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教育部媒体识读教案称可用中国平台搜寻事实惹议

教育部17日向媒体表示,争议教案已经下架,但也说明,该教案经专家学者审定才刊登,且内容是建议可用国内外多种平台查询,非推荐中国平台作为标准工具。资料照。(宋碧龙/大纪元)
人气: 4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25年01月17日讯】(大纪元记者庄瑷筠台湾台北报导)教育部媒体素养教育资源网刊载的教案,内容提及可用中国相关平台搜寻事实,引发质疑,挨批“反媒体素养”,教育部17日向媒体表示,争议教案已经下架,但也说明,该教案经专家学者审定才刊登,且内容是建议可用国内外多种平台查询,非推荐中国平台作为标准工具。

中共透过社群平台对台认知作战严重,为让学生于就学阶段培养媒体识读能力,教育部建立媒体素养教育资源网,提供教材教案及示例供教师运用。

根据媒体报导,教育部媒体素养教育资源网刊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许智超所写教案,内文提及老师可以用中国腾讯、百度、微信搜寻找到事实,挨批根本反媒体素养;目前教育部已将争议教案下架。

教育部指出,为强化大专校院学生媒体素养能力,教育部自110学年度起举办竞赛,鼓励教师编撰优良媒体素养教材。而许智超当时为国立台中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为许智超老师的学历。

许师撰述的“假讯息:认识、破解、查核与判读”一文,是基于其专业背景和经验,发展出的媒体素养教材。该教案经专家学者审定后,刊登于教育部媒体素养教育资源网,以供学界与学生参考使用。

针对教案审查机制,教育部说明,媒体素养教案采用专业的教案审查机制,由计划外相关领域的专家评审,评审专业背景涵盖媒体素养、教育研究、新闻学等相关领域,对应教案内容,予以修正意见后进行修正,完成教案,确保教案的专业性。

教育部表示,查该教案内容系讨论对争议资讯之判读,因目前两岸互动频繁,学子常观看小红书、抖音等短影音,应对其内容具有判读真伪的能力。文中建议可透过国内外多种方式协助查询,也可用当地的平台或搜寻引擎进行查询,以便更精准地判别资讯真伪,藉以促使学生具体掌握事实查核的实务能力,内容并非引用单一国家之查核资讯,也非推荐中国平台作为查核标准工具。

教育部说,考量外界对该教案的疑虑,已先行将相关教案下架,并将在未来更加审慎处理类似情形,邀请更多元背景的专家学者进行审查,以避免不必要的争议,持续精进媒体素养教育的推广与执行。

责任编辑:吕美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