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蚵仔佳肴上桌 印象海味微学程用“美味”说故事

印象海味微学程学员挑战让蚝壳骨肉分离。(中山大学提供)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25年01月10日讯】(大纪元记者方金媛台湾高雄报导)蚵仔面线、蚵仔煎、炸蚵仔新鲜上桌,越南蚵仔、韩国牡蛎、台湾蚵仔有什么“美味”故事?国立中山大学开设印象海味微学程,海洋生态保育研究所团队举办2场“海味台湾:前线工作人员”活动,让学生藉由五感体验认识台湾海鲜产业,另上下游总编杨语芸与三鱼直卖所创办人陈右颖也分享台湾海产养殖业第一线工作人员的幕后视角。

活动现场把越南蚵仔、韩国牡蛎、台湾蚵仔和从台南新鲜采摘的蚵串等一字排开,让学生从标签开始研究,捧起、轻嗅、目视,并戴上手套挑战让蚝壳骨肉分离,最后靠味觉辨识各地牡蛎特色。

藉由观察不同品种牡蛎发现,外观上,越南牡蛎体型最大饱满;台湾产的包装牡蛎体型较小,而台南现开的牡蛎是体型较小还没长成的中蚵,饱满度次之。气味方面,台南现开的牡蛎有最明显的海水味;冷冻的韩国牡蛎则因解冻,汁水都流出,较为可惜。

上下游总编杨语芸(前排左1)主讲“台湾牡蛎的美丽与哀愁”。(中山大学提供)

上下游总编杨语芸以“台湾牡蛎的美丽与哀愁”为题,分享自身采访经历与走访蚵业时的所见所闻,深入险地揭发中国的走私牡蛎如何变成马祖生蚝内销台湾、中国牡蛎如何顶替越南蚵仔进口台湾;同时介绍台湾不同地区的牡蛎养殖方法,也总结、归纳了台湾牡蛎产业的困境、挑战,并试图提出解方,让与会学生激荡思考。

三鱼直卖所创办人陈右颖(左)推广永续养殖业并展示多款以农鱼废弃物加工所制成的产品,同时在课间即席料理。(中山大学提供)

三鱼直卖所创办人陈右颖为枋寮百大青农,近两年参访不同国家,学习不同的农业技术。他在枋寮以养殖石斑鱼、午仔鱼为主,但国人对养殖石斑、午仔鱼的认识甚少,养殖业也面对小农政策、人力短缺、净零碳排政策等问题。为了达成养殖产业转型,促进民众对枋寮养殖渔业的认识与利用,陈右颖结合外国经验,推广永续养殖业,盼透过食鱼、乐鱼、慢鱼的新三鱼文化运动,推动养殖业永续发展。

中山大学海洋生态与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林裕䕒表示,希望藉这2场活动,促进学生对台湾海鲜产业的认知,搭配蚵仔料理、龙胆石斑和午仔鱼料理等美食,让学生体验台湾本地海鲜的美味及了解“美味”背后的故事。不少学员也因开蚝发现这是讲究技巧的体力活,感叹产业前线人员的不易。◇

责任编辑:陈玟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