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1月21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嘉义报导)朴子,这个位于嘉义县的小镇,曾经是台湾刺绣文化的重镇。清朝光绪年间开始的刺绣产业,经历了数代人的努力,形成了今日的传统工艺。而今天的故事主角——周让庭,正是这项文化的守护者与推动者。
周让庭的家族从阿公时代就开始从事刺绣,当时以制作神明相关用品为主,包括神明衣、八仙彩和桌尾等零配件。父亲在接手后,将这些零配件整合,发展成完整的神明刺绣衣。到周让庭接棒时,他不仅延续传统,还致力于将刺绣工艺融入文创商品,让这项百年技艺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生命。
“我们家三代都在做刺绣,但很特别的是,我们家没有人真正会刺绣,”周让庭笑着说。他解释,虽然他们不亲自动手刺绣,但对每一个制程、每一个细节都了若指掌,这样的背景反而让他能以宏观的视角去规划与推动刺绣文化。
朴子刺绣的独特性 家家户户的代工文化
早期的朴子刺绣与其他地区不同,台南的刺绣多是以店面形式经营,而朴子则是家家户户都参与刺绣生产,形成一个独特的代工文化。”我们老实说,每一户人家都会刺绣,”周让庭回忆。当时有大公司接单后,会分配给每家每户进行加工,这样的模式让朴子的刺绣产业快速发展。
然而,随着机械化的引进与市场竞争的加剧,这种家家户户的模式逐渐消失。”现在已经几乎没有家庭代工了,”周让庭感叹。他提到,为了延续这项传统,他们公司仍会尽量将部分加工工作交给当地的老人家,让他们能重拾刺绣的记忆,感受过去的荣景。
从兴趣到品牌:坚持打造刺绣品牌的初心
周让庭自大学时期便开始接触家族的刺绣事业,然而他的父亲一开始并不支持他加入。”我就跟我爸讲,我们要做一个品牌,”周让庭回忆。他认为,刺绣事业不能仅靠给全台店面供货,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以应对未来可能来自大陆的竞争。尽管父亲对他的看法抱持怀疑,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大学四年级的周让庭,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毕业之路。当同学们在环岛旅行享受青春时,他的行李箱里装的不是衣服,而是满满的公司宣传单(DM)。”我看到每一间庙就进去发DM,介绍我们的神明衣,”他说。
这些DM全都是自己设计、印制,上面还留了父亲的联络方式。他回忆,那段时间他从南到北,沿着台南、高雄、屏东一路拜访庙宇,与庙方聊天介绍产品,虽然当时并未期待立即见效,但一步一脚印的推广逐渐累积了成果。
“全台湾有几千间庙,”他强调,这些庙宇都是潜在的客户。他的努力让更多人开始认识他们的刺绣作品,也为家族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不要小看这些看似平凡的动作,”周让庭认为,正是这样的坚持,让他一步步将家族的刺绣事业推向更高的层次。
从神明衣到文创商品 刺绣的创新之路
“刺绣不应该只停留在神明用品上,”周让庭认为,刺绣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他带领团队开发了许多结合刺绣技术的文创商品,如红包袋、钥匙圈、手机套等,这些商品不仅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还能融入现代生活。
“我们的红包袋在连锁书局卖过,当时一个卖200元,卖得很好,”他说。然而,他也提到,由于市场上充斥着来自中国大陆的低价刺绣商品,品质不佳,要价350元,店家要我提高价钱,我不愿意这么做,为此,周让庭坚持以高品质取胜,并提供客制化服务,让客人感受到与众不同的价值。
坚持与挑战:订单接到五月,却不愿妥协品质
如今,周让庭的刺绣工坊订单已排到明年五月,甚至连过年红包袋的订单也婉拒了。他解释,”我们不追求量,而是要顾好品质。”他认为,刺绣不只是商品,更是文化的延续,不能因为追求产量而牺牲了品质。
周让庭提到,市场上充斥着来自中国大陆的低价神明衣,一件只需四、五千元,而他的客制化平绣神明衣价格约为七千元。这些低价商品在品质上常出现问题,例如线头没有修剪干净、金葱线的密实度不够,甚至容易出现空洞感。相比之下,周让庭对自己的作品有着更高的要求,”我们无论是彩线还是金葱线,都做到非常扎实,确保每个细节都完美。”
他补充说,”像大陆的金葱线经常会走位,无法和绣品完全贴合。我们的产品则注重密集度与整体稳定性,做到让客人百分百满意。”他强调,这种细致的工艺不仅展现出专业技术,更是台湾刺绣的价值所在。
“有一次我们做错了一件神明衣的尺寸,”周让庭提到,原本客人需要的是一尺二的衣服,但工坊却绣成了一尺一。他没有因此放弃这件衣服,而是将它保留下来,结果几个月后,竟然有另一位客人正好需要这个尺寸的衣服,让他深信”神明会自己来找衣服”。
期许 让台湾刺绣走向国际
周让庭的目标不仅是守护刺绣文化,他更希望能将这项技艺推向国际。目前,他的作品已经销往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甚至美国。他相信,只要坚持高品质与创新,台湾的刺绣一定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希望让更多人看到台湾刺绣的美,”他说。为了实现这个愿景,他不断学习与尝试,从参考故宫的古代纹样,到与设计师合作开发新产品,每一步都在为刺绣文化注入新生命。
周让庭的故事,展现了一位文化守护者的坚持与创新。他不仅延续了家族的刺绣事业,还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诠释这项传统工艺。在他的努力下,朴子的刺绣不仅是一项产业,更成为一段感动人心的文化记忆,值得我们珍惜与传承。
责任编辑:郑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