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唐诗(24B)

作者:朝晖
“祇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为人当存敬畏之心!图为华山山景。(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22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第二十四课

二、六首押“八齐”韵的古代经典唐诗

2. 子规 唐‧杜甫

里云安县,江楼瓦齐。
两边山木合,终子规啼。
眇眇春风见,萧萧夜凄。
愁那听此,故傍人低。

创作背景:公元765年秋,杜甫从巴蜀返回洛阳的途中经过云安县(今重庆云阳县)。并在那暂住了几个月。这首诗是公元766年春创作的。云安县地处长江流域,东连奉节县的瞿塘峡,西接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整个县城坐落在峡里的山坡上。而杜甫寄居在云安县令简明府安排的城东望江楼。

注释:①翼瓦:指望江楼上的飞檐碧瓦如鸟的羽翼覆盖。②山木合:指通往城内的山路,两边有高大的树,树梢相互靠在一起。③子规:杜鹃鸟的别称,因其叫声类似“不如归去”,所以常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④眇眇(音秒,上声):春风吹拂轻柔貌。⑤见:出现。音义通“现”。⑥萧萧:象声词。指夜晚,风吹树叶发出的声音。⑦客愁:寄居外地之人的思乡愁绪。⑧那听此:怎么能听得了这些声音(指风吹树叶声夹杂着子规的啼声)。“那”读音“奴何切,ne2,平声”;“听”读音“他定切,ting4,去声”;⑨傍人:靠近人。“傍”读音“蒲浪切,谤,去声。”⑩低:本诗指子规鸟低飞啼叫。

全诗大意:长江流域,峡路中的云安县城,望江楼上飞檐碧瓦如鸟的羽翼整齐覆盖。山路两旁的大树树梢靠在一起,一整天都可以听到杜鹃鸟的叫声。(一个人)站在望江楼上眺望,春风吹着树叶的声音,让人感到夜色凄凉。我一个离开家乡、思念故乡亲人的游子,又怎么能听得了这种声音呢(指风吹树叶声夹杂着子规的啼声)?而且子规鸟好像是故意绕着我低飞啼叫。

诗评:以丽景衬托思乡的苦闷心情,可能更让读者感同身受吧。“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云安县的地势与望江楼的外观,都构成了独特的风景。“两边山林合”这也是独特的林荫小径;此情此景却因为“终日子规啼”,子规鸟“不如归去”的叫声,还是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眇眇春风见”,本来春风吹拂,象征着和煦、新生、希望;可是作者却因为“客愁(思乡的愁绪)”而感到夜色凄凉。

明末清初著名的诗词评论家金圣叹《杜诗解》评曰:看他前解一、二、三句(本诗的第一、二、三句),都不是子规,至第四句,方轻点;后解五、六、七句,又都不是子规,至第八句,方轻写。一首诗便只如二句而已。我从未睹如是妙笔。“故”字、“傍”字、“低”字妙。(“前解”指律诗的前四句;“后解”指律诗的后四句。)

3. 示儿 宋‧

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
尝甘脱粟,起待鸣鸡。
园官菜,酸寒太齑。
时时语儿子,未用锄犁。

创作背景:陆游晚年写了很多首题为“示儿”或“示儿孙辈”的诗歌。本诗创作于公元1204年3月,当时陆游已经退休,居住在家乡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

