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人生】年轻的他为何娶了个缺牙秃发老婆?

两个年轻人都意外地娶了个“老婆婆”,后来,一个失财逃家,一个迎来娇妻又得财。两人结果大相径庭,其转机的关键为何?是机运或另有其它原因?
清代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东北广阳镇)有个姓苏的年轻人,性情轻浮,虚荣好说谎耍心机,骗取利益。他读书没有成就,典当家产,换得数百两银钱作盘缠,赶往京城,希望谋得一个小官做做。
苏生刚到京城时住在东长安门,正巧有个姓陈的亲戚要回南方的家中去,由于行李很多,就把十多个衣箱寄存在他那里。苏生想借这个机会向友人炫耀一番自己的阔绰,便私自取出箱内华贵的衣服穿上,来往于酒楼舞榭之间。那些人看到他外表光鲜,不知道他只是个贫士。
有一天,客人中有人谈论说:广东来的陶太太,其丈夫是某省的同知,进都城候选时病死了。陶太太现在拥有雄厚的资产,想要找个官位与财产都和前夫相当的人作倒插门(即入赘)的丈夫。苏生想贪其财产,就对那个客人说:“你看我合适吗?”他诈称自己是部郎改捐同知,想参加科举考试,所以没有去投供验到〔注〕。又说自己丧偶,孤身一人生活。苏生为达成此事向来客许诺,事成以后将予以重谢。客人也贪图钱财,便对陶太太介绍了苏生的意思和情况,但陶太太坚持要面见苏生本人才能作出决定。
于是苏生盛服华冠来到陶家。只见大门敞开,俨然一等府第。坐等了一会儿,看到众使女簇拥着陶太太走出来,立在琉璃屏风内,侧身低头,发髻高卷如云如山,看起来好像绝顶美艳,苏生狂喜不已。当下双方商议决定,定亲财礼为一千两银子,苏生入赘其家。苏生抵押其家的所有财产还不够,又将陈旧物品押上,才补足定聘礼。
按北方风俗,晚间饮交杯酒,新人拜堂,揭盖头后对面而坐,喝同心酒,吃子孙饽饽,然后上床就寝。苏生成亲这天,轮到喝同心酒和吃子孙饽饽时,一位婢女对苏生悄声说:“娘子牙疼,不能奉陪你了。”苏生会意,没多久,二人就脱鞋上床睡觉。
天明之后,新娘子起来梳头洗脸,苏生才发现陶太太原来是个六十多岁、牙齿脱落、头发光秃的老妇人。这时苏生庆幸陶太太还有丰厚的妆奁可以满足他的欲求。但忽然外面来了大大小小男女二十多人,陶太太出去迎接,原来都是陶太太的儿子、儿媳、孙子等晚辈人。苏生细查其家庭情况,竟是一无所有,家中上下四十多口人都要依靠他养活,她家的宅地也是向别人租借的。
苏生气愤已极,向刑部告状,老妇人挺身与他对质,口若悬河,刑部长官不能反驳,只得把陶太太判回给苏生。苏生无奈之中,趁夜间剃发改妆逃走了。老妇人找到苏家,并到京城控告苏生,因苏生没回家,只好悻悻离开了。
下面再讲一个同样是娶了一个白发老妇人,由于心地忠厚,结果反而得善报的故事:
顺治初年,清军入关后,天下还没有太平,有些地方仍处于兵荒马乱的状况,很多人家因逃避兵荒而失散,也有的妇女被旗丁(清时运粮的军人)捉来贩卖的。旗丁为避免买者挑三拣四,往往用裹头巾将妇女的头蒙罩起来,以便低价快速卖出去。
当时有个人叫赵逊,二十来岁还没钱娶妻,同辈人就为他凑钱去娶个妻子。一天,他就用这些钱在集市中买了一个女人回来,当除去蒙在头上的头巾后,发现原来是一位白发老妇人。赵逊说:“你老太比我年龄大一倍,我怎敢非礼冒犯你呢,请让我将你当作母亲来事奉你,供给你衣食是了。”老妇人也坦然接受了。
居住了几天,老妇人见赵逊执守礼制很谨慎,就感激他的忠厚,对他说:“你凑钱就是想得到一个妻子而已,现在这样我反而拖累了你,让你妻财两空,怎么办呢?幸好我还藏有一袋珠子,缝在衣服中,你就拿去换成银子,给自己娶个年轻女子为妻,也是我报答你的恩德。”
于是就从衣带中取出几颗珠宝,换了二十两银子。又过了几天,赵逊拿着银子到集市上买了一个年轻女子。刚一进门,当年轻女子和老妇人一见面,两人就相抱大哭。细问他俩,原来年轻女子就是老妇人的亲女儿。当初母女被旗丁掠夺后失散了,现在被赵逊带回家来,老妇人就为他俩举行婚礼成婚。

老妇人又说自己是洪洞人,家中资产很富足,还有两个儿子,都是官绅旧族,因为兵荒马乱而失散。如今既已团聚,便可以回家了。且尚藏有珠宝一百多颗,可以将它们卖出去作路费,就带着女婿和女儿一起上路了。
回到家中,两个儿子都安然无恙,一家人大喜过望。老妇人于是把家产分成三份,两个儿子一个女婿,各自得一份,一家人安乐和谐,老太太安度晚年。
赵逊原想得到一个妻子,其后发现原来是一个老太太,因而将她认作母亲,这原本不是本意的;而老妇人用钱为他招纳媳妇,而竟然得回自己女儿,更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事,人们都认为这是赵逊的忠厚之报。
〔注〕投供验到:清制,凡赴吏部候选、候补官员,均须取具本旗都统、本籍或原住省分督抚咨文。汉京官郎中以下,外官道以下还需取具同乡六品以上京官印结,到部投供验到。
资料来源:《妙香室丛话》、《香祖笔记》@*
——看更多 【古道人生】系列
责任编辑: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