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是现代人生活饮食的一部分,然而两项新研究发现,常喝果汁、碳酸饮品及咖啡都可能增加中风的风险,而选择喝水、喝茶则可以降低中风风险。
大脑任何部位缺少血液供应,导致脑细胞因缺氧而受损,就会发生中风。中风可分为缺血性中风(血栓或血管狭窄引起)和出血性中风(血管破裂导致脑内出血)。
果汁、碳酸饮料 vs 水
2024年9月发表在《中风》(Journal of Strok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涉及来自32个国家、平均年龄61.7岁的受试者,探讨了饮料摄取与中风风险的关联。研究人员对13,462名首次中风患者和13,488名年龄、性别匹配的无中风病史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他们日常对不同饮品的饮用情况。
结果发现,与不饮用碳酸饮料(包括含糖饮料和人工甜味剂饮料)相比,喝更多碳酸饮料与较高的中风风险有显着相关:所有类型的中风风险增加了2.29倍,缺血性中风的风险增加2.39倍。此外,每天最多喝一次碳酸饮料,出血性中风风险增加1.58倍。
至于果汁或果汁饮料,每日最多饮用一次与出血性中风的风险增加1.37倍有关,每日饮用两次则出血性中风的风险增加高达3.18倍。但果汁或果汁饮料的摄入,与所有中风或缺血性中风之间无显着关联。
研究人员还发现,水的摄取量较高,与所有类型的中风风险和缺血性中风风险显着下降相关,例如每天饮水7~8杯,风险分别降低16%和18%,每日喝超过8杯水,风险分别降低23%和28%。不过饮水量与出血性中风风险没有显着关联。
这项研究的首席研究员、高威大学临床流行病学教授、高威大学医院顾问医生安德鲁·史密斯(Andrew Smyth)在新闻稿中表示,并非所有的果汁饮料都一样,鲜榨果汁最有可能带来健康益处,但由浓缩液制成、含有大量添加糖和防腐剂的果汁饮料,可能有害健康。他还指出,研究显示喝碳酸饮料的频率越高,中风的几率越大,“作为医生和中风风险研究人员,我们鼓励人们避免或减少饮用碳酸饮料和果汁饮料,并考虑改用喝水来取代。”
喝4杯以上咖啡增加中风风险
史密斯教授的团队继续分析这些参与者们的数据,探究茶和咖啡的摄取量与中风之间的关联,在《国际中风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上发表了另一项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每天喝4杯以上咖啡,与所有中风风险增加37%有关,但咖啡摄取量较少则与中风风险无关。
另外,喝茶与所有中风风险降低有关。具体来说,每天喝3~4杯红茶,与所有中风概率降低29%相关,每天喝5杯及以上绿茶与中风风险降低30%相关。然而,对于在茶中添加牛奶的人,喝茶降低中风风险的效果就会消失,因为添加牛奶可能会降低或阻碍茶中抗氧化剂的有益效果。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咖啡与中风之间的关联性在不同研究中结果各异。一项2021年发表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无论是单独饮用咖啡或茶,还是同时饮用咖啡和茶,都与中风风险降低相关。其中,与完全不喝咖啡和茶的人相比,每天饮用2~3杯咖啡和2~3杯茶的人,中风风险降低32%。
咖啡摄入量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指出,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每天摄取400毫克咖啡因通常是安全的,即约2~3杯12液盎司的咖啡。但须注意,人们对咖啡因的敏感程度,以及将咖啡因从体内排出的速度存在很大差异。
另外,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建议,怀孕期间每天摄入咖啡因少于200毫克,即一杯12 液盎司咖啡的含量。
四类人不宜多喝咖啡
台湾杞子中医诊所副院长蔡仁妤在接受大纪元采访时表示,中医将咖啡归类为“温燥”性质。中医发现,大多数食物都有“寒”或“热”的特性,吃寒性食物会给身体增加冷却效果,而吃热性食物会给身体增加温暖效果。因此,可以通过寒性和热性食物来平衡身体。
她提醒以下4类人群不宜多喝咖啡:
1.阴虚体质:体内的血液、津液等滋润物质不足,无法平衡能量,容易出现虚热现象。这类人往往感到燥热,手心、脚心常常发热。
2.燥热体质:以热和干燥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这种体质的人通常内热较重,容易出现口干舌燥、便秘、脾气暴躁等情况。
3.湿热体质:体内有热或湿热累积。人体无法正常代谢或排出的油脂及废弃物,会令水液代谢异常,在体内聚积,形成体内的湿气。湿热体质的人通常怕热,时常有大便湿黏、排尿次数减少、尿液颜色偏深、脸部冒痘痘等情况。
4.慢性疲劳症候群:身体出现持续性疲劳症状且无法恢复。
蔡仁妤补充说,对于不宜多喝咖啡的人,只要注意选择咖啡品质,还是可以适量饮用的。她建议选择浅烘培咖啡,缩短萃取时间,注意不要每天喝,两三天喝一杯,将咖啡因摄取量控制在50~100毫克。日常尽量少吃燥热食物,例如烤物、炸物、辛辣食物、曲奇等。
对于有些人来说,减少摄入咖啡因是一项挑战。突然减少咖啡因的摄取量,可能会引起戒断症状,如头痛、疲劳、易怒、难以集中精力工作等,不过这些症状通常较轻微,在几天后会有好转。
对于习惯喝较多咖啡的人,蔡仁妤建议,先慢慢减少咖啡因的摄取量,可以选择麦茶等口感类似的饮品作为替代。@◇
责任编辑:吴宓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