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祭祀灶神渊远流长 怎样祭灶好招福?

作者:容乃加
腊月里虔诚祭灶神。图为 清代周鲲绘高宗御题范成大祭灶词 轴局部。(公有领域)
腊月里虔诚祭灶神。图为 清代周鲲绘高宗御题范成大祭灶词 轴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74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这一天,人们在厨房墙上或在灶上悬挂“灶马”,在灶上摆上甜汤团(汤圆)、酒和果子等祭品,在灶门上涂抹酒糟,送灶神——司命真君回天庭报告工作结果。灶神是在人间掌管记录家家户户善恶表现的神祇。灶神一年一度回到天庭,向玉帝报告人间各户人家在这一年中的善恶功过,过了除夕,又回到人间执行任务。

那么送灶神的“这一天”是哪一天呢?在历史时间长河中曾经发生过改变。这要从头说起,先来看祭灶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了呢?

祭灶的历史

《淮南子》说“炎帝作火官,死而为灶神”(〈汜论训〉),也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见《太平御览》引《淮南子》),炎帝是火官,黄帝是灶的发明者,他们对人的生活有大功德,所以被尊为灶神。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说灶神是上古的火神祝融氏重黎。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祖,而祝融氏重黎也是上古人氏,从这一观点来说,祭祀灶神的历史是来自久远以前的上古时代了。

在商、周时代,天子和民间百姓都祭祀灶神。在《通典》、《礼记》这些历史经典文献中都有祭灶的记载。

据《礼记正义‧曲礼下第二》中记载,天子在一年中依序遍祭天地、四方、山川和五祀。“五祀”是指户、灶、中霤(主堂室神)、门(城门)、行(行神),又说这是殷商时的礼制。大夫只祭五祀。郑玄注说“大夫五祀,为夏、殷法”,可以说五祀是夏朝和殷商时代礼仪的延续。

到了周代,天子祭祀的对象有七种,称为“七祀”,其中包含灶神。《通典》记载天子在孟夏祭祀灶神,祭祀那些古来对人有功德的神祇,上述的炎帝、黄帝即是。庶士、庶人只能立户神或灶神的神位来祭祀。民间祭祀的灶神不是大神,是居人间的小神,专司监察小过,以谴告人的神。(《礼记正义‧卷四十六祭法第二十三》)也就是说,周代的天子和百姓都祭祀灶神,只是祭祀的神有所不同。

隋朝杜台卿《玉烛宝典》说灶神名为苏吉利。《杂五行书》说灶神名禅。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上》说民间信仰的灶神叫隗,一名壤子,又名张单,字子郭,是天帝的督使,被灶神举告者,大过减寿三百天,小过折寿一百日。张单是著名的台北行天宫所祭祀的五恩主公之一。

灶神爷爷和灶神奶奶。(梁淑菁翻摄/大纪元)

总的来看祭灶的历史,今天民间祭灶的风俗最早是来源于夏商周三代的礼制,而且灶神监察善恶以告诫人的天职,在那时已经在执行了。只是天子祭祀的灶神是有功德于人间的,而民间祭祀的灶神则是监察各家善恶功过的小神。至于祭灶的日期和风俗,古今也有了差异。

祭灶日期和风俗的变迁

据《礼记正义》三代是在夏天祭灶,因为灶属火,所以在夏天祭灶神。又见《礼‧月令》记载:孟冬之月“腊(祭)先祖五祀”。上面谈到,腊祭的“五祀”中包含灶神。“腊”为接,旧岁接新岁之际,也就是过了这一天就是新年了。[1]所以腊祭这年终大祭是在除日举行,祭祀先祖和五祀,具有向祖先报告一年成绩的含意,也是灶神向天庭玉帝报告各家户一年善恶功过成绩单的时候。

到了汉代时,岁末腊祭百神时也一样祭灶。史传阴子方在腊日“黄羊祭灶”就是一个颇负有盛名的例子。

《后汉书‧阴识列传》叙述,阴子方在某年腊日年终大祭的清晨晨炊时,喜见灶神显像。他非常感谢灶神的照拂,那时刚好家中有黄羊,就用黄羊敬祀拜谢灶神。

阴子方是个气节清高的大善人,不仅事亲至孝,温和恭让,而且善良仁慈,喜善乐施。阴子方虽是大富人家,然而持家严谨节俭,一家戒侈。从见到灶神显像这一天起,阴子方的财富急速增殖,成了国中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

传至三代时,福荫更盛,子孙封侯封后。封侯的有孙子原鹿侯阴识和其他三人,封后的孙女阴丽华就是汉光武帝的光烈皇后。他们一门恂恂君子、佳人,宽容为怀,退让为怀,善果传龟印、袭紫袍。

从汉到唐代,还是继承除日、除夕祭灶的传统风俗,《辇下岁时记》记载,年夜里都城里的人们会请僧人、道士诵经。他们准备酒、水果等供品和神帖、灶马画,放在灶台上,并用酒糟涂抹灶门上,用来送灶神。

到了宋代时,民间祭灶的风俗从年夜改到腊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之交举行了,并将这一夜称为“小年夜”,对比于唐朝之前送灶的“大年夜”,也称为“交年”、“小年”,清代称为“小年下”。送灶神时鞭炮声震天价响,家家户户锣鼓响遍,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过年味儿。

至于祭灶的祭品,宋代民俗以甜点为主,民间说是甜灶神的嘴,给自家在天神面前说好话,报好功。南宋《武林旧事》、《乾淳岁时记》都记载祭祀灶神用花饧(音同糖,指麦芽糖作的各式糖果)、米饵(汤团、汤圆)、糖豆粥等。本文开头所描写的就是宋代祭灶的民俗作法。现代祭灶的习俗是承袭了宋风,常见用甜红豆汤圆、糖果祭祀灶神。

民间在灶台上祭祀灶神,墙壁上贴灶神画像。(梁淑菁/大纪元)

追寻历史的足迹来看,祭灶历史的悠久在民俗节庆中真是名列前茅了。腊月祭灶记载着中华民族敬天敬神的足迹,怎样祭灶才能招来福报?诚心地感恩戴德而无求,如阴子方敬祀灶神的虔诚与行善,给了我们一个可亲可敬的模范。“天地无亲,常与善人!”福随善来,如影随形,一点不假!

注[1]《康熙字典》录:“晋博士张亮议曰:腊者,接也,祭宜在新故交接也。俗谓腊之明日为初岁,秦汉以来有贺,此皆古之遗俗也。”@*#

——看更多【中华文化300问】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传递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节气的气候与物候特征有哪些呢?小寒补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来探一探,提供我们,岁末补冬的精神与物质之宝。
  • 古人对冬至这个日子非常重视,不仅因为冬至是节气,是节日,更因为冬至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关。天道所示,人间所依,天人合一让人生顺遂,所以冬至这一天的意义就在日常生活中凸显出来。北宋的易学大师邵雍有两首《冬至吟》律诗,探涉深奥隐妙的大道之理,让人玩味沉吟,给人生命启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个大日子,无论是在节气上,或是在民俗节庆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里,古人也教导人怎样过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灾殃。可知道哪些事适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来参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