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时代映现于她一身:无名女子们的肖像

长久以来,在人们的集体意识中,神秘的无名女子一直是令人着迷的存在。在古代世界,女性形象代表着各种美德和艺术领域,发展出了如五感(Five Senses)、自由(Liberty)、四季(Four Seasons)和胜利(Victory)等可识别的拟人化形象。
在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记录玛丽‧美第奇(Marie de’ Medici)一生的著名系列画作中,画家运用基督教象征符号和希腊罗马神话来颂扬这位法国王后。在他笔下,寓言人物、神话人物与真实的历史场景融为一体,王后化身许多贤德角色,自然而然地与超时空的神圣秩序及古典文化的精华连在一起。
以下三幅女性肖像画——伊莉莎白‧维热‧勒布伦(Élisabeth Louise Vigée Le Brun)1803年作、伊万‧克拉姆斯科伊(Ivan Kramskoi)1883年作,以及达‧芬奇1489至1491年间所作——描绘的都是无名女子。但是,画中人物的匿名不但没有让观者失去兴趣,反而增强了画作的神秘吸引力。
关于她们身份的推测引发了大量学术讨论。在身份无法确认的情况下,这些女子或者成为罗夏克墨渍测验(Rorschach test,人格投射测验)的素材,或被视为“白纸”(tabulae rasae)般纯净,又或成为她们身处时代的化身。
维热‧勒布伦

伊莉莎白‧维热‧勒布伦(1755–1842年)在法兰西王国旧政体(Ancien Régime,又称旧制度)时期,作为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王后钟爱的肖像画家广为人知。作为一名多产且非常成功的艺术家,维热‧勒布伦受益于欧洲贵族、作家和演员们的赞助,在整个艺术生涯中创作了660幅肖像画和200幅风景画。她曾被选为10座城市的艺术学院院士,包括被法国王后亲自选入巴黎精英荟萃的王家学院(Royal Academy,法兰西首屈一指的艺术机构)。
维热‧勒布伦在父亲路易‧维热(Louis Vigée)那里接受了艺术训练,她的父亲是巴黎画家和雕塑家行会“圣路加学院”(Academy of St. Luke)成员。老维热精于油画和粉彩肖像画,这也成为他的女儿最喜爱的艺术媒介。维热‧勒布伦年幼时便展现出艺术天赋,令父亲欣喜不已。在看到她平生所画的第一幅素描时,父亲感叹道:“我的孩子,你将成为一名画家,如果这世上出过画家的话。”
维热‧勒布伦12岁时,父亲去世了。她在15岁时,已经能够通过画肖像赚到足够的钱养活自己、弟弟和寡居的母亲。在之后的几十年中,维热‧勒布伦的社交、艺术和政治生活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她的公众能见度越来越高,乃至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初,她不得不逃离巴黎。
“凡尔赛游行”发生后,维热‧勒布伦和女儿在接下来的12年里辗转于欧洲多个城市,期间,画家在那不勒斯、英国、瑞士、波兰、德国、奥地利和俄罗斯贵族的委托下完成了众多肖像画。
希腊式怀旧

《女子肖像》作于1803年,是维热‧勒布伦流亡英国期间的作品。画中描绘日落时分,一位年轻女子倚靠在石栏杆上,忧郁地凝视远方。她身着希腊风格的赭色纱裙,搭配薄纱绉绸上衣,袖口用金环束起。蜜糖色的卷发衬托着她的前额,一块深蓝色的面纱则包裹着其余的头发。面纱的质地同时呈现出天鹅绒般的柔滑和薄纱般的轻盈,颜色与她胸前赭色纱幔上的流苏饰带十分搭配。
年轻女子白皙的肌肤与周围昏暗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明暗对比,使她的身影熠熠生辉。夕阳西下的一抹桃红色与她脸颊上的红晕相得益彰,映在头发上的光线则与金色的布料和珠宝相互呼应。
虽然画中美人的身份不为人知,但一些艺术史学家认为她可能是安娜‧凯瑟琳‧奥吉耶‧维斯特里斯(Anne Catherine Augier Vestris),一位艺名为艾梅(Aimée)的法国舞蹈家。
浓缩一个时代