注释:①闻义:听到合乎道义的人与事。出自《论语‧述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大意:不修养自己的品德;学了新的知识不时常讲习;听到别人做了合乎道义的事情却不能依从;做了错事却不能改正。以上四点是我常担忧的。|徙,音洗,上声。改变、依从。②见贤思齐:看见贤德之人就跟他学习,争取跟贤人的品德齐等。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大意:看见贤德之人就跟他学习,争取跟贤人齐等。看到不好的人或事,就向内反省自己,有没有犯同样的错误,有就改正。③脱粟(音束,入声):粗米。去壳而未加精制的糙米。④萧索:稀少;疏散。⑤园官菜:杜甫曾写过一首诗《园官送菜》,讲述的是公元766年夏天,杜甫从云安县到达奉节县(夔州州府所在地),受到剑南防御使柏贞节的照顾,并在夔州住了一段时间。开始时柏贞节让管菜园的小吏(园官)定期给杜甫送一定量的新鲜蔬菜。后来园官送菜的品质越来越差,数量越来越少。杜甫就写了《园官送菜》一诗。⑥太学齑(音机):齑,本诗指细碎的菜末。典故出自唐‧韩愈《送穷文》:“太学四年,朝齑暮盐。”说韩愈曾担任国子博士四年,生活清贫,早上用碎菜末下饭;晚上用几撮盐巴下饭。严格地说,韩愈没有担任过“太学博士”。唐朝首都有六个等级的学府称“六学”。一曰国子学;二曰太学;三曰四门;四曰律学;五曰书学;六曰算学。这“六学”中,韩愈先担任过“四门博士(正七品)”;后又担任了四年的“国子博士(正五品)”。因为国子学与太学两个学府学生的学习内容是一样的(学生的出身等级不同)。因此古代文人也常将这两个学府合称为“太学”。⑦未用:不用;不要。⑧锄犁:借指耕种。“厌”读音“益涉切,叶,入声。”

全诗大意:听到别人做了符合礼义的事情,可贵的是能够依从并学习。看见贤德之人就跟他学习,争取跟贤人的德行看齐。吃粗粮不要嫌弃,要甘之如饴;早晨要在公鸡打鸣之前起床。想想诗圣杜甫曾经被克扣过蔬菜;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太学四年的清贫生活,用菜末或盐巴下饭(言外之意,要跟他们学习能吃苦)。经常跟儿子说,不要厌烦耕种的事情。

诗评:通过这首诗,我们了解了古代的名家如何教养自己的孩子。笔者认为,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努力学习、工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吃的好一点,穿的好一点,这也不犯什么说道。但是,人生的道路,或许会遭遇艰难坎坷,不能因为一时的清贫生活而失去了做人应该遵守的道德礼义。在这方面,我认为应该多跟古代的名家学习,正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的:“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诗题标以“春行寄兴”,大概是万物静观皆自得也。图为望江楼公园春景。(shutterstock)

4. 春行寄兴 唐‧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春山路鸟空啼。

作者简介:李华字遐叔,赵郡人(今河北赞皇县‌‌)。唐朝大臣,文学家、诗人。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进士擢第。天宝中,在朝为监察御史。累转侍御史,礼部、吏部二员外郎。后辞官在江南隐居。唐玄宗天宝年间,李华从长安去洛阳出差经过宜阳城(今河南省宜阳县)创作了这首诗。

注释:①寄兴:寄托情怀、情趣。②宜阳城下:指宜阳城外(芳草萋萋)。③涧水:山涧中的水流。宜阳城地处崤山附近,从长安至洛阳走崤函古道,必经宜阳城。此处山道迂回曲折,所以“涧水”才会“东流复向西”。

全诗大意:宜阳城外,春草一片茂盛。山道曲折迂回,涧水向东流去,之后又回转向西‌。春山之中,花草树木繁茂芬芳,空无一人,花儿自开自落;一路上听到鸟儿啼‌‌鸣,却无人赏音。

古人诗评: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曰:五绝中如王右丞(王维)之《鸟鸣涧》诗、《辛夷坞》诗[1],言月下鸟鸣,涧边花落,皆不涉人事,传神弦外(在诗句的语言之外展现了天然景色的韵味)。七绝中此诗亦然。首二句言城下之萋萋草满,城外之流水东西,皆天然之致(景致)。后二句言路转春山,屐齿不到(常人步履到不了的幽境),一任鸟啼花落,送尽春光。诗题标以春行寄兴,殆(大概是)万物静观皆自得也……此作不落形气之中,忘怀欣戚矣(忘却了高兴与忧愁)。

5. 华山 宋‧寇准

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近,回首云低。

作者简介: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今陕西省渭南市)。北宋大臣,诗人;宋真宗时期官至宰相。据《宋史‧寇准传》记载[2],寇准年少即才智超群,通晓《春秋》三传。他十九岁的时候,参加进士考试。当时,宋太宗选用人才时,经常亲自到殿前看望巡视,年纪小的人常常会被劝退离开。有人教寇准虚报年龄,寇准回答说:“我才刚刚求取功名,怎么能欺骗君主呢?”后来寇准考中了进士‌‌。

全诗大意:(华山)只有天在华山之上,没有哪座山能与它一样高。抬头看看眼前的红日,觉得很近。回头望望山峰下的白云,觉得很低。

诗评:本诗隐含了一位儒家修行者的感悟。“祇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寇准当然清楚,这世间比华山还要高的山有很多,可是当一个人登临华山之顶,所看到的情景就是“更无山与齐”,比华山更高的山,人的眼界是看不到的。首联的言外之意是说,一个修炼的人,不管你的修炼感悟有多高,都不应该自满,你不知道山外还有多少更高的山,你更不知道头顶的天有多高!因此为人当存敬畏之心!

