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2月24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台湾云林报导)黄干成,本名黄宇立,1959年生于嘉义六脚乡蒜东村,曾任小学校长,也曾在嘉义大学与南华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他说:“教育是一个真的是非常可爱的工作,可以让我温饱,但不会让我成为富有的人。我们讲的春风化雨,教人的一个工作是积德,但最重要的是,让很多人成就自己。”在教育之外,他更是一位致力于水墨画创作的艺术家。
在学校任教期间,他积极推动艺术教育,认为“美感教育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成为艺术家,而是让他们拥有欣赏美的能力,并且能够运用艺术的思维来解决问题。”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学校的艺术氛围提升,包括云林海线的金湖国小、明德国小,还有北港市区的朝阳国小等学校,他希望透过艺术带给孩子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早慧的画艺之路——从国文哲学到艺术大师
黄干成十六岁进入师范学校学习,十八岁便在嘉义市美展入选,二十岁时参加台北市美展,也顺利获选。二十来岁时,他挑战省展,再次入选,年纪轻轻便在艺术领域崭露头角。他回忆道:“当时的比赛成绩来说,算是年轻小伙子里面蛮早踏入专业领域的。”
自觉仍有成长空间的黄干成,选择进修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学无止尽,自己想要精进,就一定要有人带领,才能一直往前走。”他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造诣,常从云林骑机车到嘉义火车站,再转乘火车前往台南,拜师蔡茂松门下。蔡老师乃傅狷夫大师的弟子,扎实的基本功让黄干成获益良多。此外,他也向张权老师与蓝再兴、林竹生老师学习,进一步雕琢自己的笔墨技巧。
随着两岸交流频繁,他开始接触来自中国大陆的书画作品,并意识到当地画家的视野与笔触较为开阔。“那时候只要有一点小积蓄,我就会买几张自己喜欢的作品,收集画册,学习他们的技巧与美学基础。”
在此过程中,他特别研究了黄宾虹、李可染、关山月、傅抱石等大师的画风,并试图将其技法内化,融合进自己的创作。“我不只是临摹,而是吸收他们的优点,再转化成属于自己的风格。”
学无止境——从国文研究到艺术研究所
“国文与美术本质上是相通的,哲学与艺术更是密不可分。”因此,他在考上小学主任后,进一步进修国文研究所。之后,他更挑战嘉义大学艺术研究所,进一步深化自己的艺术理论。他提到:“这段时间最大的收获,就是遇见刘丰荣老师与张权教授,他们指导我如何在创作中融入更深的美学与哲学思考。”
在这个阶段,他不断思索艺术的本质,试图将自己在国文研究所习得的哲学理论,如老庄思想、儒家理念,与美学创作进一步结合。他强调:“艺术不能只是技巧,必须有更深层的内涵,这才是创作的根本。”
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黄干成认为:“我的成长并非一蹴可几,而是一步一脚印地累积。”
传统与创新并行——壮丽山河的艺术哲学
“传统与创新是一体的,不能分割。”黄干成强调,艺术创作应该立足于传统,再寻找创新的可能性。他认为:“我们要在传统中寻找新意,而不是一味地复制过去。”
他的画作承袭北宋山水的雄浑气势,结合南宋马远、夏圭的留白技法,并且尝试运用泼墨、积墨与撞水技法,使画面层次更加丰富。他提到:“创作就是这样,你眼中看到的世界,应该要转化成心中的风景,再透过手中的笔墨呈现出来。”
壮丽山河——笔墨中的台湾风景
在《壮丽山河》系列中,黄干成以强烈的笔触与深邃的墨色,描绘出台湾山水的雄伟壮阔。他提到:“台湾的山水,其实比国外的还要有灵魂。我们脚下的土地,才是最有情感的。”
其中,一幅描绘云林古坑乡草岭的作品尤为动人。他形容这幅画的创作过程:“一开始,我用泼墨表现山势,再用喷枪让水墨自然扩散,制造云雾缭绕的感觉。这样的技法让画面更有灵动的韵味。”他希望这些画作,能够让观赏者不只是看到风景,而是感受到画家的情感与对土地的热爱。
十一月新作——心中的山水
“这张是打算在十一月要做展出的。”黄干成指着一幅尚未完全完成的作品,眼神中带着期待。他说:“这个系列我最近特别喜欢,操作上来讲,我比较不会刻意去规划特定的主题,也不是单纯地描绘哪里的山、哪里的景点,而是更多地展现内心的山水。我常说,从眼中的山水,到心中的山水,最后再透过笔墨化为手中的山水,这才是真正的创作。”
他详细解释这幅画的技法:“我刚开始的时候,就随意地泼了一层墨,然后慢慢地加上积墨,一层一层地来。这幅画的颜色部分,后来我使用了泼彩技法,让色彩自然交融,产生变化。泼彩的过程里面,其实是心里的感受在运用色彩,画面里的每一个层次,都是一种情绪的累积。”
他特别提到另一幅刚完成的画作:“这张画的画面很亮丽,我希望能够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氛围。春天的空气微微湿润,百花齐放,所以这张画我取名为《春丝》。”
黄干成进一步说明:“画中的桃花红、李花白,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我还特别使用了矿物颜料一般人用的痱子粉,这种颜料不像一般颜料容易褪色,反而更能展现色彩的饱和与纯粹。”
媒材的突破——从宣纸到油画布
近年来,黄干成开始尝试在油画布上创作水墨,他说:“其实布不是西方人的专利,东方早期的画作很多都是画在绢布上的,敦煌壁画更是如此。我们应该勇敢尝试新媒材,而不是受限于传统工具。”
他的创作手法也有所突破,他提到:“早期的画家,常用笔来作画,但现在我开始用喷枪、沙拉脱、盐、洗衣粉等不同的媒材来制造特殊的质感,让画面更有层次感。”这种创新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在传统水墨中展现出独特的现代感。
黄干成的艺术理念深受东方哲学影响,他特别喜欢老庄思想:“创作不能只是模仿,要有自己的内涵,这才是艺术的根。”他谈到:“我们看山水,不只是看它的形,而是要看它的气韵,看它的灵魂。”
文化的承传——让水墨在当代发光
黄干成希望透过自己的画作,让更多人重新认识水墨画的魅力。他说:“画画就是要让人感动,要让人进入画中的世界,与画产生共鸣。”
如今,他已经从教育界退休,全心投入艺术创作,但仍持续在各地举办展览,推广艺术。他的作品不只是山水的描绘,而是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坚持。
“我们画画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守望者,守望着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山河,让这些美好可以被记录下来。”
在黄干成的画作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笔墨与技法,而是一位艺术家对于土地的深厚情感与对文化的承担。他的壮丽山河,不仅仅是景物的描绘,更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展现,一种对美学的坚持。
透过他的画作,我们仿佛也成为了这片壮丽山河的见证者,在他的笔墨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山水天地。
责任编辑:郑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