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义克罗普西名画《哈德逊河畔的秋天》

哈德逊河派画家贾斯柏‧法兰西斯‧克罗普西(Jasper Francis Cropsey)被誉为“美国的秋景画家”
作者:蜜雪儿‧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吴约翰 译
贾斯柏‧法兰西斯‧克罗普西(Jasper Francis Cropsey)1860年的作品:《哈德逊河畔的秋天》(Autumn – On the Hudson River),布面油画,151.8cm x 275cm,华盛顿国家美术馆馆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638
【字号】    

秋天是最能代表美国的季节,尤其美国东北部,那里因其特别壮丽的红叶而闻名于世。树叶的色调堪比画家颜料盒里的典型色彩,像是古铜、深红、金黄、紫红、赤褐、棕褐和鲜红色。所以在19世纪美国艺术运动中,秋天自然就成了专攻风景画的哈德逊河派最喜欢的题材了。

贾斯柏‧法兰西斯‧克罗普西(Jasper Francis Cropsey,1823—1900年)被誉为“美国的秋景画家”(America’s painter of autumn),他毕生都在钻研秋天的自然风景。尽管克罗普西不像同行托马斯‧科尔(Thomas Cole)和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有名,但他那气势宏伟的风景画,在其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在美国和英国都深受欢迎。克罗普西最呕心沥血的一幅画作是充满诗意的《哈德逊河畔的秋天》(Autumn – On the Hudson River),现收藏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哈德逊河派画家

哈德逊河派画家贾斯柏‧法兰西斯‧克罗普西(Jasper Francis Cropsey,1823—1900年)的蛋白银印相(albumen silver print)肖像,拿破仑‧萨罗尼(Napoleon Sarony)约于1870年摄制,华盛顿国家肖像馆馆藏。(公有领域)

克罗普西出生在纽约市史泰登岛一个占地100英亩的大农场里,他有荷兰及法国胡格诺派(Huguenot)的血统,童年时期体弱多病,自学了绘画并展现出了优异天赋,14岁时去当建筑师的学徒,不久他就开始负责几乎所有案子的定稿图。雇主提供他一些艺术材料,并鼓励他利用时间磨练画技。此外,他还去学习水彩画,师承两位美国职业风俗画家。

1842年,19岁的克罗普西辞去工作,并于次年在国家设计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Design)展出了一幅备受赞誉的风景画。他一边接建筑设计案维生,一边到处写生,研究大自然与油画技法。有一次他去新泽西州格林伍德湖(Greenwood Lake)写生,邂逅了后来的妻子。

他俩于1847年5月结婚后,前往欧洲逗留了很长一段时间,待过英国、法国和瑞士,也在罗马与其他外籍艺术家交往了一年。旅居罗马期间,克罗普西在科尔待过的画室工作,科尔的作品对早年的克罗普西影响甚钜。

1849年,克罗普西举家返回美国,生活了几年,在纽约市一间画室创作。他走遍纽约州、新罕布什尔州和佛蒙特州寻找灵感,山水风景是他的创作源泉。克罗普西深受大自然影响,作品用色大胆,表现大自然对人类心灵的影响力,这也是哈德逊河派的一个重要理念。

1856至1863年,克罗普西与家人居住在伦敦,研习威廉‧透纳(J.M.W. Turner)等人的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透纳捕捉光线与大气瞬间变换的技巧深深影响了克罗普西。在此期间,克罗普西成就非凡,他专营“跨大西洋”(transatlantic)风景画,为英国客户绘制美国风景画,也为美国客户绘制英国风景画。

秋天之美

克罗普西1860年创作的《哈德逊河畔的秋天》(Autumn – On the Hudson River)可说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代表作,这幅全景画至少花了他一年的时间,是他在伦敦的画室凭记忆所创。这幅画辽阔的取景画风可能是受到丘奇画作、尤其是《尼亚加拉》(Niagara)的启发,该幅画稍早几年曾在伦敦展出,大受欢迎。

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1857年的作品:《从加拿大看尼亚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 From the Canadian Side)或称《尼亚加拉》(Niagara),布面油画,101.6cm x 229.9cm,华盛顿国家美术馆馆藏。(公有领域)

克罗普西这幅风景画的背景时间是某个温暖的金秋十月天的下午3点左右,视线是从哈德逊河西岸的风暴王山(Storm King Mountain)山腰望向东南方。风暴王山是哈德逊河派画家热爱的灵感宝地,科尔1820年代的作品《哈德逊河风暴王山》(Storm King of the Hudson)即为一例。这座山过去叫黄油山(Butter Hill),但1820年,由于美国作家纳撒尼尔‧帕克‧威利斯(Nathaniel Parker Willis)的一首诗,它被赋予了一个更鲜活的名字。他写道:“当早晨白色的云须垂降在他胸前时……入夜前必有暴雨……如此看来,称他为‘风暴王’不就恰如其分吗?”

