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人生】

古代的中国人是如何过年的?

作者﹕泰源整理
传统的中国年是一年中最受重视的日子。祭神、祭拜祖先、亲朋互相拜年,五花八门的民俗渊远流长。(公有领域/新唐人后制)
font print 人气: 258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最热闹、最受人们重视的是“过年”。过年是指在新年里庆祝、作乐的活动,实际生活中还往前延伸到过年的准备。中国传统的黄历正月初一,又称中国新年;当今人们过中国新年时,仍要比公历元旦隆重得多。过年的准备活动通常自黄历腊月廿三送灶神就开始了,过年的庆祝活动则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中除夕夜和正月初一是最为重要的日子。

现代过中国新年

在除夕之前,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以祈求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繁荣。人们会贴春联、挂灯笼。过年的庆祝活动包括各种的表演,如舞龙、舞狮和传统戏曲等。此外,人们会聚在一起享用丰盛的团圆饭,品尝各种传统美食,如饺子、年糕和各种年菜。晚辈会向长辈献上新年的祝福,长辈则给予小辈压岁钱,祈祝家中孩子们平安成长。

舞龙、舞狮是过年常见的庆祝活动之一。图为美国波士顿华埠迎新年的舞龙、舞狮庆典活动。(章佩儿/大纪元)

除夕夜是过年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度除夕夜,迎接新年的到来。在午夜的时刻,烟花爆竹的声音响彻夜空,象征着驱逐邪灵,迎接新一年的好运。过年也是走亲访友的时候,互道新春愿望。见面时给与小孩的红包是一种常见的礼物,通常包含有吉利数字的钱,象征着财富和好运。

过年在中国各地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传统,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但团聚、祭祖、祈福和欢庆的主题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共通的。

桌上一锅热呼呼的火锅很有年味 。(shutterstock)

中国古代过年民俗

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又是怎样过年的呢?

在南北朝时期,两湖地区的人,正月初一日,鸡一叫就起床,先在院子里放爆竹,以驱赶山魈(传说中山间的鬼怪)、恶鬼。老少都穿戴得整整齐齐的,依次拜贺。家人端上椒柏酒、桃汤(用桃木煮成的汤汁)、屠苏酒,传说这些酒饮、药饮具有驱魔辟邪,趋吉避凶的功效。喝酒的顺序,从年龄小的开始。另外,还吃胶牙(麦芽)糖、五辛盘(包含五种含有辛辣味的蔬菜,如葱、蒜、姜、韭、薤[音:谢]等);又服敷于散[1]、却鬼丸,然后每人吃一个煮鸡蛋。

春天鲜蔬盘加上几味五辛菜做成的养生五辛盘。(景浩/大纪元)

家家户户做一个桃木板,钉在门上,叫“仙木”。又在门上贴一张画的鸡画,挂一条苇草编的绳,旁边插上桃符,认为百鬼都怕。又把钱串子系在木棍上,用脚踢到扫帚上,说这样可以新年如愿。正月七日叫“人日”。女人们用七种春天先发的草、菜做汤,用彩绸剪成小人形,或用金箔纸剪成人形,贴在屏风上,也戴在头发上;又做“花胜” (妇女用的花形头饰),互相赠送。男人们则登高赋诗。

古代中国人过年画桃符驱鬼避邪,是为门神画的源头。 (Shutterstock)

唐朝时期,天下统一,元旦之日,汉族百官和各地的首领、使节前来朝贡,向皇帝表示祝贺。皇宫内会举办各种庆典活动,钟鼓喧天,歌舞升平。在民间,子时一到,街头钟鼓齐鸣,辞旧迎新,人们聚集在庙会上,寺观游人整天不断。

宋朝的元旦日,皇帝亲自祭拜天地神明,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随后,皇帝向太后拜年,太后回拜皇帝,然后文武百官都向皇帝拜年。民间更是热闹,家户店面都张灯结彩,平时的娱乐场所更是车水马龙;北宋新年时,开封府开赌禁三天,任百姓娱乐,人们出门游览寺庙宫观,向神明祈求福祉。

清代元旦这天,百官拜见皇帝,称为大朝。在民间,元旦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终日爆竹连响,晚间灯火通明,充满节日气氛。清代的北京,从黄历正月十三到十七都叫灯节,十五叫“正灯节”。每到灯节,宫廷里就大摆宴席,放烟花,街市上就张灯。大街上的灯,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工部第二,兵部第三。另外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也有可观的特色。各色彩灯,多数都是用纱绢、玻璃、透明兽角等制成,并画有古今故事,以资玩赏。临街店铺里有些很聪明的人,他们又用冰雕成各种器物,用麦秸编成各种人物,华而不侈,朴而不俗,引来许多人观赏。

