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比起其它任何艺术类型,肖像画和人物画更能引起我们内心的共鸣。端详每一幅肖像中的面孔,可以窥见熟悉的情感和表情——在陌生人的肖像中,我们仿佛看见了自己。
纽约市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所收藏的一小部分古代画作,展现出写实肖像画经久不衰的本质。从远处看,这些肖像中的一些年轻面孔看起来就像是近代的油画作品。不过,古埃及艺术家在一千九百多年前使用的是蜡画技法,这是一种由蜜蜡和颜料混合而成的画材。利用蜡画,他们创作出了流畅、鲜明的画作,这与15世纪油画画家的作品相似。当我们仔细观察时,可以看到肖像表面上有蜜蜡的纹路。
希腊作家普鲁塔克(Plutarch,公元46–119年)曾如此颂扬蜡画的持久性:“一位美丽的女人会在陌生男子的心中留下如水面倒影般短暂的印象。但在爱她的人心中,这个印象如同蜡画被火焰固定住一般,随时间流逝也无法抹去。”
法尤姆肖像画(Faiyum Portraits)
在公元1世纪至3世纪中叶(约300年间),艺术家在埃及各地创作了肖像画,其中以位于开罗西南约62英里的法尤姆绿洲最为著名。在公元2世纪中叶,法尤姆肖像画的影响力达到巅峰。
法尤姆肖像画与我们熟悉的古埃及艺术风格截然不同。传统古埃及艺术通常以色彩鲜明的壁画形式呈现,描绘平面的侧面人物形象,并伴随象形文字。罗马时期的埃及艺术家则采用希腊化风格创作法尤姆肖像画,运用光影技法,真实地展现每位人物的立体感与个性特征。
每幅法尤姆肖像画的尺寸约为43公分 × 23公分(17英寸 × 9英寸)。画作展现了艺术家在颜色混合上的精湛技巧,准确捕捉地中海地区多样的肤色特征。以年轻男孩尤提克斯(Eutyches)的肖像为例,他如巧克力般的深棕色眼睛注视着观者,嘴角带着一抹微笑。他拥有浓密的黑发,橄榄色的皮肤闪耀着如同沐浴在地中海阳光下的光泽。尽管这幅画标志着他的死亡,他的形象却充满生机,仿佛仍然活在我们眼前。

在另一幅肖像画中,一名年轻男子的下巴和上唇长出细微的胡须。根据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网站的说法,罗马时期的埃及人视这种“初现的胡须”为男子“进入重要社交圈的象征,并且是性吸引力与活力巅峰的标志”。专家认为,这名青年右眼的外科切割痕迹,显示他曾接受过矫正手术,可能是为了修复面部畸形,这也与他脸颊的凹陷相呼应。

一位身着红色长袍的年轻女子凝视着画像外,仿佛想对我们诉说什么。她将浓密的卷发高高梳起,几缕发丝随意垂落在脖部。她头戴金色花环,耳戴金饰;艺术家最初还在背景上涂上了金箔。

在许多这些肖像画中,艺术家以简单的手法描绘出各式各样浓密的睫毛,这或许正突显了当时睫毛所承载的意义。罗马作家普林尼(公元23或24年–79年)曾将睫毛与贞洁紧密相连,而古埃及的富人则会在眼周涂抹黑铅粉,既作为防晒措施,也用来强调眼睛的神秘与美丽。同样地,艺术家在刻画皱纹时,并非追求逼真的细节,而是选择了风格化的表现方式,而金色花环和珠宝则以二维的形式描绘,增加了画作的视觉张力与艺术风格的独特性。

葬礼肖像画
专家认为,一些法尤姆肖像是以活人为基础画的,并且人们会将这些画作挂在家中。然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专家发现,大多数肖像画是在人物去世前后创作的。他们认为,这些肖像画通常会随着哀悼者一起参加“艾克弗拉”(ekphora)——一种古希腊的葬礼队伍,送葬者会将遗体从城镇或村庄中抬到防腐师处进行木乃伊制作。防腐师会将肖像画面修整,并将其固定在木乃伊的包裹上,部分嵌入绷带下。有时,艺术家会将肖像画直接画在加胶硬化过的亚麻布上。

长则数年,短则数月的时间内,家属会在墓地的小神庙中探访已故亲人的木乃伊,进行葬礼仪式,直到遗体被埋葬。
法尤姆肖像之所以得以流传至今,可能与其在葬礼仪式中的作用密切相关。根据《牛津艺术辞典》(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rt)编辑哈罗德·奥斯本(Harold Osborne)的说法:“除了一些在公元79年被摧毁的庞贝壁画中出现的类似肖像画外,来自埃及的肖像画是唯一存世的古代肖像画家技艺和工艺的范例,对艺术历史有着独特的贡献。”
肖像画和具象艺术以一种任何人都能理解的视觉语言来表达。我们欣赏这一视觉艺术传统已有好几千年了,希望这个传统能够延续到未来的几千年。
原文In Awe of Ancient Portraits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简介:
洛琳‧费里尔(Lorraine Ferrier)为《大纪元时报》撰写美术和手工艺相关文章。关注北美和欧洲的艺术家和工艺师,如何在他们的作品中传达出美和传统价值观。希望能为稀有而鲜为人知的艺术和手工艺品发声,进而保存传统艺术遗产。现居英国伦敦郊区,从事写作。
责任编辑: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