而造成一个修行之人自满的原因是什么呢?当初在华山脚下,就如修炼刚刚起步,你看那天上的红日,觉得离你很遥远;现在登上了山顶,那红日好像就在你的左近,仿佛触手可得。这时候欢喜心就出来了!当初在华山脚下,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觉得它们高高在上;现在登上了山顶,那些白云被你踩在了脚下,这时候内心就会开始自满和膨胀。所以“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当为劝勉之辞,应该清楚这只是在华山的最高峰(海拔2,155米)看到的景色,不值得骄傲;因为世间比华山更高的山还多不胜数。

“腰不为米折,头独采菊低”,言外之意是说,陶渊明只向贤德之人低头拜见。明 周臣〈渊明赏菊图〉局部。(公有领域)

6. 靖 宋‧姚勉

为米,头低。
名元亮,思与隆中齐。

作者简介:姚勉,绍兴府新昌人(今绍兴新昌县),字述之。南宋理宗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进士及第,并且廷对第一,被钦点为状元‌。现存诗词作品562首。

注释:①靖节:靖节征士(有谦和气节的隐士)。指陶潜,字渊明;号靖节征士、靖节先生等。据《宋书‧隐逸列传‧陶潜》记载:“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今江西九江市)。”|靖,谦和。读音“疾郢切,井,上声。”《康熙字典‧靖》:“《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疾郢切,音阱。(梗韵);又《广韵》和也。《韵会》安也。《诗‧周颂》肆其靖之。《传》靖,和也。《笺》终能和安之。”②米折:指为五斗米折腰。典故出自《宋书‧隐逸列传‧陶潜》: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③晚节:晚年。④隆中:山名。在湖北省襄阳县西。东汉末年,诸葛亮曾经隐居于此。本诗用“隆中”借指诸葛亮。

全诗大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只有在采菊的时候才低下头。他晚年又将自己的大号改为“元亮”,原来是想与诸葛亮的贤德看齐。

赏析与诗评:“督邮”是汉、晋时期的职官名[3],相当于隋唐时期的从九品下,由地方亭长或乡老推荐,郡守直接任命,其月俸禄为“五斗米”;“督邮”基本上没正式读过书,不谙道德礼仪,所以陶渊明称之为“乡里小人”。但因为是郡守派来的官员,代表郡守到县里巡视,所以“督邮”经常“狐假虎威”。《三国志‧先主传第二》记载了刘备担任安喜县尉时(今河北省定州市),曾经杖打督邮的故事[4]。大概是“督邮”的名声不好,所以隋唐开始,正式的名录中没有“督邮”这个职官名。

古代一斗大约是现在的12斤,五斗米为60斤。过去低层官员及庶民,饭菜中油水比较少[5],一斤米是一个成人一天的最低标准,所以60斤的米只够两个成人吃一个月,如果上有老下有小,只靠“五斗米”的月俸生活是相当拮据的。当然“督邮”本是庶民,自家有田地可耕种。之所以详细解释“督邮”及“五斗米”,因为现代的某些学者认为“五斗米”是陶渊明的俸禄,其实不是。

陶渊明是东晋末期的官员,那时官员的俸禄与汉代相似。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县令、长,皆秦官(秦朝时期遗留下来的编制),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也就是一县之长,县内人口超过一万户的,才能称为“县令”;低于一万户的称为“县长”。俸禄凡是以“石”为单位的,均指年俸禄,以“斗”为单位的指月俸禄。所以陶渊明在担任彭泽县令时,最低的俸禄每年也有“六百石”,也就是每月500斗,是“督邮”的百倍。“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意思是,县吏提醒陶渊明,依照潜规则,督邮来县里的时候,县令必须穿戴整齐的礼服去拜见。陶渊明听了当然不干啦,你一个月俸才“五斗米”的督邮来县里巡视,我让县尉出面,已经算是顶格接待了,现在却要县令亲自接待?莫非你们认为我的身价只值“五斗米”?既然你们都这样认为,那我又何必“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呢?当天就解下官印辞职离去。

