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疲劳症候群正悄悄影响现代人的生活,你可能也是患者。台湾整合功能医学教育中心创办人、营养师贺菡懿最近在新唐人《她健康》节目中分享慢性疲劳症候群的成因,并提出饮食、运动和心理调整的改善建议。
贺菡懿说,她的诊所里有很多慢性疲劳的案例,然而很多人其实不知道慢性疲劳这回事。
慢性疲劳的症状
她介绍,临床上评估慢性疲劳症候群,包括以下典型症状:
●低度发烧
●肌肉无力、全身疲倦
●喉咙干痛
●淋巴结酸痛
●体温在下午时偏高
●全身性广泛的疼痛点,如偏头痛、关节痛
●睡眠问题,如睡太多或太少、一直做梦、睡不着
●情绪改变,如难以承受压力、容易暴怒、情绪低落、焦虑
慢性疲劳症候群的原因可能与大脑或荷尔蒙有关,压力会影响到“HPA轴”,即下视丘-脑下垂体-肾上腺轴。
慢性疲劳也可能与免疫系统、自体免疫疾病或其它因素有关。
慢性疲劳也可能涉及自律神经失调,有些人没办法正常放松,例如表现为晚上该休息时大脑还是很亢奋,一直滑手机或追剧,以此麻痹自己。
贺菡懿说,现时很多年轻人看起来懒懒散散、没有精神,很可能与慢性疲劳症候群有关。这些年轻人并不是懒惰,而是他们的身心压力已经到达一个身体无法承受的临界点。
一项2020年发布的研究估计,慢性疲劳症候群的发病率约为0.89%,女性比男性发病率高1.5~2倍。根据对这一疾病定义的不同,发病率也会有差别。慢性疲劳症候群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品质,更甚于癌症或中风,据统计超过四分之一的患者只能待在家中、卧床休息,超过一半患者失业,只有不足五分之一的患者有全职工作。
压力导致慢性疲劳症候群
贺菡懿忆述,自己曾是一个慢性疲劳症候群患者,从小睡眠时间就比别人长,到了中学开始患有严重的睡眠障碍,感到无形的精神压力,“那不是主观意识的压力大,是潜意识的精神压力一直在,所以就变得很难入睡。”
她发现,慢性疲劳症候群患者往往不是懒惰,而是思虑过多。没有慢性疲劳症候群的人通常比较乐观,不会想太多未来的事情,也不会把别人的事情放在自己身上,他们的区隔做得比较明确。但另外一些人则会烦恼公司的事情、家人的事情,甚至未来的事情,因此精神压力累积较大。
除了思虑过多的人格特质之外,外在环境也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
●父母期望
在华人圈中,父母通常对子女有很大期望,即使你感到疲累,也会觉得你应该要尽责完成工作。
●社会期望
上班族会普遍被督促要为公司付出更多,除了做好自己的本分之外,还要尽心尽力、无限度地付出。
●不被理解
当你跟家人讲自己有身心不适的症状时,他们可能会觉得你想太多,或者只是因为你太晚睡,认为你的症状是自己想像出来的。
从饮食入手改善慢性疲劳
贺菡懿说,要改善慢性疲劳的症状,首先要认识自己,要知道自己有这些问题,才会好好照顾自己。在调理方面,可以从饮食入手,因为慢性疲劳患者通常有消化不良的问题。
研究发现,慢性疲劳症候群患者的上消化道蠕动明显较普通人慢,吃得很少就容易觉得腹胀,而且夜间容易腹泻,加剧了睡眠障碍。
1、食用易消化食物
由于慢性疲劳症候群患者的肠胃比较敏感,贺菡懿建议他们在饮食方面采取中医养生的方法,选择温和、容易消化的食物。例如,早餐可以吃饭团这类比较易消化的米食,避免吃面包或者铁板炒面等比较难消化的食物。
有研究发现,吃面食比吃米食更容易产生肠道气体,对于肠应激患者可能引起腹胀。
2、少食多餐
对于慢性疲劳患者来说,早上吃了难消化的食物,容易感到疲倦;中午吃太多,下午会更累。贺菡懿建议患者采取少量多餐的饮食方式,早餐、午餐、下午茶和晚餐都应该少量进食。
现代人经常到七、八点才下班吃晚餐,所以在三、四点时可以先吃一些健康的小食,如水果或坚果。建议预先准备要吃的小食,避免突然饥饿而去吃炸鸡、喝珍珠奶茶。
3、避免断食
慢性疲劳症候群患者不适合断食,因为他们的身体比较虚弱,断食时间过长,会使身体更加虚弱和疲倦,甚至导致情绪焦虑和抑郁。
4、避免激烈运动
除了饮食,贺菡懿也建议慢性疲劳症候群患者避免激烈运动,建议做一些比较温和的运动,如瑜伽、伸展、步行。
贺菡懿说,慢性疲劳症候群在临床上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与慢性疼痛、忧郁症都有关联性。她认为,通过多方面的整合治疗,例如心理咨商、精神科药物,再配合营养素补充,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升患者的能量,使他们能够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某些人格特质,例如比较多思考、倾向于将他人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等等,会影响身体状态,这一类人比较容易出现慢性疲劳症候群。当我们出现慢性疲劳的状态,也许意味着我们需要在这个人生阶段调整一下自己,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帮助自己由内而外保持健康。@
身处纷乱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观赏视频:
责任编辑:张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