花炮棚子制造各种烟火,竞巧争奇。有盒子、花盒、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盘落月、葡萄架、旗火、二踢脚、飞天十响、五鬼闹判儿、八角子、炮打襄阳城、匣炮、天地灯等品种,富家豪门,争相购买。银花火树,光彩照人;车马喧腾,笙歌盈耳。从白天到二更,烟尘渐稀,不过人影在地,明月当天,别有一番景象,妇女儿童这时才喧笑而散。街市上卖的食物,干鲜具备,但以元宵为大宗,同时也是对街景的一种点缀。还有卖金鱼的,用玻璃瓶装着,金鱼在瓶里转侧游动,速度很快,身影忽大忽小,实在是别处没有的景观。

在乾隆初年,规定正月十五前后五天,在西苑西南门内的高山长水楼看烟火。那楼有五根大柱子,楼前有一块几顷大的草坪。那楼采光、通风都很好,特别干爽。站在楼上远眺西山,好像苑墙间生出了一个发髻,灰濛濛地像一幅水墨画。这几天一到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内务府的官员就在楼门外设好了御座。宗室、外藩王、贝勒(满族贵族的称号)、王公及一品武大臣、南书房、上书房、军机大臣以及外国使臣等部分别入座。草坪前设火树,还设一个彩棚,棚外用药栏围上。

皇帝入座,赐给众人茶,饮毕,各营勇士表演摔跤,各少数民族演奏音乐,还有舞蹈等,依次演完。皇上命令放瓶花,火树喷射,插入云霄,实在是无与伦比的景观。膳房大臣跪进果盒,皇帝分赐给众人,随进随赐,络绎不绝,凡是侍座的都有份儿。然后,有专门的演艺班子表演灯舞,有鱼灯龙灯等等,变幻百端,耀目盈耳。

演出结束,才命令放其它烟火。火绳纷绕,呼呼腾飞,如道道闪电,不一会又听见万爆齐炸,轰雷震天,过一刻钟才停止。皇帝回宫,各大臣也都回官邸。当时已经是皓月东升,光照如昼。车马奔驰,塞满道路。这真是国家安定富强时期的盛事啊!

注释[1]:“敷于散”出葛洪炼化篇,用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分为散,井华水服之。”(天亮第一汲为井华水。)

资料来源:《荆楚岁时记》《燕京岁时记》《啸亭续录》@*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踢毽子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是古代“博戏”的一种。中国人踢毽子的历史很长,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认为踢毽子最初来源于蹴鞠,而蹴鞠相传为黄帝所作。这么看来,这小小的毽子,其来历也非同寻常。
  • 每年的3月17日,纽约市都会在第五大道举办盛大的圣派翠克节游行,这是全球最著名的圣派翠克节庆祝活动之一。圣派翠克节(St. Patrick's Day)的习俗包括穿戴绿色服饰、饮用绿色啤酒或苏打水、装饰三叶酢浆草,爱尔兰矮精灵是常常出现的角色。而在中国,虽然没有专属于绿色的节日,但许多饮食文化、民间习俗与传说,也蕴含着与圣派翠克节相呼应的元素,联想起来还别有一番风味。
  • 人一生周期除了生死之外,成年和结婚、生子都具有人生阶段转换的重大意义了。所以在这些重要的日子,都留下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礼仪,丰富这些日子的内涵,同时也给予人丰厚的祝福!本文就来说说喜获新生儿的民俗礼仪。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 黄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年是龙年,岁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龙子、龙女,生肖属龙。然而,黄历新年和十二生肖并非华人专属,不同国家对于生肖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在中亚国家哈萨克,今年的生肖是蜗牛而不是龙,属龙的人到这个国家就变成属蜗牛了。
  • 秋风起兮,七夕节又将来到。牛郎(牵牛)、织女与中华儿女相伴几千年,有情有义的婚姻,相许相牵的爱情,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七夕的一年一会,让人感叹之外,也让我们反思什么吗?
  • 黄历的五月五日端午节,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阳。“端午”处于纯阳之端。民间有俗谚“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为夏令时节防瘟辟毒的启动日。端午节的节俗很多,来源久远,背后蕴藏丰富的文化典故。一起来文化寻根:回顾端午节的九大节俗与故事。
  • 端午“五红”、“十二红”的养生饮食,都是观察时令,巧用时鲜,以促进身心健康的传统中医的养生方法,同时五行养生的原理也在其中体现。不管时代怎么推进,注重天人合一,顺应节令过生活,上天自然赐给人最鲜美的生活滋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