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扎根茶香 鹿野父子共谱红乌龙的时光絮语

林耀精提到,已与多家烘焙店合作,提供红乌龙茶叶原料,将红乌龙的魅力带入更多元的美食创作。(林长拓提供)
人气: 837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25年02月13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台湾台东报导)在台东鹿野乡,林旺制茶厂的名字仿佛与高台山麓的茶香相融。这里的茶园,承载了林家两代人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与不懈努力。

林耀精,林旺制茶厂的创办人,原本从事园艺工程,1994年因卑南文化公园工程而举家从宜兰迁至台东。原计划工程结束后返回宜兰,然而,鹿野的怡人气候让林耀精决定留下,并于48岁时大胆尝试转型种茶。

“那时候看着茶农们九点就在树下泡茶聊天,我以为种茶是一份舒适的工作。”林耀精笑言。然而,真正投入之后,他才发现这是完全不同的挑战。

鹿野的怡人气候让林耀精决定留下,并于48岁时大胆尝试转型种茶。(林长拓提供)
林耀精从宜兰移居到鹿野,如今已经二十年了。(廖俪芬/大纪元)

初心的冲动

“古早人常说,嫁给做茶的三代人吃不完””这句话深深吸引了林耀精。退伍后,他凭借一股热情投入工程业,当时一天的怪手收入高达3200元,已是相当亮眼的收入。然而,他在宜兰补坑作业时,目睹茶农悠闲泡茶、年收益轻松破百万,内心开始向往。

“那时候的心情就是,我为什么要开怪手?种五分地茶不就能过上轻松的生活?”林耀精坦承,这样的憧憬让他决定投入茶叶种植,却未料到这条路远比想像中困难。

林耀精在宜兰补坑作业时,目睹茶农悠闲泡茶、年收益轻松破百万,内心开始向往。(林长拓提供)

茶园的挑战

林耀精开始种茶时,鹿野茶区正逐渐没落。初期的收入并不理想,每天赚取仅800元,连基本的生活成本都难以支撑。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选择以五甲地规模持续种植,并探索更多可能性。

“我意识到单靠卖茶青难以维持,因此下定决心自建茶厂。”他在设计工厂时,特别注重卫生环境,例如,将柴油和瓦斯设施移至厂外,确保制茶过程的纯净,并于2011年通过ISO22000认证,成为台东首家五星级卫生安全制茶厂。

林耀精开始种茶时,鹿野茶区正逐渐没落。初期的收入并不理想,每天赚取仅800元,连基本的生活成本都难以支撑。(廖俪芬/大纪元)
2011年通过ISO22000认证,成为台东首家五星级卫生安全制茶厂。(林长拓提供)

灵感与创新

在传统乌龙茶因成本高而失去竞争力的背景下,林耀精遇到一位来自大陆的普洱茶师傅。这位师傅的制茶技术启发了他,让他尝试融合普洱与乌龙的工艺,创造出“重发酵茶”。

“这款茶是红乌龙的前身,兼具普洱茶的厚重与乌龙茶的香气。”林耀精解释,感谢农业部茶及饮料作物改良场的技术支持,使得红乌龙的制程更加精炼,将原本的制茶时间从四天缩短至三天。更感激政府各部门及鹿野农会总干事潘永丰的推广,使这款茶逐渐赢得市场青睐。

林耀精遇到一位来自大陆的普洱茶师傅,这位师傅的制茶技术启发了他。(廖俪芬/大纪元)
“这款茶是红乌龙的前身,兼具普洱茶的厚重与乌龙茶的香气。”林耀精解释。(廖俪芬/大纪元)

初期的挫折

“我们带着茶样跑遍全台,却屡屡碰壁,原因只因为它来自鹿野。”林耀精无奈回忆,当时的市场对低海拔茶叶存在偏见,导致红乌龙的销售之路异常艰辛。然而,在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下,红乌龙最终打破这些刻板印象,成为台东茶业的骄傲。

在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下,红乌龙最终打破这些刻板印象,成为台东茶业的骄傲。(林长拓提供)
“我们带着茶样跑遍全台,却屡屡碰壁,原因只因为它来自鹿野。”林耀精无奈回忆。(林长拓提供)

