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平均每天会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滚动浏览约108分钟。在此期间,拇指移动的距离约为38,880厘米,大致相当于帝国大厦的高度。
在我们所处的数字时代,许多人都屈从于“末日刷屏”这种现代病态现象。“末日刷屏”一词出现在新冠(COVID,即中共病毒)疫情初期,指的是人们沉迷于在线追踪负面新闻的强迫性行为。这种行为不仅让我们变得更加陷入恐惧而非习得更多,并还可能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负面情绪被激励
焦虑和恐惧会引导我们的注意力,媒体以此利用这些情绪来推动关注量。2023年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的一项分析表明,包含负面词汇的标题与更高的点击率直接相关。研究人员发现,每当增加一个负面词汇,点击率就会提高2.3%。

此外,带有负面情绪的文章往往传播更广。它们在网络上迅速扩散,并且更有可能在社交媒体上被分享,从而获得更多关注和影响力。
为什么我们会被负面信息吸引,又为何倾向于分享它?
掌控的幻觉
人类大脑天生具有消极倾向,这意味着它更易被负面型刺激吸引。这一特性曾帮助我们的祖先在特定环境中优先关注潜在的威胁和危险,从而提高生存概率。
社交媒体平台正是利用了这些本能。
如今,那些曾帮助我们注意到灌木丛中沙沙作响的神经回路,已被劫持来将我们的注意力聚焦在屏幕上。
“在行为科学家的帮助下,各大网站巧妙地让用户陷入了弥漫着悲观和灾难性的信息漩涡,使人们难以抵挡继续刷屏查看更多令人不安的内容。”加州州立大学多明格斯山分校心理学系荣休教授及前主席拉里‧罗森(Larry Rosen)在接受《大纪元时报》采访时表示。
有时候,阅读新闻会带来一种掌控的错觉。“紧盯坏消息可能会让我们误以为自己更加有所准备。”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创见疗法”(Transcend Therapy)机构的临床主任塞西尔‧阿伦斯(Cecille Ahrens)在一项发表于《CMAJ》的研究中表示。
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公众被迫待在家中,焦虑和对未来的不安笼罩心头。许多人无意中通过“保持信息通畅”的方式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这正是“末日刷屏”产生并迅速蔓延的温床。然而,研究证实,无论是疫情还是自然灾害,与危机相关的新闻曝光都同更高水平的即时以及长期的压力和抑郁相关。
“如果对问题的感知和预测高过了实际的风险,那我们便称之为焦虑。”全面精神科医生兼心理治疗师马琳‧魏(Dr. Marlynn Wei)在接受《大纪元时报》采访时表示。
当遥远的事情变得切身相关
从远处接收令人不安的新闻可能看起来无害,因为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显得遥远且无关。然而,无论其距离如何,负面信息最终都会渗透进个人领域,滋养我们内心的负面情绪。
这一现象可以与著名的“两只狼”故事类比。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位祖父教孙子关于生活的故事。“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两只狼。”他解释道,“一只充满了恐惧、愤怒和绝望,另一只充满了希望、平静和爱。两只狼总是在斗争。”孙子问:“哪只会赢?”祖父回答:“你喂养的那只。”
一项2013年的研究追踪了近5000名美国人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后几周内的情况。
结果显示,媒体曝光量与急性压力症状之间存在直接关联。根据这项研究,每天观看超过六小时媒体报导的人“报告高水平急性压力的可能性是那些接触媒体曝光较少受访者的九倍”。