“腰不为米折,头独采菊低”,因为“菊花”比喻高洁坚韧、正直不屈的贤人。所以本诗第二句的言外之意是说,陶渊明只向贤德之人低头拜见。“晚节名元亮,思与隆中齐”言外之意是说,只有像诸葛亮那样的贤德之士才值得陶渊明见贤思齐。

三、附注:

1. 唐‧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2.《宋史‧寇准传》: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父相,晋开运中,应辟为魏王府记室参军。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

3.《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二》:“汉制,诸侯自置吏四百石以下,其傅、相大臣则汉为置之;州郡掾史、督邮、从事,悉任之牧守(郡守,郡最高行政长官)。”

4.《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第二》:“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解下印绶,套在督邮的脖子上,将他绑在马桩上),弃官亡命。”

5. 笔者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读大学的,记得那时在学校的食堂吃饭,每天不一定有肉吃,油水少饭量就比较大,每顿饭至少要吃六两米饭(约需要三两米蒸煮),每日三顿大约需要一斤米。

点阅【跟我学唐诗】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春题湖上》以“湖”字起结,奇极。“一半勾留”,湖未尝留人,时人自不能抛舍。兴之所适也;然亦只得“一半”,那一半当别有瞻恋君国去处,若说全被勾留,岂不是个游春郎君,不是白傅(白居易)口中语矣。
  • 怀素是禅宗一脉的僧人,王昌龄与他在修炼上有不同的感悟。“本来生灭尽,何者是虚无?”如果连缘分、因果等等都是空的,那活在这世上,吃饭、喝水、呼吸干嘛呢?笔者个人理解,真正的“空”是指执着心都去掉了的那种状态;而不是否认这世间的物质存在。
  • 因为那里曾经宴请过“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安禄山。近百年的时间长期荒废,地上长满了青苔,大门金属兽首上也长满了青绿色锈斑。作者避开了平铺直叙,将青苔拟人化,让它们因成为大门上的铜锈而得意。那满地的青苔隐喻了为名利而争斗的芸芸众生,为了爬上“高家门馆”而不辞风雨,以成为锈斑而“偏得意”。
  • 嘉遁幽人,适志竹篱茅舍:嘉遁,指合乎正道、合乎时宜的退隐。对于一名儒家修行者,“嘉遁”有几种情况,其中一种是,朝廷有小人当道,在自己无力改变时,为了不同流合污,则退隐以正其志。
  • “野鹤随君子,寒松揖大夫。”这是李商隐在郊外散步时的真实场景。当一个人没有机巧心术,心地纯洁时,野鹤也愿意与他在一起。杜牧“终年狎鸥鸟,来去且无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 鹤长对凫短比喻事物各有特点。典故出自《庄子‧外篇‧骈拇》:“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野鸭的腿虽短,给它接上一节就会带来苦恼;鹤的脚虽长,截下一节就会带来悲哀。
  •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这首七言绝句寓意深远,锁在金丝笼内的画眉鸟发出的声音,是禁锢后的叫声,当然比不上画眉鸟在树林中、原野上自由自在飞翔时,欢快的鸣唱声。
  • 人生如“飞鸿踏雪”,来去匆匆,痕迹很快就会消失。“鸿飞那复计东西”,“东西”二字的字面意思是方向;其言外之意是说,不要太在意尘世中得到的东西,或曾经留下的痕迹。
  • 《泛镜湖南溪》展现了宋之问的文字表达功夫极精炼与老到。以“候冬发”对“作春啼”;“开天小”对“夹路迷”;犹如让若耶溪的山水跃然纸上。尾联“犹闻可怜处,更在若邪溪”,以略带遗憾的语气来赞美若耶溪的景色,更是别具一格。
  • 田家即事,写景兼写事,妙能得神。颔联上句织,下句耕。颈联写景一句高,一句低,细腻风光,落句(尾联)言皆由命。见生时乐死且不必问,盖皆任之于命,己之志不可惑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