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华文化】

腊八时节吃腊八粥养生养心 品味丰富文化内涵

作者:容乃加
腊八日吃“腊八粥”文化传统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敬佛和喜舍的情怀。一碗腊八粥,含有丰富的天地植物的精华,中医说冬天吃腊八粥,能帮助养生。(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76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

年末腊月里的节日腊八最先到,此时正是小寒前后,天寒吃什么暖身呢?许多人会联想起腊八粥。中医建议利用“腊八节”寒冬里,早晨喝碗腊八粥,有补气活血,驱寒保暖的效果。其实,腊八粥内含文化丰富,不仅能养生又能养心,此外“腊八”也和传统过年的年俗紧密相系,一起来看看历史文化的传承吧。

腊八粥名满天下

自古以来美味腊八粥的热度名满人间,《红楼梦》里这样提到腊八粥:“那一年,腊月初七,老耗子升座议事,说:‘明儿是腊八儿了,世上的人都熬腊八粥,如今我们洞里果品短少,须得趁此打劫些个来才好。’”这说明了腊八粥的营养和美味真的响叮当。传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在早年穷困放牛的时候,就曾经从屋中的老鼠洞里掏到了一些熬腊八粥的果品来煮粥。

腊八粥所用的食材均为甘温平补的食品,都有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养血、驱寒强身、生津止渴的功效。这粥中主要材料之一是糯米,传统中医认为,糯米性温味甘、养血、止渴、止烦、健脾胃,有助补中益气、温养胃气、止虚汗、治频尿,是温和的滋补品。不过话说腊八粥的历史比明清两代都要久远,而且是吸纳外来文化的结果。

腊八粥的缘起

清代人李福《腊八粥》诗句:“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诗中说的“伊蒲”是僧侣的别称,中国古代寺院称腊八粥为“七宝五味粥”[1]。以腊八粥来供养僧侣起源于印度。

二千多年前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ㆍ悉达多,看破人间生老病死,想要修得超脱之道,他放弃世间荣华富贵和等待他继承的王位,出家苦修。在最初六年,他在苦行林中苦修,每天只吃一麻一麦,饿得不成人形,但并未悟得出世之道。

有一个牧羊女感佩王子苦修的精神毅力,然而看到他饿得不成人形,就用杂米和羊奶熬煮成乳糜粥供给他吃。王子饮下这碗乳糜粥之后体力恢复了,从而也调整了修行方法,继续精进修行。后来王子在菩提树下悟道,这一天正是腊月八日。佛教传到中国之后,佛教徒在腊八日煮腊八粥供佛,以庆贺佛陀证得佛果。所以在腊月里吃腊八粥,牵系到这段缘由,牵系到虔诚、净心,以及提升人生层次的修行。腊八粥养身也养心,内涵和那一碗粥一样,有无限的层次耐人寻味。

腊八浴佛与腊日祭祀并行

佛教最晚在汉朝就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之际,皇室普遍崇仰佛教、尊奉僧侣,佛教大盛。相传释迦牟尼在腊月(黄历十二月)八日证道,因此各庙寺都在那天举行浴佛法会,称为“佛成道日”,并且施粥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祝颂、纪念佛陀在这一天证得正果,这一天所吃的粥,就是后人熟知的“腊八粥”。

传统中国从夏朝以来的各朝都留下了在腊月祭祀天地神祇和祖先的传统,虔诚谢天、谢先人,是为“腊祭”,祭祀这一天就称为“腊日”。《礼记》记载夏、商、周各朝都举行腊祭,有各自的专有名称:“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秦代称为“腊”后来又改称“嘉平”(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国“腊日”和佛教“腊八”的祭祀对象与习俗是完全不同的。

南朝梁(公元502年~557年)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当时诗人的诗作也成了一种文献资料,晋朝裴秀〈大腊〉诗,叙述当时盛大的腊祀的景象,北齐文学家魏收则有以“腊节”为题的诗,内容都反应夏、商、周三代腊祭的历史传统。腊祭的日期本来在各朝代并不统一,到了南北朝时代,传统腊祭与佛教的腊八浴佛的日期渐渐合一,都在腊月八日举行,但是各自的礼仪和祭祀对象都不同。

腊八日祭灶神 过年迎春登场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腊)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可见在南北朝时,腊月八日的祭祀风俗还和“祭灶神”合一;同时,传统社会的中国新年,各种民俗中的过年行事,就从这一天登场了。民谣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传告著从腊月八日开始一连串的年俗登场。南北朝时,民间在腊日前一天就系起细腰鼓、戴上胡公头套、作金刚力士,击打腊鼓把瘟疫赶走;俗谚说:“腊鼓鸣,春草生。”(《荆楚岁时记.十二月》)腊鼓响,宣告春天就要来到的消息!新年也不远了!

清董诰画:饯腊迎祥——太平腊鼓。(台湾 故宫博物院提供 公有领域)

“腊八”内含丰富文化,暖呼呼的“腊八粥”平和补身更暖心,小大寒时节享用它,滋补我们的身体,感念其起源又能提升我们的心性和灵性,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腊八”又和传统的过年文化有了巧妙的连系。品一碗“腊八粥”的同时,也品味了文化丰富的美滋味!

注释[1]:寺院中称腊八粥为七宝五味粥,民间也仿做,是以果子和杂料煮成的粥,在北宋的民俗志《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传到了清代还是讲七宝五味,如本诗中诗句的描写:“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南宋寺院和民间的腊八粥取用胡桃、松子、乳蕈、柿、粟之类作粥,用料更讲究。(《乾淳岁时记》)整体来说,“腊八粥”是将各种粗粮、细粮、豆类、坚果和果干等等天地植物藏精之华熬煮在一锅,充分发挥互补作用,营养丰富,且具有多种食疗作用。腊八粥的食材并没有制式统一的品样,可以采用当地产的粮、豆、果品,从传统来看,集大成调理出自己喜爱的口味最好。@*#◇

─看更多【璀璨中华文化】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推荐阅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 可以说,尧、舜禹、汤、所形成的伦理与政治传统,是孔子“仁”的历史源头。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继承、弘扬、创制的礼乐文化,则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来源。
  • 月全食发生时,月球表面若呈现暗红色或红铜色,在西方称为“血月”(blood moon),西方《圣经·启示录》以血月预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关。中华文化中也早有对此现象的观测,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气覆月或月如血光来形容,是属于天文异象中“月变”的一种,在历朝历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历史记载。西方和中土对此天文异象的记载虽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类的概念,那是什么呢?
  • 孔子针砭时弊,言简意赅,这里讲的三种情况,都是身边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讲修养,要讲礼,就从这三点做起,实实在在的,那么人就会不一样了,社会风气就能好起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