父子的坚持与碰撞 传承与改良

林长拓,林耀精的儿子,国中时便开始接触茶叶采收与制作。他深受父亲影响,对品质的追求从不妥协,例如,坚持使用日光萎凋,虽然需要更多人力,但能让茶叶散发更自然的香气。

然而,林长拓并未完全依循父亲的路线,他推动采用层架式萎凋架,将制茶效率大幅提升。“我们的合作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既保留品质,也兼顾效率。”林长拓说。

林长拓,林耀精的儿子,国中时便开始接触茶叶采收与制作,他深受父亲影响。(廖俪芬/大纪元)

气候的影响

近几年的气候变迁对茶园带来了巨大挑战,林长拓坦言:“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该冷的时候不冷;反而不该下雨的时候,却连续降雨。”他以去年的小犬台风为例,当时强风将枝头压断,导致茶园损失惨重。

“我们的茶园多位于龙田绿色隧道,台风后枝条全压在茶树上,折损不少。不过冬茶的收成还算勉强恢复。”面对气候异常,他们选择顺应自然,调整茶树的休眠时间,并在施肥上精准控制。

“茶叶不同于果实,灯罩对其帮助不大,我们宁可顺天而行,产量多时多做,少时就少做。”这种务实而坦然的态度,展现了林旺制茶厂对自然与土地的敬重。

近几年的气候变迁对茶园带来了巨大挑战,林长拓坦言:“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该冷的时候不冷。”(廖俪芬/大纪元)
“我们的茶园多位于龙田绿色隧道,台风后枝条全压在茶树上,折损不少。”林长拓说。(林长拓提供)
林长拓:“茶叶不同于果实,灯罩对其帮助不大,我们宁可顺天而行,产量多时多做,少时就少做。”秉持乐天务实的态度。(林长拓提供)

红乌龙的多元应用

林长拓表示,红乌龙制程的高发酵特性使其用途广泛,深受市场青睐。他解释道:“红乌龙的发酵程度约为70%至80%,接近红茶,因此许多人直接将它当作红茶饮用。”

这种特性让红乌龙的应用不仅限于饮品,也拓展至烘焙领域。“它非常适合作为奶茶原料,甚至可融入蛋糕与巧克力等甜点中。”林长拓提到,他的姐姐曾将红乌龙研磨成茶粉,并与巧克力厂合作研发茶香巧克力。

林长拓进一步解释:“我们的红乌龙茶巧克力控制在70%,因为75%苦味过重,65%则太甜。70%恰好平衡茶的甘甜与巧克力的浓郁滋味,成为最受欢迎的口感。”

林旺制茶厂也与多家烘焙店合作,提供红乌龙茶叶原料,将红乌龙的魅力带入更多元的美食创作,进一步扩展市场影响力。

“红乌龙的发酵程度约为70%至80%,接近红茶,因此许多人直接将它当作红茶饮用。”林长拓说。(林长拓提供)
林长拓提到,他的姐姐曾将红乌龙研磨成茶粉,并与巧克力厂合作研发茶香巧克力。(廖俪芬/大纪元)
鹿野乡的红乌龙。(林长拓提供)

茶香飘向国际

林长拓对未来充满信心。他指出,红乌龙具有广泛应用潜力,“全球市场对红茶的需求远高于绿茶,我们希望能让红乌龙成为世界茶业中的新星。”

在政府与公部门的支持下,林旺制茶厂正稳步迈向国际。从种茶之初的艰辛,到红乌龙的声名远播,林家父子二十年走过的故事,是一段关于坚持、创新与传承的生命篇章。

林长拓:“全球市场对红茶的需求远高于绿茶,我们希望能让红乌龙成为世界茶业中的新星。”(廖俪芬/大纪元)
近几年的气候变迁对茶园带来了巨大挑战,林长拓坦言:“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该冷的时候不冷。”(廖俪芬/大纪元)
林家父子二十年走过的故事,是一段关于坚持、创新与传承的生命篇章。(林长拓提供)

责任编辑:昌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