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二十》)
【注释】
《关雎》:传世文献《诗经》中的第一篇。有人以为这里指乐章而言。刘台拱《论语骈枝》:“《诗》有《关雎》,《乐》亦有《关雎》,此章据《乐》言之。……乐亡而诗存,说者遂徒执《关雎》一诗以求之,岂可通哉?乐而不淫者,《关雎》《葛覃》也;哀而不伤者,《卷耳》也。《关雎》,乐妃匹也;《葛覃》,乐得妇职也;《卷耳》,哀远人也。”钱穆则不然:“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则诗之言与词,仍其本。专指乐声,使人无所寻索,今不采。
淫:古人凡过分以至于到失当的地步叫淫,如言“淫祀”(不应该祭祀而去祭祀的祭礼)、“淫雨”(过久的雨水)”。
【讨论】
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篇)本章则绝无仅有地点评了《诗经》中的第一篇《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大意是说《关雎》这诗,有欢乐,但不流于放荡;有悲哀,但不陷于伤损。
要理解什么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须读《关雎》原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白话大意: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洲上。纯洁美丽好姑娘,真是君子好伴侣。长长短短鲜荇菜,顺着水流左右采。纯洁美丽好姑娘,日夜想她结连理。追求姑娘难实现,醒来梦里意长牵。相思深情无限长,翻来覆去难成眠。长长短短鲜荇菜,采了左边采右边。纯洁美丽好姑娘,奏起琴瑟表亲爱。长长短短鲜荇菜,左采右采拣拣开。纯洁美丽好姑娘,鸣钟击鼓娶过来。(程俊英译,略有修改)
视《关雎》为爱情诗,这只是现代人的看法。传统认为,这是赞颂文王及夫人太姒的一首诗。“君子”指文王,“淑女”是太姒,《关雎》正是描写文王求娶太姒的过程。在《诗经》里,上帝有命自天而降,授与文王:建立周国、兴建丰京(丰邑),并且从莘国迎娶太姒。太姒嫁过来以后,继承、光大了文王的祖母和母亲的美德,“文王治外,文母治内”,更重要的是她一共生育、教育了十个儿子,包括后来的武王和周公。武王得到上天的保佑,最终完成了伐商的大业。没有太姒,就没有武王,也就没有最后克商大业的成功。在周人眼中,正是上天赐予了太姒这位伟大的妻子和母亲,才有周朝王业的大功告成。文王与太姒,真是“天作之合”。
孔子定《诗》,以《关雎》为第一篇,自有深意。孔子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熹解说道:关雎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则不能无寤寐反侧之忧;求而得之,则宜其有琴瑟钟鼓之乐。盖其忧虽深而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称之如此。欲学者玩其辞,审其音,而有以识其性情之正也。
事实上,孔子对诗教的概括正是“温柔敦厚”四个字。不过,事物都有两个方面,“《诗》之失,愚”,如果学《诗》学过了头,就会愚蠢。“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礼记‧经解》)
如果“温柔敦厚而不愚”,以此来读《关雎》,来理解孔子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会别有一番境界。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诗经》解码之《关雎》之谜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