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民俗】【中华文化300问】

知道“过年”辟邪的传说吗? 门神怎么驱邪?

作者:容乃加
传统门神画辟邪迎新年。 (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66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过年”是怎么来的?很久很久以前,关于“过年”有这样的传说和文献记载。

年兽的传说

相传“年”不仅是时间的单位,还是一只凶猛的怪兽。这头长犄角、眼如铜铃、吼声如雷,身形比骆驼还大,奔跑如风的“怪兽”在每年冬末会从深山醒来下山觅食,“年”把人当作食物,因此村民叫它“年兽”。为了躲避“年兽”的攻击,村人在年末纷纷逃离家园。

有位婆婆的儿子惨遭年兽吞噬,因此,她孤身留在村中决心与年兽一战。除夕日,一名衣衫褴褛的老乞丐来到村中,他步履蹒跚挨家挨户乞讨,那时正当村民四散逃难之际,无人理睬他。乞丐来到婆婆家门口,婆婆心生怜悯,将他请进屋内,下水饺款待他。

老乞丐吃了热腾腾的水饺后,问起村民逃难的原因。婆婆将年兽的凶残告诉老乞丐,说起自己的儿子被年兽吃掉了,并催促他赶快离开。谁知,这看似瘦弱的老乞丐竟然面无惧色,他拿出一块红布披在自己身上,又在门口贴上红纸,在院子内升起篝火烧竹子,院子里渐渐响起噼哩啪啦的爆裂声。

夜幕降临,年兽来到村中唯一发出亮光的婆婆家。霎时,爆竹的爆裂声炸响如雷,巨响使得年兽捂住耳朵哀嚎;老乞丐舞动的红身影和门扇上的红纸更让它双眼刺痛难忍,年兽吓得魂飞魄散,踉踉跄跄逃回深山。

天亮后,回家的村民们惊讶地发现婆婆安然无恙,纷纷问起原委,才知道是因为老乞丐相助。村人正要向老乞丐致谢,发现他化作青烟一缕,消失无踪。看来这位乞丐也不是凡辈,当是神仙的化身,回报了婆婆的善良之举。从此以后,村人穿红衣、贴红春联、放鞭炮的“过年”风俗就诞生了,人们也将年末赶走年兽的日子称为“过年”。

辟邪之神  神荼和郁垒

在传统文献中,也有类似除“年兽”的除坏鬼的角色,他们是两位神祇——神荼和郁垒。新旧年交接之时,古人就在门户上挂上桃人门神、换上桃符、春贴以辟邪迎福,桃符后来发展出春联文化。

上古时代传说桃木能辟邪,桃木是“五木之精,仙木也”(《康熙字典‧六》)。过年之际,人们就将桃木雕刻成神像,或在桃木板上画驱邪神像作成神符,就是桃符,悬挂在门户上,以驱邪讨吉祥。(如《艺文类聚》上说“桃”:“今之作桃符着门上,压邪气,此仙木也。”)

中华文化中的门神元祖——神荼和郁垒,伏妖辟邪。(曾汉东/大纪元)

桃符上最具有代表性的门神像是神荼、郁垒(音shén shū、yù lǜ,音同神舒、玉律)两位神人,他们是度朔山巨大桃树上的两位神人。在《山海经》中记载,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山,山上生长着一棵巨大的桃木,其盘曲的枝干延展三千里。桃木东北方枝干间有一处“鬼门”,是万鬼出入的通道。桃木上住着两位神人,一位叫神荼,一位唤郁垒。神荼、郁垒兄弟俩是正义判官,专司鬼界的审判,一身正气邪不能犯!他们将那些无端害人、为祸人间的鬼用苇草绳捆绑起来,抓去喂给老虎吃掉。 [1]

黄帝时代以神荼、郁垒二人为守门神。黄帝制定了一套礼仪,用于驱逐邪鬼。他命人在门旁放置大桃木雕像,在门户上画神荼、郁垒的神像,以及老虎的画像,并悬挂苇草绳用来防御恶鬼的侵扰。这种桃符辟邪的做法后来演变为门神画、春联,上述“年兽”故事中,老乞丐在老婆婆门上贴的红纸就是演变自这种古老传统的辟邪作法。

东汉时的县官也追效这些古事,在除夕时装饰桃木神人——神荼与郁垒,同样在门上悬挂芦苇绳、画虎,用以驱邪避凶。(见《风俗通义‧祀典》)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承袭了上古桃木神人的传统,发展出正式的门神画。新年正月初一各家各户在出入的门户上挂上做好的桃板,叫做“仙木”,画二位神祇贴在门户的左右,左边是神荼、右边是郁垒,俗称“门神”,百鬼都畏惧。[2]当时,元月初一日一早人们就于庭前燃放爆竹,以驱除叫做“山臊”的恶鬼。这种恶鬼来自西方的山中,身长尺余,只有一足,犯着它就令人发寒发热。这种恶鬼最怕劈啪响的爆裂声音,所以人们在新年伊始就燃放爆竹来驱鬼。(《荆楚岁时记》)

