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慷慨行为是快乐和健康的源泉
这是“美德医学”的第6部分:什么药是安全、有效、免费的,而且只需要微妙的视角转变就会有效果?我们欢迎你探索美德与健康之间被忽视的联系——“美德医学”。
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实验室里,在荧光灯的照耀下,一个年幼的孩子——还小到无法完整说出一句话——坐在一小碗金鱼饼乾和一个名为“猴子”的毛绒木偶面前。
当研究人员要求这个孩子和“猴子”分享一块饼干时,这个孩子的举动可能会让那些认为幼童天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感到惊讶。她没有独自享用这块零食,而是伸出她小小的手,把一块饼干递给了“猴子”,随即孩子听到了一个友善的“嗯——好吃!”的声音。
每次孩子给“猴子”一块饼干,她的脸上都会绽放出无与伦比的喜悦。这种快乐的爆发让我们得以一窥科学正在逐步验证的一个事实:给予他人——慷慨行为——可以带来深远的快乐,并在任何年龄都能带来可衡量的幸福感。
一种经久不衰的快乐来源
金鱼饼干实验精确地揭示了哪种给予方式能带来特别强烈的愉悦感。为此,研究人员调整了实验条件。有时,孩子们需要放弃自己的零食,而与别人分享;而有时,研究人员会假装“发现”一块额外的饼干,提供给他们,然后让他们再去给予别人。这样做的目的是区分纯粹的给予与放弃自己珍贵之物进行给予之间的不同。
正如预期的那样,当幼童第一次见到毛绒玩具或得到一个玩具时,他们都会表现出喜悦。研究人员通过行为观察和面部表情分析记录了孩子们的幸福感。
当孩子们进行“代价高昂的给予”时——即牺牲自己的饼干并与木偶分享,而不是捐赠研究人员提供的“额外”饼干时,他们的幸福感达到了顶峰,表现出一种“温暖的光辉”。
每个人自己的观察或许会对这些研究结果产生怀疑,因为大多数幼童最喜欢的词是“我的!”此外,参与这项实验的幼童是加拿大人,这让一些人认为,他们的慷慨行为可能是受文化影响所塑造的。然而,这项木偶实验随后在南太平洋一个偏远孤立的小岛——瓦努阿图(Vanuatu)的一个农村村庄、荷兰以及中国都得到了重复验证,结果表明,全世界的幼童似乎都更喜欢分享自己珍贵的零食。
在一项涉及来自136个国家、共20万名受访者的研究中,研究对象涵盖了从加拿大等富裕国家到乌干达等较贫穷国家的居民,研究发现,无论国家贫富程度如何,向有需要的人提供金钱都会让施助者更高兴。这一趋势在不同的环境和社区中保持一致,并且不仅限于金钱。
比药物更有效的良方?
慷慨行为不仅仅提升主观幸福感,它对心脏健康也大有裨益。
在一项发表在《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期刊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要求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在三周内花钱帮助他人。结果令人惊讶:研究对象的血压显着下降,其幅度可与开始服用新药、定期锻炼或进行重大饮食调整相媲美。
为什么施舍能够减轻心脏的负担?科学家认为,慷慨行为会触发一连串令人放松的“幸福感”激素,如催产素(oxytocin),这种激素能减少压力,并降低动脉和静脉的压力。
一项研究对此进行了测试,要求参与者在面临压力任务(在限定时间内准备并发表演讲)之前,先完成一个简单的善举,比如给朋友写一封鼓励信。
结果显示,“慷慨”组的压力相关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例如,他们的收缩压上升幅度较小,从而缓解了心血管的压力反应。此外,他们的唾液α-淀粉酶水平较低,而这种酶与“战斗或逃跑”反应相关,表明他们的交感神经系统激活程度较低。
慷慨行为往往源于利他主义——一种无私地关注他人福祉的动机——并反映了人类更深层次的能力,即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他人利益而行动。神经科学家、利他主义研究专家阿比盖尔‧马什(Abigail Marsh)指出,利他主义者对负面情绪的敏感度较低,并且“对愤怒的反应较弱,这很有帮助,因为对愤怒过度敏感可能导致敌意和攻击性。”她在接受《大纪元时报》采访时表示。
利他主义者的情感选择性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慷慨能减少压力,这反映了他们对负面刺激的适应能力。
缓解疼痛
给予他人还能带来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缓解身体疼痛。
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篇论文表明,慷慨行为可以降低疼痛感知,甚至提高疼痛耐受度。在一个实验中,献血者在针刺过程中报告的疼痛感明显低于那些因个人医疗检查而抽血的人。
在另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冷水浸泡测试(cold pressor test)验证了疼痛耐受效应。实验要求参与者将手浸入冰水中,并测量他们能忍受寒冷的时间。
那些刚刚自愿无偿帮助修改一本移民工人子女手册的参与者报告称,他们感受到的疼痛明显较少,并且能在冰水中坚持更长时间,而那些拒绝志愿服务或将任务当作强制任务完成的人(对照组)则忍受的时间较短。平均而言,志愿帮助他人的组别比对照组的疼痛耐受时间几乎长了一倍。
令人惊讶的是,在所有参与者中,只有11.6%的人能够在冰水中坚持到最大时间限制——三分钟。那么,这些极其坚韧的人是谁呢?他们全都属于慷慨志愿者组。
