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勒爵士的巴洛克古典主义作品:汉普顿宫廷仕女

欣赏汉普顿宫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于那融合美丽、端庄、高贵、内敛与庄重的画作之余,可能会以为这些画作来自一位18世纪中后期的艺术家。然而,这些肖像画却是在更早一个世纪之前由戈弗雷‧内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创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国画家,公认是英国最杰出的巴洛克肖像画家。
内勒师从费迪南德‧波尔(Ferdinand Bol,1616─1680年),波尔曾在荷兰大师伦勃朗(Rembrandt,1606—1669年)麾下学习。内勒的作品明显展露他北方巴洛克传统风格的底酝。柔和的气氛、自然主义的主题、轻松的姿势,以及经常使用深色或中性色服装等都是荷兰巴洛克艺术的常见风格,这和充满戏剧性与热情洋溢的佛兰芒巴洛克风格(Flemish baroque style)迥然不同。
内勒结束荷兰的学徒生涯一直到他成为英国肖像画大师期间,在罗马待了六年,协助卡洛‧马拉塔(Carlo Maratta,1625─1713年)。 马拉塔以古典主义绘画闻名,更是少数保有拉斐尔古典艺术传统的意大利巴洛克艺术家之一。内勒经常把古典主义元素纳入作品中,而这些元素在“汉普顿宫廷仕女”画作中扮演了更加主导的角色。运用古典元素源自马拉塔的影响,也显示出艺术家自己的偏好。

温莎宫廷美人
1676年,内勒抵达英国时,国内的艺术界把彼得‧保罗‧鲁本斯和安东尼‧凡‧戴克的巴洛克风格奉为黄金准则(整个1630年代两位大师都生活在英国)。彼得‧莱利(Peter Lely,1618─1680年)是国王查理二世的宫廷画家,他在人生最后阶段仍坚持延续巴洛克风格的传统。
查理国王因为道德沦丧和奢侈浪费而声名狼藉。他参考自己成长的法国宫廷礼仪,改写了英国的宫廷规矩。美貌带来权力,宫廷贵妇被赋予特权自由,甚至延伸到社会。
反映查理的统治风格,莱利在《温莎美人》(Windsor Beauties)系列画中呈现宫廷贵妇希冀成为既性感又贤惠的形象。他的十一幅肖像画呈现理想化的美:性感、睡眼惺忪、慵懒、长长的卷发垂放在白皙的肩膀上以及低领口等等。

英国的艺术与保王派(王室主义,royalists)的政治、道德和文化紧密相连,也就是说,艺术的走向依循当时欧洲基督教普遍拥护的道德标准。艺术对女性性征的表达通常必须是克制、含蓄、次要而不是重要的焦点。

清教徒的观点影响着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末的英国,他们谴责不节制、不端庄和不道德的行为。清教徒坚持艺术应该避免任何有关性的暗示。莱利的肖像画表现了当时的道德观(或缺乏道德观),因此被批评为荒淫。
辉格党(Whig)的目标是强化议会并削弱君主制,清教徒则是辉格党的重要组成成员。内勒主要在辉格党的圈内活动,却因1680年莱利的去世,出乎意料地被国王任命为宫廷艺术家,在党内的活动随之减少。
担任宫廷画家一职,起初对内勒的作品影响不大。尽管当时的英国艺术青睐巴洛克的华丽表现,但内勒却倾向更庄重的巴洛克风格。他避开保王派放荡圈里喜爱的轻佻和官能主义等艺术。
1688年,国王查理二世的弟弟兼继承人詹姆斯二世被推翻,威廉(查理一世的孙子)和玛丽(詹姆斯的女儿)继位后,文化格局就此发生变化。

汉普顿宫廷仕女
大约公元1690年,内勒开始创作更多古典主义艺术作品,展现庄重、高贵与智慧多于情感。这样的改变在他所画的肖像《威廉三世》(William III)、《玛丽二世》(Mary II)和《贝德福公爵一世》(The First Duke of Bedford)中明显可见。这种古典主义的转变,有多大程度是由内勒或他的艺术赞助人发起,目前尚不清楚。但内勒和新政权都致力保有庄重和端庄,这也是他职业生涯中所有作品的特色。

“汉普顿宫廷仕女”是内勒对这些传统价值最明确的宣言;也是他对莱利的“温莎美人”所呈现性感、奢华和轻佻的回应。
内勒的肖像传递一种新的文化倾向,即更为庄重、端庄和理性的荷兰风格。与莱利的“温莎美人”不同,内勒的“汉普顿宫廷仕女”画的不是国王的情妇,而是玛丽女王的侍从。他所描绘的女性是新秩序的中心,拥抱传统价值观,包括格拉夫顿公爵夫人(Duchess of Grafton)、圣奥尔本斯公爵夫人(Duchess of Saint Albans)、多塞特伯爵夫人(Countess of Dorset)、埃塞克斯伯爵夫人(Countess of Essex)、彼得伯勒伯爵夫人(Countess of Peterborough)、拉内拉伯爵夫人(Countess of Ranelagh)、米德尔顿夫人(Lady Middleton)和玛丽‧皮特(Mary Pitt)。
内勒用画笔画出女性之美的同时,也捕捉女性的高贵气质,以此赞扬女性的端庄之美。他的艺术影响了英国后来的肖像画家约书亚‧雷诺兹爵士(Sir Joshua Reynolds,1723─1792年)的艺术风格。
原文:Hampton Court Beauties: Sir Godfrey Kneller and Baroque Classicism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詹姆斯‧巴雷塞尔(James Baresel),自由撰稿人,替多家期刊撰写文章,包括:美术鉴赏家(Fine Art Connoisseur)、军事史(Military History)、克莱蒙特书评(Claremont Review of Books)和新东欧(New Eastern Europe)等。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