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1月27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台湾台东报导)黄朝亮导演,出生于台东太麻里华源村,是一位深具乡土情怀的创作者。他的故事,跨越电影与咖啡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他曾说:“每天追收视率真的很累,后来觉得可以尝试别的,刚好我也比较有创作的欲望。”

曾参与的电影包括“大囍临门”“大钓哥”“寒单”“夏天协奏曲”等电影。他从电视台到电影圈,再从电影圈回到家乡,开启了台东市日式警察宿舍咖啡馆的故事。

太麻里的咖啡梦
黄导演并不是天生的咖啡迷,而是因为拍摄电影《白天的星星》,开始接触黑咖啡。“当时压力大,天天头痛,喝咖啡提神,后来就习惯了。”多年后,他回到太麻里,偶然喝到当地咖啡农亲手种植的咖啡,惊艳不已。

“太麻里的咖啡很特别,因为下午的云雾和海风吹拂,让咖啡豆带有天然的咸甜口感,这是其他地方找不到的。”他立刻决定,要把这样的咖啡推广出去。

改造日式警察宿舍
太麻里咖啡馆坐落在台东市的一栋日式警察宿舍内,这座建筑因年久失修一度荒废。“我接手之前,这里是一家拉面馆,但因地点和消费习惯的关系,没能经营下去。”黄导演忆起当时的情景。

当时,我正推广太麻里咖啡,许多人问我:“有没有实体店?”甚至在杭州的朋友也说:“回台湾后找不到太麻里咖啡。”这些声音让我下定决心在家乡开一家咖啡馆。我开始寻找场地,尤其是我们村子那迷人的景色,但多数土地是国有地,无法商用,或需要大量修缮资金。一年多的努力,都没有结果。

后来,县长饶庆铃和文化局的朋友提议,让我看看这个日式宿舍。这里虽然不在太麻里,但地点不错,他们鼓励我参与竞标。当时没有人竞标,我看后决定先尝试经营。
起初经营并不容易,这里不在商业街,距铁花村也有距离。我们没有广告预算,只能靠口耳相传,但我坚持了下来,希望每位客人都能感受到这里的故事与用心。


他亲自设计了咖啡馆的格局。室内的榻榻米房间,摆放着从家里搬来的红桧木桌。“这张桌子是日据时代留下来的,我希望这样的历史感,能融入咖啡馆的氛围中。”

户外有一棵百年的茄冬树,黄导演把入口设计在树下。他说:“如果直接从马路的正门进来,就错过了这里的美景。这棵树和这块空地是这里的灵魂。”

在地味道的销魂饭
咖啡馆里的招牌餐点“甘愿销魂饭”、“酸辣鸡饭”等,来源于黄导演太太的家常料理。“我太太是台东岩湾人,这些菜都是她的秘方。”黄导演笑着说。
“销魂饭的肉是用手切的,不是用绞肉机。我们的员工都依据她的配方,把酱料比例、火候记录下来。”


起初,他坚持所有餐点都使用在地食材。“我甚至尝试过把释迦做成三明治,或者把洛神花融入餐点。”不过,由于成本过高,他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现在我们的猪肉、鸡肉和蔬菜仍然是台东产的,但饮品方面,我们推出更多带有特色的品项,例如释迦多多和红乌龙茶。”

打造太麻里品牌
为了推广故乡的咖啡,黄导演申请了“TaiMaLi”的商标。他解释:“这个 logo 上有两条线,一条是中央山脉,另一条是太平洋,象征太麻里的地理特色。”

他还希望凝聚在地咖啡农的力量。“如果10个咖啡农各自打造品牌,成本会很高,但如果统一品牌,就能共享资源,让大家的咖啡都能被看见。”他甚至无偿提供这个商标和设计,只要求每位咖啡农提供品质优良的咖啡豆。

经营中的困难
虽然太麻里的咖啡品质优异,但黄导演坦言,线上的销售并不顺利。“我们的成本高,国外豆子量大又便宜,这让台湾的豆子很难与之竞争。”

疫情期间,台湾旅游盛行,咖啡馆得以稳定经营。但疫情结束后,更多人选择出国旅游,来客数骤减。2024年初,他的咖啡馆甚至创下单日营业额仅980元的最低记录。
他说:“我们靠口耳相传,没钱打广告,只能尽力做好品质和服务。”

传统与创新的平衡
黄导演认为,创新与传统并不矛盾。“就像我最近写的贺岁喜剧,里面的乩童不想被叫乩童,他说自己是‘神人心理咨询师’,这也是一种文创。”
在咖啡馆里,他逐渐移除了与电影相关的装饰,让空间的主角回归到“太麻里”的故事。“这是我开店的初心,希望能把太麻里的咖啡和文化推向全世界。”

黄朝亮导演的太麻里咖啡馆,不仅是一家咖啡店,更是一个充满故事和梦想的地方。无论是杯中的红乌龙茶,还是碗里的销魂饭,每一口都承载着他对故乡的热爱与坚持。

他说:“希望有一天,太麻里的咖啡能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也希望这里的故事能被更多人记住。”

责任编辑: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