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1月12日讯】(大纪元记者庄瑷筠台湾台北报导)横跨淡水河口的淡江大桥预计今年底完工,该桥是国内耐震性能目标最高的桥梁之一,可承受7级震度,交通部公路局北区公路新建工程分局表示,淡江大桥在耐震考量上采性能设计,并以减轻质量方式减少地震力,另透过装设阻尼器等消能设备,确保遭遇强震时不倒塌,且能维持车辆通行,以利救灾、逃生。



淡江大桥由已故的世界知名建筑师Zaha Hadid设计,全长920公尺,主桥塔高200公尺,最大跨距达450公尺,完工后将成为世界最大跨距的单塔不对称斜张桥,刷新俄罗斯2000年通车的苏尔古特大桥主跨距408公尺的纪录。
台湾在921地震后,政府重新审视结构安全法规,进行地震危害度分析,求得地震参数作为耐震设计依据,一般桥梁设计皆须依循《公路桥梁耐震设计规范》,确保耐震能力符合安全需求。
交通部公路局北区公路新建工程分局第三工务段长郑闵中向《大纪元时报》表示,淡江大桥为连结淡水与八里的重要交通枢纽,无法容许桥梁有严重的损害,因此相较于其他桥梁工程,整体提升了性能目标,当遭遇强震时,除了不能倒塌外,还要确保维持车辆安全通行,让人员可逃生、救灾。
搭配消能设备减震
郑闵中说,淡江大桥“客制化”针对邻近50公里范围以内主要断层,如山脚断层、南崁断层等,进行地震危害度分析,并应用到桥梁结构设计上。考量淡江大桥最大跨距达450公尺,为减少主桥塔所受地震力影响,除采用中空结构以降低质量外,主要是藉由位移设计法,搭配消能制震元件。
淡江大桥耐震度达7级以上,设计使用年限达120年,郑闵中说,在进行耐震设计的静力及动力分析时,特别纳入包含921大地震等国内外较大地震的资料,并仔细分析八里端到淡水端之间,以及桥梁上、下构之间的地震力传递影响。
在水平向地震力方面,郑闵中说明,当地震来袭时,桥塔淡水侧装设的7支HFR,将成为第一道防线,HFR是一种兼具消能与力量传递的液压设备,平时是刚性结构,如同钢棒一般连结桥塔及桥面,但当地震力超过临界值时,HFR将成为黏滞性阻尼器,7支HFR共具有5,250吨抗力,透过消能方式,降低地震影响。
装设在主桥两端桥墩的FVD(液流型黏滞阻尼器),则是第二道防线,两端各有1千吨抗力。另外,郑闵中说,其他桥墩顶部设置摩擦单摆支承(FPB)以及八里端桥塔柱设置的铅心橡胶垫(LRB),则以磨擦消能方式降低地震力的影响。
淡江大桥的桥塔淡水侧装设7支HFR,总共可提供5,250吨抗力,透过消能方式,降低地震影响。(公路局北区公路新建工程分局提供)装设在淡江大桥主桥两端桥墩的FVD阻尼器,两端各有1,000吨抗力。(交通部公路局北区公路新建工程分局提供)
在垂直向地震力方面,除了透过所有桥墩墩顶所设的支承,直接传导到基础地盘外;桥面斜拉钢索则以张力型式向主桥塔传导,以垂直压力方式传递到基础地盘。
此外,郑闵中提到,由于淡江大桥部分消能设施量体较大,国内实验室的量能有限,因此选择国外有相关设备或经验的实验室来进行试验或验证;在施工部分也因为安装消能制震元件,需要妥善安排工序,这些都必须事前规划来一一克服。
20余年经验承传 孕育大桥
淡江大桥2019年2月动工,目前工程进度已达77%,预计今年底如期完工,2026年上半年启用,交通部长陈世凯去年底视察时表示,淡江大桥不只缩短淡水与八里之间的行车距离,纾解关渡大桥的壅塞情形,并串联林口、桃园,对台北港产业发展将有很大帮助。
1999年“高屏溪斜张桥”落成时,是亚洲最长的单塔不对称斜张桥,经20余年后,2022年台湾第一座跨海大桥“金门大桥”开通。
从2015年就分发到北新工的郑闵中,见证了淡江大桥从无到有的推动历程,他认为,淡江大桥是台湾营造业工程技术与经验的集大成之作,经过这20多年的工程经验承传,才得以让淡江大桥孕育而生,也期盼推动淡江大桥过程中累积的经验承传到下一个重大工程,带动营造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郑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