不下面子,那就得不偿失了。
(网站专文,禁止转载)

(本文摘编自《“这样安排是为你好!”──照顾父母的25个盲点》,宝瓶文化提供 )
推荐阅读
照护长者除了吃和睡 还要回应其内心需求(上)
照护长者除了吃和睡 还要回应其内心需求(下)
照顾长辈晚年 更需了解个性与心态(上)
责任编辑: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