后代的著名门神也都有抓鬼的本事。唐代开国的英勇武将、为唐太宗护驾的忠义功臣尉迟恭(敬德)与秦琼(叔宝),以及武举人钟馗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门神本尊,他们到今日还是民间常见的门神画人物。《西游记》说,尉迟恭与秦琼两人保护唐太宗免于龙王鬼魂之犯;名画家吴道子把他们两人画成门神画像,一样得以发挥驱鬼的效力,于是民间争相效法模画。

钟馗,清初吕学绘。(公有领域)

钟馗在唐高祖年间应试武举人,因为相貌奇丑而不被录取,羞愤的他当殿撞阶而死。后来蒙高祖赐袍厚葬,钟馗物化后发誓为大唐斩妖除魔。唐玄宗曾经一度患疟疾病得不轻;他在梦中见到钟馗为他奋舞捉鬼,醒后疟疾也好了,于是立刻命画师吴道子按他梦中所见画了《钟馗捉鬼图》。(《全唐文》有周繇〈梦舞钟馗赋〉)从此钟馗之名盛传天下,从而也成了门神的重要角色之一。[3]在道教中的“赐福镇宅真君”、“驱邪真君”就是钟馗。

从俗谈的“年兽”故事和古传文献中门神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其中共有的“过年”民俗与精神的共通点。这些过年的民俗故事揭示了,各界皆有神在监管善恶之报,邪不胜正!这些久远的故事也一直在传说着辟邪纳福迎接新年的良方。

注释
[1] 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大荒北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

[2] 《荆楚岁时记》:“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之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百鬼畏之。”

[3] 北宋高承的《事物纪原》也有记载钟馗的故事起源。@*#

——看更多【中华文化300问】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历史上北宋大文豪王安石有一则知名的对联,上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下联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因为这个对联,他成为马员外的女婿,又在科举考试中春风得意,成就“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美谈。对联中提到的“走马灯”,有着悠久的历史,借着花好月圆的中秋佳节,本期“纪载香港”就邀请到生和隆扎作第二代负责人梁金华师傅,详析“走马灯”的历史渊源、特色和手工制作遇到的困难。
  • 位于上环苏杭街,有着百年历史的凉茶老店“源吉林”总店。(刘永康提供)
    一个平日的下午,小弟经过上环苏杭街,看见有百年历史的凉茶老店“源吉林”总店开着,二话不说,走进去见识见识!
  • 一说起端午节的民俗,你的脑海中想到什么呢?应该少不了“粽”吧?印象中,多说粽子起源于纪念、奠祭战国时代楚国的爱国大夫屈原,可是真是这样吗?粽子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就从“粽”的文字内涵与相关文化民俗来探寻追索吧。
  • 黄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节。除了大家普遍关注的粽子口味,古来还有更被关心的要点,那是什么呢?古人重视养生,协和阴阳,在端午节也不例外。有什么具体作法表现在民俗中呢?
  • 过去重门深锁的上水乡应龙廖公家塾(又名显承堂),有186年的历史,被评为一级历史建筑,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举行竣工开光礼仪暨例行春祭,首度开放予公众参观。未来祠堂都会定期开放,公众终于有机会一窥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传裔孙、显承堂修葺委员会主席廖崇兴接受本报专访,讲述家族百年往事。原来,在显承堂诞生的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廖氏族人为早逝才子圆梦的感人故事。
  • 竹枝词谱写的秋歌多采多姿,词情贴近人心,直写人生,抒发心情,描绘人生风尘中片片真情。玩味其中,一些人生的心情,一些未能安放的追忆,或许得到慰藉,得到净化升华!
  • 元宵花灯诗情画意,人间与天上相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般殊胜出尘的元宵花灯的节俗,起于何时呢?在中华文化中象征什么精神内涵呢?
  • 端午节一到,“门挂艾旗驱百病,户悬蒲剑斩千邪”成了一种招牌节景,带有驱逐瘟疫、防治百病的象征意义。那为何古人选用艾草、菖蒲这两种植物来悬挂在门户上呢?
  • 中国古代有一种神奇的铜镜,乍看之下与一般镜子无异,但当它反射光线到墙壁上时,光亮区域会出现镜子背面上的图案或文字,仿佛是透过来的,故称之为透光镜。古籍中有关这种镜子的制作方法据说已经亡佚,现代学者仍无法确认其真正原理为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