伊万‧克拉姆斯科伊(Ivan Kramskoi,1837–1887年)是俄罗斯油画家和艺术评论家,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小资产阶层家庭。他在享有盛誉的圣彼得堡艺术学院学过画,这所学院推崇新古典主义的绘画风格。
虽然克拉姆斯科伊和一些同学反抗该学院所坚持的古典题材,但学院透过传统原则所教授的高超技巧,在克拉姆斯科伊的画作中依然闪耀着光芒。他尤其擅长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一点在他为著名作家、艺术家和公众人物如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和伊万‧希什金(Ivan Shishkin)所作的肖像中有充分的体现。他还为沙王亚历山大三世及其妻子玛丽亚‧费奥多罗夫娜(Maria Feodorovna)画过肖像,这是最高级别的赞助。
到1883年创作《无名女子肖像》时,克拉姆斯科伊正处在艺术事业的巅峰。这幅画首次展出就引起了轰动,人们纷纷猜测画中人物的身份,特别是她的职业。

克拉姆斯科伊作了这样的回应:“有人说不知道这个女子是谁。她是正经人,还是卖身女?但她身上却蕴含着整个时代。”克拉姆斯科伊的信件和日记中从没有提到画中的女子;随着时间推移,这幅神秘画作却越来越闻名。
在圣彼得堡的主要街道涅瓦大街(Nevsky Prospect)上,一辆敞篷马车上坐着一位女士,她身穿黑色皮草大衣,戴着皮手套和一顶饰有鸵鸟毛的天鹅绒帽子。她身后可以看到阿尼奇科夫宫(Anichkov Palace)。克拉姆斯科伊画中的女子并没有像维热‧勒布伦的画中人那样沉思远望,而是以一种穿透力十足的自信目光直视观者。构图的视角将观众置于女子的视线下方,仿佛我们正与高架马车一并行进,必须仰起头才能看到她。
画作前景中的质感细节精致完美,例如马车座椅上的深扣真皮内饰、女子颈部丝带的光泽、帽沿上的珍珠和繁茂的鸵鸟毛、手腕上珠子的反光,还有大衣的动物皮毛镶边。就连她的睫毛也画得极为细腻,下眼睑边沿还用白色颜料轻轻勾描,令双瞳愈加栩栩如生。
相比之下,画面背景的清晰度要低得多,色调也柔和浅淡得多。饱和、深沉、细致的前景与低调、淡雅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将观者的注意力引向女子的面部。天空呈现淡淡的奶油黄色,暗示这是飘雪冬夜的日落时分,也解释了为什么女子的脸颊会泛起红晕。她面部的反射光也因环境的衬托而更加清晰可见。可以想像,街道上白雪皑皑,阳光反射到各处,从下方照亮了女子的脸庞。
神秘的表情

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艺术家和全才达‧芬奇作有一幅未完成的白杨木面板画,也是众说纷纭。这幅画俗称“La Scapigliata”,在意大利语中意为“头发蓬乱的女士”。此画是用天然棕土(umber,煅烧后成为焦赭色矿物颜料。——译注)、油画色和白铅颜料绘制的,其创作主题、用途与历史至今仍笼罩在神秘之中。
作品以四分之三视角描绘了一位有着波浪卷发、目光低垂的女子。她的脸部以棕土颜料单色渲染,宛如一尊极为精致的雕塑。这幅画的用途在艺术史学界引发了很多猜测:有人认为这是未完成的圣安妮(圣母玛利亚之母)题材画作的肖像草图;有人认为这是伦敦国家美术馆所藏达芬奇《岩间圣母》(Virgin of the Rocks)的小型习作;还有人认为这是为失传画作《丽达与天鹅》(Leda and the Swan)做准备而画的。
无论如何,围绕这幅画作用途的谜团与女子表情的神秘特质相得益彰。她的微笑柔和而朦胧;与《蒙娜丽莎》相似,她似乎对周围的世界毫不在意,显然也对观者的存在一无所知。达‧芬奇采用了其标志性的晕涂法(Sfumato,柔化形体间过渡的技巧)将女子的面部特征融合在一起,以微妙的层次塑造出柔和圆转的形体。
未完成的背景更突显了晕涂法的优雅。女子蓬松的卷发几乎没有修饰,以稀疏干枯的笔触衬托出她的面容。与头发一样,她的肩颈部只用焦赭色画了两笔。画板的其余部分已打底,但未上色。
时光荏苒,达‧芬奇、克拉姆斯科伊和维热‧勒布伦各自创作的女性形象变得愈加神秘。虽然画中人的身份不为人知,但她们的“无名”恰增加了神秘的吸引力。在这三幅画作中,女性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外表的美丽。在时世变迁和口耳相传中,她们身上浓缩了黄金时代的乡愁、对乡村的眷恋,以及整个时代。
原文An Entire Epoch Within Her: Portraits of Unknown Women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简介:
Mari Otsu拥有艺术史与心理学学士学位,并在纽约王后区中央车站工作室(Grand Central Atelier)的核心课程中学习了古典素描和油画技法。
责任编辑: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