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山河的守望者——画家黄宇立的艺术人生

廖俪芬 云林
小学校长退休,曾担任大学助理讲师,目前专职水墨画创作的黄宇立。(廖俪芬/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4591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25年02月24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台湾云林报导)黄干成,本名黄宇立,1959年生于嘉义六脚乡蒜东村,曾任小学校长,也曾在嘉义大学与南华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他说:“教育是一个真的是非常可爱的工作,可以让我温饱,但不会让我成为富有的人。我们讲的春风化雨,教人的一个工作是积德,但最重要的是,让很多人成就自己。”在教育之外,他更是一位致力于水墨画创作的艺术家。

在学校任教期间,他积极推动艺术教育,认为“美感教育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成为艺术家,而是让他们拥有欣赏美的能力,并且能够运用艺术的思维来解决问题。”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学校的艺术氛围提升,包括云林海线的金湖国小、明德国小,还有北港市区的朝阳国小等学校,他希望透过艺术带给孩子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早慧的画艺之路——从国文哲学到艺术大师

黄干成十六岁进入师范学校学习,十八岁便在嘉义市美展入选,二十岁时参加台北市美展,也顺利获选。二十来岁时,他挑战省展,再次入选,年纪轻轻便在艺术领域崭露头角。他回忆道:“当时的比赛成绩来说,算是年轻小伙子里面蛮早踏入专业领域的。”

自觉仍有成长空间的黄干成,选择进修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学无止尽,自己想要精进,就一定要有人带领,才能一直往前走。”他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造诣,常从云林骑机车到嘉义火车站,再转乘火车前往台南,拜师蔡茂松门下。蔡老师乃傅狷夫大师的弟子,扎实的基本功让黄干成获益良多。此外,他也向张权老师与蓝再兴、林竹生老师学习,进一步雕琢自己的笔墨技巧。

随着两岸交流频繁,他开始接触来自中国大陆的书画作品,并意识到当地画家的视野与笔触较为开阔。“那时候只要有一点小积蓄,我就会买几张自己喜欢的作品,收集画册,学习他们的技巧与美学基础。”

在此过程中,他特别研究了黄宾虹、李可染、关山月、傅抱石等大师的画风,并试图将其技法内化,融合进自己的创作。“我不只是临摹,而是吸收他们的优点,再转化成属于自己的风格。”

学无止境——从国文研究到艺术研究所

“国文与美术本质上是相通的,哲学与艺术更是密不可分。”因此,他在考上小学主任后,进一步进修国文研究所。之后,他更挑战嘉义大学艺术研究所,进一步深化自己的艺术理论。他提到:“这段时间最大的收获,就是遇见刘丰荣老师与张权教授,他们指导我如何在创作中融入更深的美学与哲学思考。”

在这个阶段,他不断思索艺术的本质,试图将自己在国文研究所习得的哲学理论,如老庄思想、儒家理念,与美学创作进一步结合。他强调:“艺术不能只是技巧,必须有更深层的内涵,这才是创作的根本。”

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黄干成认为:“我的成长并非一蹴可几,而是一步一脚印地累积。”

传统与创新并行——壮丽山河的艺术哲学

“传统与创新是一体的,不能分割。”黄干成强调,艺术创作应该立足于传统,再寻找创新的可能性。他认为:“我们要在传统中寻找新意,而不是一味地复制过去。”

他的画作承袭北宋山水的雄浑气势,结合南宋马远、夏圭的留白技法,并且尝试运用泼墨、积墨与撞水技法,使画面层次更加丰富。他提到:“创作就是这样,你眼中看到的世界,应该要转化成心中的风景,再透过手中的笔墨呈现出来。”

壮丽山河——笔墨中的台湾风景

在《壮丽山河》系列中,黄干成以强烈的笔触与深邃的墨色,描绘出台湾山水的雄伟壮阔。他提到:“台湾的山水,其实比国外的还要有灵魂。我们脚下的土地,才是最有情感的。”

其中,一幅描绘云林古坑乡草岭的作品尤为动人。他形容这幅画的创作过程:“一开始,我用泼墨表现山势,再用喷枪让水墨自然扩散,制造云雾缭绕的感觉。这样的技法让画面更有灵动的韵味。”他希望这些画作,能够让观赏者不只是看到风景,而是感受到画家的情感与对土地的热爱。

十一月新作——心中的山水

“这张是打算在十一月要做展出的。”黄干成指着一幅尚未完全完成的作品,眼神中带着期待。他说:“这个系列我最近特别喜欢,操作上来讲,我比较不会刻意去规划特定的主题,也不是单纯地描绘哪里的山、哪里的景点,而是更多地展现内心的山水。我常说,从眼中的山水,到心中的山水,最后再透过笔墨化为手中的山水,这才是真正的创作。”

他详细解释这幅画的技法:“我刚开始的时候,就随意地泼了一层墨,然后慢慢地加上积墨,一层一层地来。这幅画的颜色部分,后来我使用了泼彩技法,让色彩自然交融,产生变化。泼彩的过程里面,其实是心里的感受在运用色彩,画面里的每一个层次,都是一种情绪的累积。”

他特别提到另一幅刚完成的画作:“这张画的画面很亮丽,我希望能够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氛围。春天的空气微微湿润,百花齐放,所以这张画我取名为《春丝》。”

