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1月10日讯】(大纪元记者庄瑷筠台湾台北报导)台湾大学10日表示,天文物理研究所助理教授吴柏锋利用韦伯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首次发现“寂静星系”快速熄火的原因可能是被内部超大质量黑洞迅速“吹走”气体储备而彻底阻止其形成恒星,为揭开早期宇宙演化的机制提供全新线索。这项发现发表于《天文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台大表示,星系是由数十亿颗甚至数千亿颗恒星组成的庞大结构,地球和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数百亿颗恒星中的渺小一部分,银河系也只是宇宙中的无数星系之一。星系是宇宙结构的基本单位。
台大指出,在宇宙137亿年的历史中,大爆炸后的前几十亿年是星系诞生的黄金时期,大部分星系处于活跃状态,不断生成新的恒星。据近期科学家发现,部分星系在宇宙年龄还不到10亿岁时就已“熄火”,停止成长,成为“寂静星系”,这也是天文学界的一大谜题。
吴柏锋表示,藉由探索韦伯太空望远镜的光谱资料库发现一个距离地球约120亿光年的寂静星系,该星系的光来自宇宙年龄15亿岁时,仅约现今宇宙年龄10%的时期。研究发现,该星系的恒星形成速率在短时间急剧下降,如今几乎完全停止。
据观测数据显示,星系内的气体正以每秒超过200公里的极高速度流失,导致形成新恒星的原材料迅速枯竭。吴柏锋分析,星系中心可能存在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评估黑洞释放的巨大能量正是驱动气体喷流的主因,将星系内的“燃料”彻底吹散到太空中。这一发现为揭示早期宇宙星系快速熄火的核心机制提供关键证据,为发展早期宇宙的演化理论提供重要的实证基础。
该天体是迄今观测到距地球最遥远、最早期、被确认具有强大气体喷流的寂静星系。吴柏锋说,凭借韦伯太空望远镜的超高灵敏度,不仅可窥视早期宇宙的模样,而是迈入下一个阶段,开始深入解读其背后的物理机制。
吴柏锋也计划分析更多类似星系,探索气体喷流是否普遍存在,以及被驱逐的气体是否可能回流并重新点燃恒星形成,或是永久逃逸到星系外而改变星系的最终命运。这些研究将有助于人类理解星系的演变型态。◇
责任编辑:林勤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