托马斯‧科尔(Thomas Cole)约1825—1827年的作品:《哈德逊河风暴王山》(Storm King of the Hudson),布面油画,58.4cm x 79.4cm,大卫‧奥斯利艺术博物馆(David Owsley Museum of Art)馆藏。(公有领域)

秋天的画作通常象征岁月或人生的衰退、腐坏或死亡。然而,克罗普西的秋天作品却有不同的诠释,他描绘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当时一位评论家说,他的作品“表现的不是冷峻的岁月流逝,而是欢乐圆满的庆典”。他的风景画带有一种以拥有壮丽山河自豪的民族性情。

克罗普西1860年的作品:《哈德逊河畔的秋天》(Autumn – On the Hudson River),布面油画,151.8cm x 275cm,华盛顿国家美术馆馆藏。(公有领域)

这幅画乍看可能会觉得景色辽阔得无从着眼,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些引人共鸣的日常生活细节,这是克罗普西画作的特色。前景的树木画得很细腻,可以看出树木种类,有桦树、栗树、铁杉、枫树、橡树和松树,林中的鸟儿若隐若现。

画面两侧的森林勾勒出中央草地的轮廓,左侧那条小溪岸边有三名正在野餐的猎人和其猎狗,溪流蜿蜒贯穿整个场景,看得到草原上吃草的羊、桥上玩耍的小孩、涉水的牛群和一栋小木屋。河岸边缘可以见到被树林包围的村落屋顶,帆船和汽船横越哈德逊河,远处是朦胧的云朵与风暴王山。

《哈德逊河畔的秋天》在英国展览引起轰动;克罗普西甚至被介绍给维多利亚女王。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图解上说,“英国秋天的景色通常远不如美国秋天多彩,所以作者在画作旁边摆了一些北美树叶标本,向有疑虑的观众证明,他画的植物色彩是精确的”。

英国的秋天景色偏绿棕色调,因此观众看到色彩灿烂的美国秋天树叶时,都会觉得非常奇异。这幅画收藏在英国人手中近一个世纪,收藏者包括阿伦伯爵(Earl of Arran),直到1963 年10月15日才由华盛顿国家美术馆收购。

克罗普西1866年的作品:《印第安的夏日》(Indian Summer),布面油画,134.6cm x 241.3cm,底特律美术馆馆藏。(公有领域)

1863年,克罗普西返回纽约,在该地度过余生。1866年他创作了另一幅与《哈德逊河畔的秋天》相同构图的作品:《印第安的夏日》(Indian Summer),现收藏于底特律美术馆,这是他唯一一幅规模接近前作的画作。在职业生涯的后期,克罗普西先是住在纽约州奥兰治县(Orange County)一栋自建的宅第,20年后因经济困难卖掉了房子。当时,克罗普西细腻写实的自然主义风格已不受大众青睐,新流行画风崇尚法国巴比松派(Barbizon School),偏好小规模的美国风景画。

后来,克罗普西搬到了纽约州西彻斯特县(Westchester County)的哈德逊河畔黑斯廷斯村(village of Hastings-on-Hudson),他买了一栋房子,也弄了一间画室。如今,这栋房屋被取名为“Ever Rest”,旁边还新盖了一栋美术馆,成为一座克罗普西纪念馆,由克罗普西后代创立的纽因顿-克罗普西基金会(Newington-Cropsey Foundation)持有和管理。

克罗普西去世后名气开始变大,其作品受大众和学者赞赏,他经典的美国风景画作都收藏在各大博物馆中,例如美东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美西的洛杉矶县美术馆(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西班牙马德里的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Thyssen-Bornemisza National Museum)。《哈德逊河畔的秋天》是一幅成就非凡的画作,它赞颂美国自然风景特色,既是写实主义,且又诗意盎然。

原文:Cropsey’s Ode to Autumn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蜜雪儿‧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是纽约一名艺术顾问,她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包括艺术史、艺术市场、博物馆、艺术博览会、特别展览等。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沈少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安妮女王除了开创英国18世纪的黄金时代外,她的统治还标志着绘画、戏剧、诗歌和音乐等高品质艺术的兴起。安妮女王延续伊丽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铭:“永远不变”(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体现她的使命就是恢复受法国和西班牙影响之前的英国的价值观与传统。
  • 透过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贡”(Bodegón)画作将这种仪式化的舒适氛围融入其中。
  • 提香对场景的精心设计、富于表现力的色彩,以及对人像和物件的敏锐刻画,启发了后世的欧洲艺术家。观众凝视此画时,犹如置身人群中,仿佛艺术家要求观者一同省视自己的良知与对神的信念。
  • 德国的视觉艺术,相较其哲学文学音乐,是较少被德国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国艺术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却深深影响着其它领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他的风景画为什么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对色彩与构图的运用是德国浪漫主义的特色,他赋予风景画前所未有的生命与意义。他将灵魂注入风景里,而风景里被照亮的空气是“灵体”,让每一幅画作充满个体性与内在连结
  • 马德里拥有世界上最[ascii]着[/ascii]名的博物馆之一——普拉多博物馆。而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贵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近乎真人大小的油画《宫娥》(Las Meninas)是其镇馆之宝。
  • 斯皮诺拉对敌军的武艺充满敬佩,遂允许荷兰军队如阅兵游行一般地撤出布雷达——他们手持武器,鼓声震天,旗帜飘扬;他也严禁部下对败军幸灾乐祸。当尤斯蒂努斯以传统方式向他走来示降时,斯皮诺拉下马与他平等相见。两人一见面,斯皮诺拉便对这位荷兰指挥官及其部队大加赞赏。
  • 在16、17和18世纪,职业女画家非常稀少,更不用说取得成功的了。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朱迪斯‧莱斯特(Judith Leyster)和阿黛拉依德‧拉比耶-吉娅尔(Adélaïde Labille-Guiard)三位画家都创作了多幅自画像,其中包括突显其职业的版本。
  • 艺术家保罗‧乌切洛(Paolo Uccello,约1397-1475年)所处的年代正好是中世纪末国际哥特式艺术进入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当口。根据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史学家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的记载,乌切洛对透视法非常着迷。透视在当时是相当新颖的概念,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已成了画家的必备技能。
  • 长久以来,在人们的集体意识中,神秘的无名女子一直是令人着迷的存在。在古代世界,女性形象代表着各种美德和艺术领域,发展出了如五感(Five Senses)、自由(Liberty)、四季(Four Seasons)和胜利(Victory)等可识别的拟人化形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