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58):孔子借管仲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作者:薛驰
《论语说》(公有领域/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31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二十一》)

【注释】

管仲: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卒于公元前645年。出身贫苦,有雄才伟略,辅佐齐桓公,使得齐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管子》一书(或以为托名之著),原为86篇,至唐又亡佚10篇,今本存76篇。

三归:有多种说法。杨伯峻赞同“是所谓三归者,市租之常例之归之公者也。桓公既霸,遂以赏管仲。”其译文为“他(管仲)收取了人民的大量的市租”。本文暂且将“三归”翻译为管仲有三处府第可归。

树塞门:古人屏亦称树。古礼,天子诸侯于门外立屏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反坫:坫,音diàn,以土筑之,可以放器物;后世改以木制,饰以朱漆,略如今之矮脚几。古礼,两君相宴,主人酌酒进宾,宾在筵前受爵,饮毕,置虚爵于坫上,此谓反爵。此反爵之坫,仅天子与诸侯得有之。若君宴臣,仅置爵于两竹筐之内,此两竹筐置堂下,不置堂上。

【讨论】

管仲,春秋前期的著名人物,齐桓公得他辅佐成为“春秋五伯(霸)”之首。孔子出生时,管仲已经去世九十多年。《论语》中孔子有四处评价管仲。另外三处正面评价(见《宪问篇》),只有本章明显是贬意。

本章中,孔子开始就说,管仲的器量真小呀!然后,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家,各处各项职事,都设有专人而不相兼职,哪能算俭?有人问:那么,管仲懂礼吗?孔子说:国君在大门外有屏,管仲家大门外也有屏;国君为了两国友好而设宴会时有反坫,管仲也有反坫宴;管仲如果算懂礼,那还有谁不懂礼!

孔子说的这些事,管仲应该确实有。不过,管仲这么高明的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可能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且看两则资料。

其一,《战国策》中有一段话说:在齐桓公的宫中,一共拥有7个市场和700个妓院,齐国人都斥责他,于是齐国相国管仲就故意在自己家筑台,并命名为“三归台”,目的就是为桓公掩饰过错,自己并非有意伤害民心。

其二,《说苑‧尊贤》也有一段话: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其实,孔子对管仲的历史功绩是高度评价的。在本章说“管仲之器小哉!”可能重心并不在说管仲的不俭、不知礼,而是在大发感慨。感慨什么呢?

感慨管仲只是做了个“贤大夫”而已。《荀子‧臣道》云:“齐之管仲,晋之咎犯,楚之孙叔敖,可谓功臣矣。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谓圣臣矣。”以管仲之材,难道就不能做“圣臣”吗?难道就不能辅佐齐桓公去创造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那样的辉煌,为什么仅仅满足于作个“伯(霸)”呢?后来,孟子大概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不屑于谈管仲(他对公孙丑说,曾子的儿子曾皙都不愿意与管仲相提并论,我怎么会愿意跟他相比呢),说“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孟子‧公孙丑上》)

孔子以周公为榜样,有远大抱负,可惜时运不济,不得施展。而管仲与齐桓公,那可是千年难得之遇。如果孔子也有管仲的机遇,那历史可能就得改写了。

不过,话说回来,春秋礼坏乐崩,管仲真能扭转历史潮流吗?有天命,人力不可强求。孔子是知天命之人,什么都知道,只是感伤时世,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而已。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顾家宁】事君与内外:《论语》管仲评价发微》(https://www.rujiazg.com/article/22167)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毛子水认为:孔子重人事,他的“不知禘之说”,可以说是实话,亦可以说是托词。季路问事鬼神,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这章的话,也许有同样的意义。
  • 祭礼本对鬼神而设,古人必先认有鬼神,乃始有祭礼。祭礼在东西方古文明中是普遍存在的,信奉神明。不过,信奉神明是虔诚、是感恩,而不是交换,不是说给神佛烧香磕头就能保佑升官发财、生儿子。人礼拜时的有求之心,是亵渎神明。
  • 朱熹是理学家,认为:天,即理也,其尊无对,非奥灶之可比也。逆理,则获罪于天矣,岂媚于奥灶所能祷而免乎?言但当顺理,非特不当媚灶,亦不可媚于奥也。
  • 中华传统文化是本次人类历史中,独一无二的没有中断的文化,迥异于世界上的其它文化,被称为“神传文化”。或许,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神性内涵,才创造了持续传承五千年的奇迹。
  • 何为入太庙而每事问乎?意以为孔子不知礼。孔子闻或人之讥,乃言其问之意,以宗庙之礼当须重慎,不可轻言,虽已知之,更当复问,慎之至也。
  • 射在中国起源很早。至晚商、周时代,弓箭已是男人的性别标志,贵族家的男子必须从小接受严格的射箭训练。射不仅是最重要的军事技能,而且成为身体和品德教育的课程,所谓“讲德习射”。
  • 礼之存在,表现出来,就是礼的形式仍能见到。告朔之礼虽不行,而每朔犹杀羊进庙,则使人尚知有此礼。如饩羊都废止了,则此礼便痕迹都不存了,
  • 朱熹要人读《论语》,不仅是读经、解经,更是要读者通过读书而体察自我、规范自我。这时的读者,不是单纯的文字阅读者,而像是一个求道者。
  • 孔子定《诗》,以《关雎》为第一篇,自有深意。孔子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熹解说道:关雎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
  • 鲁定公愈加信任孔子,让孔子“代行相事”,孔子主政三月,鲁国大治。齐国害怕,就送去美女、良马腐蚀鲁国君臣。孔子辞职,开始周游列国。一段君臣相遇、鲁国中兴的机遇被扼杀了。此乃千古之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