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62):什么样的人孔子不观

作者:薛驰
《论语说》(公有领域/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42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二十六》)

【注释】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事有本末。必得其本,而后其末有可观。宽为居上位者之本,敬为行礼之本,哀为临丧之本。如果大本既失,则末节不足取也。

临:音lìn,哭也。(《集韵》)

【讨论】

春秋,礼坏乐崩。王道不举,而苛政至于残民;古礼不复,而繁文至于灭质。本章,孔子针砭时弊,言简意赅,只讲三条:居上位,不能宽以待下;遇行礼时不能敬;临遭丧事,没有哀戚;那么我还能怎么观察他呢?这里讲的三种情况,都是身边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讲修养,要讲礼,就从这三点做起,实实在在的,那么人就会不一样了,社会风气就能好起来。

孔子讲的话,本来简单易行,可实际上却不“易行”,说明整个社会风气的败坏,人心不行了。孔子也只是传出他的道,让能行的人来行,对社会则是个警言,劝善吧。

本篇《八佾》共26章,主讲礼乐,这里稍作脉络梳理。

礼乐不是空讲,要在日常生活中实行的。但当时的鲁国,“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本篇头两章,孔子直斥责当权者;从而引出第三章,“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点出仁为礼乐之本。之后六章,从“林放问礼之本”、“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季氏旅于泰山”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绘事后素”,“夏礼吾能言之”等章,从各个角度具体阐说礼乐之本。

礼乐内涵很深,不仅仅是规范人,而且通神、通天。第十章“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十一章“或问禘之说”,十二章“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十三章“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反复论说。孔子极少说生死鬼神。这几章需多琢磨。

接下来十章,从礼乐的一些历史现象,来申说礼。十四章讲“吾从周”。十五章讲“子入太庙,每事问”。十六章讲“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十七章批评“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十八章讲“事君尽礼”。十九章讲“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二十章借《关雎》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二十一章“哀公问社于宰我”。二十二章“管仲之器小哉”。二十三章“子语鲁大师乐”。孔子博学,于纷繁之中而“道一以贯之”。

第二十四章“仪封人请见”,说出了“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样振聋发聩的话,显示孔子并不孤独,有千古知音。

二十五章借孔子谓《韶》与《武》,点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最后一章,回到现实,与第一章呼应,讲主政者要宽、敬、哀(当然也适用一般人,不过重点是针对主政者)。

这样,《八佾》篇形散而神不散。《论语》编纂者有苦心焉。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射在中国起源很早。至晚商、周时代,弓箭已是男人的性别标志,贵族家的男子必须从小接受严格的射箭训练。射不仅是最重要的军事技能,而且成为身体和品德教育的课程,所谓“讲德习射”。
  • 礼之存在,表现出来,就是礼的形式仍能见到。告朔之礼虽不行,而每朔犹杀羊进庙,则使人尚知有此礼。如饩羊都废止了,则此礼便痕迹都不存了,
  • 朱熹要人读《论语》,不仅是读经、解经,更是要读者通过读书而体察自我、规范自我。这时的读者,不是单纯的文字阅读者,而像是一个求道者。
  • 孔子定《诗》,以《关雎》为第一篇,自有深意。孔子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熹解说道:关雎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
  • 鲁定公愈加信任孔子,让孔子“代行相事”,孔子主政三月,鲁国大治。齐国害怕,就送去美女、良马腐蚀鲁国君臣。孔子辞职,开始周游列国。一段君臣相遇、鲁国中兴的机遇被扼杀了。此乃千古之叹!
  • 孔子在鲁国做过大官,对政治有透彻了解,非常智慧。孔子虽然有自己的政治立场,也想削去三桓,如堕三都,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等等,但是,反对“暴虎冯河”,而是要“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不赞成盲动,血气之勇。
  • 其实,孔子对管仲的历史功绩是高度评价的。在本章说“管仲之器小哉!”可能重心并不在说管仲的不俭、不知礼,而是在大发感慨。感慨什么呢?
  • 那么,实际可以把音乐分为四如之境——翕如之境,纯如之境,曒如之境和绎如之境。这四如之境,又可对应元亨利贞或者春夏秋冬四象。所以,孔子语鲁太师乐,所谈的是天地之道,是天地之大乐,是政通人和之乐,是为万世开太平之乐。
  • 《论语》中,退隐的贤人不少,如“楚狂接舆”,如“长沮”和“桀溺”,如“荷蓧丈人”等。但是,只有仪封人对孔子完全认同,知道孔子的历史使命所在,可以说是孔子的千古知音。
  • “六代乐舞”之首,就是黄帝的《云门大卷》。据《史记》等典籍记载,黄帝以“云”命名百官,军队也称为“云师”。 云门即是天门,世上人都来自天上,《云门大卷》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