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向往道术的书生,千里迢迢寻得功夫高深的师父,但为何最终却毫无所获呢?
山东淄川县有个王姓书生,家里排行第七,祖上世代为官,家境相当优渥,年轻时就崇尚道术,他听说劳山有许多仙人,于是背起行囊前去寻访。
一路跋山涉水,文弱的王七实在吃不消。终于在山峰上他发现一间道观,四周幽雅清静,观里一位道士坐在蒲团上,白发垂颈,神态爽朗,气度非凡。
王七马上走上前,与道士交谈了起来,道士谈起玄理深奥精妙。
王七心中窃喜不已,“这就是我要找的师父啊。”于是开心地叩头施礼,“先生,在下专程上山寻师求道。请您收我为徒。”
道士打量了一下王七,严肃地说:“修道之路非常艰苦,这恐怕是娇生惯养的你,难以承受的。”
王七见道士不答应,就说,“就是吃苦受罪,也心甘情愿。请您成全。”
道士低头沉默片刻后,便答应了。
王七住在道观里,第二天清晨一起床,道士就递上一把斧头,“你跟着师兄们到山里砍柴干活。”王七有些错愕,不过还是恭敬地收下斧头,傍晚时分,才疲惫不堪地与师兄们回到道观。
隔天一早,道士又令王七外出砍柴,傍晚再回到道观。天天如此。过了一个月,王七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茧,却没等到师父传授道术。“这实在太累、太苦了。”王生心里暗暗兴起回家的念头。
其实王七有所不知,这正是道士考验弟子的求道之心,磨练王七的意志力。
一天傍晚,王七与师兄们回到观里,师父与两位客人正在饮酒。屋里烛火还没点着,道士就拿起一把剪刀与一张纸,顺着纸张,剪出了一个圆,贴在了墙上。突然间,屋里变得又明又亮,原来那圆纸变成一轮明月,正发着光呢。“这太神奇了!”王七大惊。
这时,一个客人拿起一壶酒,递给了道士的门徒,开心地说,“这良宵美景,大家都一起同乐一起喝酒吧!”
王七心想,“这么小壶酒,还不够我一人喝呢!何况我们有七八个师兄弟。”于是王七赶紧为自己倒酒。但说也奇怪,王七与师兄们,你一杯,我一杯,不停地喝,但酒壶重量丝毫未减,似乎有倒不完的酒。
另一位客人说,“承蒙主人赏赐这么美的月色,我们就这么孤单地喝酒岂不可惜,何不请嫦娥前来呢?”说完就拿出一根筷子,抛向明月,筷子瞬间变成一个一尺高的美女,从月亮里缓缓而下,落到地面时女子就如真人一般大小。女子立刻跳起霓裳舞,又唱起了歌。只见她舞姿曼妙,歌声清亮悦耳。唱完歌后,女子在原地盘旋了一圈后,突然飞上了酒桌,身影就慢慢地变小,最后又变回了一根筷子。一旁的王七看得目不转睛。
这时,道士和两个客人都开怀地笑了,一位客人说:“今晚喝得实在太开心了,我已经不胜酒力了,两位可否到月宫为我饯行。”话一说完,道士与两个客人已经到了月亮里。
屋里的王七清晰地看见师父三人坐在月亮里喝酒。不久后,天色完全暗了下来,这时一个师兄点上了蜡烛,王七这才发现,屋里只剩师父了,客人都不见了。而墙上的明月已变回了原来的圆纸。
王七大为惊奇,“师父真是深藏不露啊!”王七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学会师父的法术!”于是打消了回家的念头,满怀期待地回房休息。
但第二天,道士还是要王七上山砍柴。又过了一个月,王七仍然天天砍柴,天天失望的他再也忍耐不住,受不了苦了,于是跑去向道士辞行。
“师父,我不远数百里前来,就是希望师父能传授我道术。即使弟子不能学到长生不老之术,就是小道小术,也不辜负我前来拜师的心啊。”
道士默然不语,王七接着说,“但现在已经两三个月了,弟子每天一早就是外出砍柴,弟子在家不曾这样劳动,实在承受不了这样的苦。”
道士摇了摇头,心想“看来经过这些日子,他仍然不明白砍柴吃苦,劳其筋骨,其实是要在这其中修心啊。这第一关都过不了,怎还能奢望得道成仙呢?”
“我早已说过,你吃不了这苦的。”道士叹口气接着说,“既然如此,你明天就回去吧。”
“师父,在我离去前,请您能教弟子一点小能小技,这样的话,弟子也不虚此行了。”
道士问:“你想学点什么呢?”
“您每天进进出出,从不走门,直接穿墙而过,弟子想学这门功夫。”王七双手作揖。
道士说,“这叫穿墙术。”于是传授了王七口诀,便要他试试。
王七站在墙壁前,念完口诀,却不敢动弹。道士鼓励他,“低着头冲过去,不要犹豫。”于是王七鼓起勇气,念动口诀,朝着墙撞过去,一回头看,自己已经在墙壁外面了。王七喜出望外,赶紧向道士道谢。
第二天一早,王七收下师父给的盘缠,准备离去时,道士提醒他说,“你回去以后,要好好的修身养性,否则这套本事就不灵了。”
王七一回到家中,见到妻子,就马上吹嘘说道,“我这趟劳山之行,拜了神仙为师了,我已经学会‘穿墙术’了。”
王七见妻子一副不相信的模样,就走到一面墙前,口中念念有词,然后低头猛冲,只听“砰”的一声,王七扑倒在地。王七妻子赶紧扶起丈夫,见他额头肿起了一个鸡蛋大小的包,忍不住地大笑了起来。
看来王七自始至终,领悟不了道士的告诫。而他求道不得,也许在最初的相遇中道士就已预料到了!
事据《聊斋志异》@*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