在一项控制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参与者分为三组,并向他们展示了一段14分钟的电视新闻,内容分别为积极、中立或负面的素材。
那些接触到负面新闻的人感到了更多的焦虑和悲伤。更关键的是,这些人开始放大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如学业、关系和财务,并想像最坏的情景。
即使人们与事件地理上相距遥远——例如,9‧11事件或伊拉克战争——他们仍可能因接触到相关的媒体报导而感到压力增加,甚至出现创伤后症状。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的影响可能更为强烈。在涉及伊朗和美国社交媒体用户的研究中,末日刷屏被指出与存在性焦虑、悲观情绪以及对个人生活和未来的阴暗看法联系在一起。个体都对生活的目的、重要性和人生意义表达了绝望。
作为一名精神科专家,魏医生还提醒,末日刷屏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还显著影响着人际关系。
她指出,社交媒体缩短了我们的注意力时长,剥夺了我们对家人和朋友的关注。随着人们越来越沉浸在屏幕中,他们自然会愈发感到与周边的人关系疏远。
末日刷屏对健康的危害
除了心理上的负担,负面刷屏的影响还会诱发身体上的问题,通常从睡眠障碍开始。
魏医生表示,在睡前观看刺激性新闻后,难以入睡是很自然的反应。
保持更新的强迫性思维可能导致深夜浏览,也就是研究人员所称的“就寝拖延”,甚至产生“对明天的恐惧”,指的是在睡前使用智能设备后,对第二天的开始感到焦虑。
屏幕发出的蓝光会进一步扰乱褪黑素的产生,进而影响我们的休息,使我们感到疲惫、易怒,并且更易受到压力的影响。这种影响类似于酒精中毒时出现的症状。
并非所有的刷屏都是坏事
“试着把手机放开,你会发现即使短暂地不‘检查’你的虚拟世界也很困难。”罗森教授向《大纪元时报》表示。
的确,戒掉智能设备是困难的,鉴于算法操控着我们的情绪,标题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对于错失的恐惧主宰著有关我们归属感的认知。
然而,一项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进行的研究指出,“并非所有的社交媒体曝光对健康都有害。”该实验让参与者参与“善意刷屏”,展示一些积极向上、感人的故事,比如一位99岁的曾祖母康复,和一个女儿为其父母参加线上会议做了一个领结。
另一方面,沉迷于“末日刷屏”的组观看了令人沮丧的内容,如死亡人数上升、COVID-19带来的长期并发症以及医院及医疗工作者的压力等报导。
实验发现,与沉迷于末“日刷屏相”比,(多做)“善意刷屏”能提高积极情绪和乐观心态,同时减少负面情绪。

考虑到这一点,研究表明,管理“末日刷屏”最有效的策略包括:基于时间的规避和基于内容的过滤,重点关注可信来源,并避免耸人听闻的内容。
将自己置身于展示善行如慷慨和友善的内容中,研究人员称提供这些内容的为“善意媒体”,可以帮助你感到更快乐、平和、感激,且更少烦躁。
《国际护理研究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强调的其它防止末日刷屏的建议包括:
1. 关闭新闻和社交媒体应用的通知
2. 设置计时器限制刷屏时间
3. 记录你的屏幕使用时间
4. 阅读积极的新闻内容
5. 花更多时间与家人和朋友相处
6. 尝试新的爱好或重新开始以前的爱好
7. 锻炼
8. 练习冥想
9. 若发现自己无法停止末日刷屏,寻求帮助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专家们也同样支持这些建议。魏医生提倡养成放松的习惯,比如在睡前安排一到两个小时进行离开屏幕的活动。
罗森建议一种更简单、传统的方法:假如自我约束不起作用,可以在不该使用手机的时候把手机交给别人。
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心理学荣休教授格雷厄姆‧戴维(Graham Davey)建议准备一些能提升心情的活动,例如聆听音乐,运动,或者假如实在没办法,就好好泡个使人放松的温水澡。
魏医生表示,将双腿靠墙抬高几分钟可以帮助减轻紧张感。此外,她还推荐节奏性的呼吸练习,吸气四秒,屏气四秒,呼气四秒,重复几次,进而帮助平静心灵。
通过有意识地筛选内容、适时休息并主动找寻“善意媒体”,我们可以避免屈从于无休止滚动信息带来的消极情绪。◇
英文报导请见英文《大纪元时报》:How Doomscrolling Plunders Your Health。
身处纷乱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