同一项研究还将这种天然的镇痛效果应用于癌症患者,要求他们练习帮助他人三周。这些活动包括为其他患者准备餐食以及清洁医院的公共区域。结果显示,癌症患者的慢性疼痛水平出现了临床上显着的下降,并且在数周内持续改善。
研究作者总结道,这些发现表明,为帮助他人而付出个人成本的行为可以作为现有疼痛疗法的补充,并促进慢性疼痛患者的福祉。
慷慨的神经科学:不仅仅是“等价交换”
马什解释说,当人们表现出慷慨时,大脑中的腹侧纹状体(ventral striatum)和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会高度活跃。这些区域在体验愉悦时——例如进食或实现目标时——同样会被激活,这表明在神经学层面上,慷慨本身就具有内在的奖励价值。
因此,大脑对慷慨行为的处理方式会因其背后的动机而有所不同。马什指出,不同的慷慨动机——例如互惠(reciprocity)、公平(fairness)或纯粹的利他主义(pure altruism)——会激活大脑中不同的活动模式。
例如,由于对公平的关注(希望确保平等)而帮助他人时,会激活负责规则思维的大脑区域。而出于纯粹的同情或共情去帮助他人时,则会激活与情感理解和社会联结相关的神经网络。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会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人,甚至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马什对匿名肾脏捐献者的研究,挑战了“人们给予他人主要是因为抑制自私冲动”的普遍假设。
“有些数据表明,人们选择帮助他人,往往是因为他们在主动压抑自私的欲望”,她说,“但我们对利他主义肾脏捐赠者进行了测试,结果没有发现任何证据支持这一观点。”
这些个体在大脑中与共情相关的区域表现出更强的活动。他们的大脑活动模式“反映”了陌生人的大脑活动,类似于当他们自己感受到疼痛时的神经反应。马什还发现,这些利他主义者的杏仁核(amygdala)体积更大,而这一特征正好与心理变态或极度冷漠的人相反。这些捐赠者的决定反映了他们对他人福祉的真实价值观。
“换句话说,他们帮助他人,是因为他们发自内心地珍视他人的福祉,”马什说。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人格心理学副教授威廉‧乔皮克(William Chopik)认为,这种慷慨行为将人们联系在一起,促进善意与合作。
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个关于慷慨的真相:它并不总是为了得到回报,也不总是“等价交换”。对许多人而言,慷慨来源于他们的价值观、共情能力,以及帮助他人或分享所带来的快乐。事实上,与动物相比,人类在关心广泛个体(包括陌生人)方面尤为突出。马什补充道,我们似乎天生具备将这种关怀行为视为内在奖励的能力。
贪婪的负面影响
与慷慨相对,贪婪——无论是对金钱、物质财富,还是对认可的持续渴望——似乎对健康和幸福感影响较差。贪婪的人或许会在获得新事物时体验到短暂的满足感,比如在进行一笔重大购买后感到自豪。然而,这种感觉很快就会消失。由于贪婪的人往往持有“永远不够”的心态,他们会形成一种类似成瘾者的失调奖励系统,从而导致不满、压力增加以及幸福感下降。
慷慨的边界
所有的慷慨行为都是一样的吗?显然不是。
发表在心理学期刊《Collabra: Psychology》的一项研究发现,慷慨给予的类型、慷慨给予的感知效果以及具体情境都会显着影响慷慨行为带来的益处。
例如,赠送一种体验(如请某人共进晚餐或带他们去听音乐会)往往能促进更紧密的社会联系。相比之下,尽管物质礼物也能被欣赏,但除非它们具有高度个性化或与共同经历相关,否则其对关系的积极影响通常较弱。
研究表明,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体验更容易创造有意义的联系、美好的回忆和共同的欢乐感。相比之下,物质礼物有时可能显得交易性更强,或者不那么私人化。
此外,“多给予”并不总是“更好”。慷慨行为也受到“边际收益递减法则”的影响。就像蛋糕吃多了会失去美味感一样,过多的礼物——或过于奢华的礼物——未必会带来更多的幸福感。一个小而有意义的举动,例如为某人买一杯咖啡,可能同样能带来情感上的提升。
慷慨源于真诚
真正的、自主的给予能够增强幸福感,而出于外在原因(如压力或义务)进行的给予,则可能削弱甚至完全抵消这种益处。
例如,在2022年的一项研究中,一名参与者描述了一次捐款经历:他在超市外被过于执著的慈善募捐员劝捐,他感到自己被迫捐款。尽管该慈善组织的目的值得支持,但缺乏自主选择权使他感到沮丧,未能体验到捐赠带来的情感满足。相反,另一位参与者提到,他出于关心主动帮助朋友支付房租,强调了这一行为的自愿性质,并因此获得了更大的情感回报。
节日期间,这种“义务感”的压力尤其明显。节日不仅可能放大压力(如财务负担或攀比心理),也提供了一个反思慷慨与贪婪的独特机会。
一项2019年的研究甚至发现,尽管人们可能会认为慷慨行为在12月份会增加,但实际上往往会减少。这是因为在节日期间,人们的压力水平较高,所以反而比其它时候更少行善。
从幼童到成年人,科学研究表明,慷慨行为与健康和幸福感之间存在可靠的正相关关系。然而,给予不一定非得是沉重的负担。乔皮克在接受《大纪元时报》采访时表示,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慷慨:帮助邻居倒垃圾、向慈善机构捐一点款、在施粥厨房做志愿者,或者在朋友经历困难时倾听他们的心声。◇
英文报导请见英文《大纪元时报》:Generosity: Losing a Little Means Gaining a Lot—Including Better Heart Health。
身处纷乱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