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55):君臣关系的基本原则

作者:薛驰
明仇英画、文徵明书《孔子圣迹图》之《灵公问陈图》。(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314
【字号】    
   标签: tags: , , ,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十九》)

【注释】

定公:姬姓,名宋(前556年—前495年),“定”是谥号。鲁襄公之子、鲁昭公之庶弟、鲁哀公之父,鲁国第二十五任君主,在位十五年。在位期间,君权旁落于三桓,执政先后为季孙意如、叔孙不敢、仲孙何忌、季孙斯、叔孙州仇,其中公元前505年至前503年,执政主官为季孙氏家宰阳虎。前501年至前497年,任命孔子为大司寇,其间行摄相事。

【讨论】

鲁定公与孔子大有关系,在《论语》中凡两见(另一则在子路篇),都是请问孔子。

鲁国从鲁庄公(前693年─前662年)起,鲁君大权开始旁落,朝政一直被三桓把持。到鲁定公,他想削弱三桓的权力,任用孔子。年过半百的孔子,先做中都宰一年,随后提拔为司空,很快又升为司寇。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智勇双全,挫败了齐国想用武力劫持鲁定公的阴谋,后来又将齐国侵略鲁国的郓、汶阳、龟阴之地归还了鲁国。鲁定公愈加信任孔子,让孔子“代行相事”,孔子主政三月,鲁国大治。齐国害怕,就送去美女、良马腐蚀鲁国君臣。孔子辞职,开始周游列国。一段君臣相遇、鲁国中兴的机遇被扼杀了。此乃千古之叹!

本章,定公问:君使唤臣,臣奉事君,该如何呢?孔子的回答——“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被称为人世之通方,古今之常道。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体现了孔子学问的一个根本特点:对人心、人性、人情的准确把握,不偏激、不强制,顺之而教化。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人容易把君臣关系看作是权力制约关系,一种契约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与此大不同。

在历史上,只有中国才有朝代,中国古代的皇帝才叫皇,就是天下共主。在皇帝之下,可能有很多国家,那些被管辖的国家的首领,要效忠和朝拜皇帝,要中国当朝的皇帝批准才能正式成为王。海外一般没有皇,有国王。古罗马,“凯撒”是介乎皇和王之间的一个职称。“沙皇”的叫法来源于凯撒,等同“国王”。英国女王就叫女王,不叫女皇。日本“天皇”是为了效仿中国文化、模仿中国皇帝起出来的称呼,其实也是王。在西方文化中,国王和下属之间的关系往往被视为一种契约关系,并影响到了全世界。

而在中国古文化中,皇权神授,皇帝被称为“天子”,天之子。这体现了皇权至上性的一面。但是,“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皇帝也要修身进德,才能坐稳龙椅,否则,“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所以,儒家经典《大学》中说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再回到本章。在孔子这里,天下有道,道中生出了礼,礼对君臣各有规范,有为君之道,有为臣之道,绝非一边倒地袒护谁,并没有后人所谓的愚忠。也就是说,君权在道之下,君权在礼之下,不存在至高无上的、不受任何道义与法律制约的君权。君臣各有各的尊严。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里面当然含有某种对等性、条件性。孟子对此还进行了发挥,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章下》)

但是,孔子说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的内涵并不限于此,而是丰富得多。传统的《论语注疏》对此这么解说:礼可以安国家,定社稷,止由君不用礼,则臣不竭忠,故孔子对曰:“君之使臣以礼,则臣必事君以忠也。”这里强调的是,礼虽有上下之分,然君臣双方各有节限,同须遵守。

礼的本质是仁(本篇第三章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君臣各自进德修身,双方各尽其己,则君不患臣之不忠,患我礼之不至;臣不患君之无礼,患我忠之不尽。这不就君臣相得了吗!

但问题来了,如果君使臣不以礼,臣就可以事君不以忠了吗?这个历来也有讨论。《朱子语类》中的一段话,颇有见地,特摘录如下:

讲者有以先儒谓“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为非者。其言曰:“君使臣不以礼”,则臣可以事君而不忠乎!君使臣不以礼,臣则有去而已矣。事之不以忠,非人臣之所宜为也。”先生(朱熹)曰:此说甚好,然只说得一边。尹氏谓“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亦有警君之意,亦不专主人臣而言也。如孟子言“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寇仇!”此岂孟子教人臣如此哉!正以警其君之不以礼遇臣下尔。为君当知为君之道,不可不使臣以礼;为臣当尽为臣之道,不可不事君以忠。君臣上下两尽其道,天下其有不治者哉!乃知圣人之言,本末两尽。

当然,孔子时代,礼坏乐崩,整个中国历史正处在从西周到秦朝的这个大转变之中(“周秦之变”)。从“三皇五帝”、“三王五伯”到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中间的变化是巨大的。在某种意义上,孔子所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正是为了引导这种演变。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语集注》(朱熹,载入《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樊登讲论语:学而》(樊登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中国新年话传统》(大纪元特稿)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成语“杞宋无征”,就是由此而来,有前贤读此章说了四个字“无限感慨”。张居正对本章之主旨又有解说:盖孔子当时,欲斟酌三代之礼,以立万世常行之法,而夏殷不可考,故为是叹息之词如此。然三纲五常古今不易,所损所益,百世可知。
  • 子夏从孔子“绘事后素”的比喻悟到,先天的素质固然重要,后天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学礼必须以仁心为基础,或者说虽有仁心善意,必有礼以成之。
  • 毛子水认为:孔子重人事,他的“不知禘之说”,可以说是实话,亦可以说是托词。季路问事鬼神,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这章的话,也许有同样的意义。
  • 祭礼本对鬼神而设,古人必先认有鬼神,乃始有祭礼。祭礼在东西方古文明中是普遍存在的,信奉神明。不过,信奉神明是虔诚、是感恩,而不是交换,不是说给神佛烧香磕头就能保佑升官发财、生儿子。人礼拜时的有求之心,是亵渎神明。
  • 朱熹是理学家,认为:天,即理也,其尊无对,非奥灶之可比也。逆理,则获罪于天矣,岂媚于奥灶所能祷而免乎?言但当顺理,非特不当媚灶,亦不可媚于奥也。
  • 中华传统文化是本次人类历史中,独一无二的没有中断的文化,迥异于世界上的其它文化,被称为“神传文化”。或许,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神性内涵,才创造了持续传承五千年的奇迹。
  • 何为入太庙而每事问乎?意以为孔子不知礼。孔子闻或人之讥,乃言其问之意,以宗庙之礼当须重慎,不可轻言,虽已知之,更当复问,慎之至也。
  • 射在中国起源很早。至晚商、周时代,弓箭已是男人的性别标志,贵族家的男子必须从小接受严格的射箭训练。射不仅是最重要的军事技能,而且成为身体和品德教育的课程,所谓“讲德习射”。
  • 礼之存在,表现出来,就是礼的形式仍能见到。告朔之礼虽不行,而每朔犹杀羊进庙,则使人尚知有此礼。如饩羊都废止了,则此礼便痕迹都不存了,
  • 朱熹要人读《论语》,不仅是读经、解经,更是要读者通过读书而体察自我、规范自我。这时的读者,不是单纯的文字阅读者,而像是一个求道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