黄干成进一步说明:“画中的桃花红、李花白,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我还特别使用了矿物颜料一般人用的痱子粉,这种颜料不像一般颜料容易褪色,反而更能展现色彩的饱和与纯粹。”

媒材的突破——从宣纸到油画布

近年来,黄干成开始尝试在油画布上创作水墨,他说:“其实布不是西方人的专利,东方早期的画作很多都是画在绢布上的,敦煌壁画更是如此。我们应该勇敢尝试新媒材,而不是受限于传统工具。”

他的创作手法也有所突破,他提到:“早期的画家,常用笔来作画,但现在我开始用喷枪、沙拉脱、盐、洗衣粉等不同的媒材来制造特殊的质感,让画面更有层次感。”这种创新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在传统水墨中展现出独特的现代感。

黄干成的艺术理念深受东方哲学影响,他特别喜欢老庄思想:“创作不能只是模仿,要有自己的内涵,这才是艺术的根。”他谈到:“我们看山水,不只是看它的形,而是要看它的气韵,看它的灵魂。”

文化的承传——让水墨在当代发光

黄干成希望透过自己的画作,让更多人重新认识水墨画的魅力。他说:“画画就是要让人感动,要让人进入画中的世界,与画产生共鸣。”

如今,他已经从教育界退休,全心投入艺术创作,但仍持续在各地举办展览,推广艺术。他的作品不只是山水的描绘,而是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坚持。

“我们画画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守望者,守望着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山河,让这些美好可以被记录下来。”

在黄干成的画作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笔墨与技法,而是一位艺术家对于土地的深厚情感与对文化的承担。他的壮丽山河,不仅仅是景物的描绘,更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展现,一种对美学的坚持。

透过他的画作,我们仿佛也成为了这片壮丽山河的见证者,在他的笔墨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山水天地。

责任编辑:郑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从美国旧金山艺术大学到台湾的传统文化,画家林宗贤凭着对艺术的热爱,成功将他天生的绘画天赋,与深厚的文化根源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不仅带来视觉上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传递出“希望”和“快乐”的讯息,让观众在他的画作中找到力量。透过林宗贤的亲身份享,带领读者走进他的艺术世界,探寻他创作背后的故事和对未来的展望。
  • 在台湾艺术界,有许多如同一颗颗璀璨星星的创作者,蔡庆彰老师无疑是其中之一。他从小便热爱绘画,因家庭经济压力,18岁便创业撑起家计,然而内心对艺术创作的热情从未减退。直到40岁后,蔡庆彰老师毅然决定前往美国修习美术硕士,回国后教学超过十年,并积极推广艺术发展。他的创作,无论是油画还是历史画,皆充满对家乡的思念与文化的深刻反思。
  • “这趟旅行的主要动机是参加朋友的展览。”嘉义画家王德合如此开场。他的28天日本自助旅行源于一场在日本四国濑户内海小豆岛举办的父子联展,而展览的主角正是他多年来研究的一位日治时期艺术家——安西勘市。
  • 1964年开业的美姿华摄影室,距今已一甲子的年华,隐藏在香港仔大道一栋不起眼的唐楼内。老板陈崑泉老先生(陈师傅)如今已经92岁,只要有客人预约拍摄,他就会从屯门的住家,途经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长途跋涉来到香港仔店面。
  • “我从来没有在欧洲见过貔貅,当我第一次在网上看到影片时,就让我印象深刻,我就尝试去联络冒卓祺师傅,想跟他订做貔貅,就这样我跟貔貅联系在了一起。”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市唐人街开设武馆的武术师傅Ronald Galland(江汉利)说道。去年12月,他专程携同妻子与7名徒弟赴港拜师,亲身学艺,今年8月11日,在他70岁的寿宴上,首次公开舞貔貅,将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貔貅文化带到欧洲。
  • 中华文化总会今天(20日)发表最新一集《匠人魂》影片,记录台南黑糖制糖师以柴烧古法炼糖的故事,找回台湾的“甜蜜”记忆。
  • 香港彩瓷业界泰斗徐淼于2月15日辞世,享寿105岁,是港彩辈份最高、最年长的瓷绘名师。徐淼曾任道风山基督教丛林绘瓷部主任画师,师从港彩名师谢中吾,擅长绘山水彩瓷,为道风山绘制作品无数,在云水堂绘制圆形巨幅壁画时已八十多岁。香港陶瓷研究会会长严惠蕙2月24日凌晨在该会社交媒体专页发表悼文《追念徐淼先生》,回顾徐师傅生平。
  • 宁艾文(Evan Ning)是一名加拿大影视摄影师兼灯光师,参与拍摄了多部著名的好莱坞影视作品,包括迪士尼、华纳兄弟和网飞旗下的电影。他还担任过法轮功真相电影的摄影总监,包括《为你而来》和《永恒的五十分钟》。艾文是一名从小修炼的法轮功学员,他是怎样成长为才华横溢的青年的呢?让我们来听听他的故事。
  • 清晨6时半,天仍蒙蒙亮,在香港最南端的隐世小岛上,人称蒲台岛“岛主”的岛民罗金树(树哥)已经开始驾着小艇出海捕鱼,除了炎热和恶劣天气外,每天清晨一次,下午一次,日日如此。树哥是土生土长的岛民,一生都不愿离开蒲台岛去其它地方生活。今年73岁的他,身体依然健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