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艺术生活

文艺复兴建筑瑰宝“捷克克鲁姆洛夫城堡”

这趟“历史建筑之旅”,带您造访一处波希米亚文艺复兴风格的城堡。
位于捷克克鲁姆洛夫镇历史中心的“小城堡”(Little Castle)始建于中世纪,经历代扩建翻修,成为一座波希米亚文艺复兴风格的城堡。左前方的造币厂最初用于铸造硬币。虽然两座建筑风格相似,但造币厂外墙的色彩更符合波希米亚巴洛克美学的特点。(Shutterstock)

捷克共和国的捷克克鲁姆洛夫镇(Cesky Krumlov),距捷克、奥地利、德国三国交界处不到50英里,是该地区建筑遗产的杰出代表。小镇历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许多普通建筑,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更大型的建筑,包括两座宏伟的修道院在内,更为小镇增添了美感和历史气息。

镇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当属捷克克鲁姆洛夫城堡(Cesky Krumlov Castle,又译切斯基‧克伦洛夫城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译注)。这座占地17英亩的建筑群,从伏尔塔瓦河(Vltava River)对岸的岬角俯瞰全城,其中不乏波希米亚文艺复兴风格和巴洛克式建筑最精美的范例。

其中最古老的部分是建于13世纪的“小城堡”(Little Castle)。一百年后,彼得‧罗森堡(Peter of Rosenberg,先后担任波西米亚王国内侍大臣和摄政王。——译注)修建了宫殿式的“上城堡”(Upper Castle),至今仍是建筑群中最庞大的部分。周边的防御墙大约修建于同一时期,后来被用作增建住宅和储藏室的基座。

而直到1551年威廉‧罗森堡(William of Rosenberg,1535–1592,罗森堡贵族家族成员,曾任波希米亚高级司库和高级堡主。——译注)将其作为主要居所,这座城堡才开始呈现出今天的样貌。

威廉是艺术、文学和学术的热心赞助者,决心将城堡打造成地区文化中心。接下来的40年中,城堡按照波希米亚文艺复兴风格进行了翻新和扩建,这种风格结合古典的对称和比例,又融入了该地区哥特式建筑的色彩与材质。

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扩建翻修是在17和18世纪。遵循着波希米亚巴洛克风格的标准,新修缮的部分与其效仿的意大利建筑非常相像——风格华丽、戏剧化且造型流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现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巴洛克式剧院。又历经19世纪风格各异的有限改建,城堡终而定型为如今的样子。

整座建筑群中最著名的部分或许就是“小城堡”上方的圆形六层塔楼。塔身随其高度而收窄,高高矗立于“上城堡”之上。粉白色外墙的第四层内部是钟楼。(Shutterstock)
“第三庭院”(Third Courtyard)位于“上城堡”内,墙上饰有壁画。这些壁画由荷兰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加布里埃尔‧德‧布隆德(Gabriel de Blonde)创作,描绘了古代希腊罗马历史与神话中的各种事件和人物。(Shutterstock)
位于城堡“第二庭院”(Second Courtyard)的这部分建筑叫做“Buchhalterie”,从一开始就是按波希米亚文艺复兴风格修建的。虽然其色彩和材质在波希米亚哥特式建筑中很常见,但其对称性和比例却明显出自文艺复兴古典风格。时代变迁中,这里曾用作形形色色的用途,近百年来成为城堡的档案室和图书馆。(Shutterstock)
将“上城堡”和剧院连在一起的廊桥,底层装饰着18世纪制作的圣徒雕塑,桥顶有三个全封闭楼层,可以俯瞰历史悠久的镇中心美景。(Shutterstock)
廊桥夜景。在黑暗背景和黄色灯光的映衬下,灰白两色石材的对比格外醒目。石柱之间的拱门既是装饰,又增加了结构支撑。向左斜出的一道矮墙,围住了位于岬角顶部的城堡“第五庭院”(Fifth Courtyard)。(Shutterstock)
宫廷花园中的四层级联喷泉和周围的双层阶梯让人联想到凡尔赛宫,是整个建筑群中最华丽的巴洛克式结构之一。雕像兼具维也纳洛可可风格和古典风格,塑造的都是古代神话人物。(Shutterstock)

作者简介:

詹姆斯‧巴雷塞尔(James Baresel)是自由撰稿人,文章发表于《美术鉴赏家》(Fine Art Connoisseur)、《军事史》(Military History)、《克莱蒙特书评》(Claremont Review of Books)和《新东欧》(New Eastern Europe)等多种期刊。

原文“Cesky Krumlov Castle: The Renaissance in the Czech Republic”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责任编辑: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