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面墙:三位意大利天顶壁画家的杰作欣赏

在现代室内设计领域里,天花板通常被当作“第五面墙”,装饰天花板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天顶壁画的透视错觉风格(illusionistic style)在意大利语为“di sotto in sù”,意思是“由下往上”,此语可追溯到16世纪的威尼斯。天顶壁画最早起源于古罗马的墙壁绘画。历史悠久的天顶壁画通常以视觉陷阱(trompe l’oeil )的天空为特色,看起来很像是往上延伸到天国的高度。年代久远的天顶壁画,其典型主题为神话或圣经人物,在意大利与整个欧洲的教堂和宫殿,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
三位意大利最重要的历史艺术家不只因画作得名,更因宏伟的壁画名闻遐迩。湿壁画(fresco)是一种装饰墙壁的技术,需在湿石膏上进行绘画。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安德里亚‧曼特尼亚(Andrea Mantegna)和柯勒乔(Correggio)创作的天顶壁画,仍可在意大利北部的公爵宫和大教堂等原址中找到。另外,洛可可艺术家乔瓦尼‧巴蒂斯塔‧提埃坡罗(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继承了伟大的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大师风格,分别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创作壁画。他还在德国宫殿绘制了世上规模最大的天顶壁画。
曼特尼亚的彩绘室
安德烈亚‧曼特尼亚(Andrea Mantegna,约1431—1506年)出生在帕多瓦(Padua)附近,那里拥有丰富的文物古迹,激励了他一生对古典艺术的兴趣,从而也启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与著名的威尼斯艺术王朝贝利尼家族(Bellini family)成员缔结姻缘。曼特尼亚的作品经常描绘罕见的构图,其高度重视比例和透视的雕塑风格画更是出类拔萃。

曼特尼亚在当时备受推崇,甚至影响其他杰出艺术家,包括他的姐夫乔瓦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和德国阿尔布雷希特‧杜勒(Albrecht Dürer)。1460年,曼特尼亚被任命为曼托亚统治者贡扎加家族(Gonzagas)的宫廷艺术家,为他们家族三代工作。
曼特尼亚成就最高的壁画是1465至1474年在曼托瓦公爵宫(Ducal Palace)的一间房里创作的。房间位于建筑的东北面,称作“彩绘室”(Camera Picta 或Painted Room),后来成为众所周知的“新娘房”(Camera degli” Sposi)。各侯爵将其用作“国事厅”接待政府官员,以及与家族成员会面的正式场所。墙上挂满了取悦贡扎加家族及其宫廷的画作,画里描绘的草木苍翠茂密景色,打破了建筑空间的限制。

彩绘室里最著名的莫过于曼特尼亚富创意的天花板。令人印象深刻的圆眼(oculus)展现如诗如画的天空云彩。曼特尼亚用深度错觉的透视法,绘制聚集在栏杆周围的顽皮小天使。在这个迷人的构图中还有女性人物、孔雀和盆栽植物等。水果和树叶组成的花彩框在圆眼的周围。曼特尼亚对错觉空间结构的技巧和风格实验“突破了无形的限制”,启发后来的艺术家,尤其是柯勒乔(Correggio)。

柯勒乔的《圣母升天》
艺术家原名安东尼奥‧阿莱格里(Antonio Allegri,1489—1534年),因其故乡“柯勒乔”(Correggio)而广为人知成为他的绰号。柯勒乔因擅长描绘亮光,并赋予神圣光辉而备受尊重。他能绘制祭坛画、精湛的错觉壁画、神话场景和规模较小的虔诚作品。柯勒乔是公认的艾米利亚-罗曼尼亚地区的顶尖画家,在帕尔马市工作期间创作了生平最伟大的艺术作品。

在帕尔马,他创作了三幅天顶壁画。最非凡的莫过于罗马式主教座堂的八角形圆顶。这幅壁画名为《圣母升天》(Assumption of the Virgin),1530年完成。支撑圆顶的帆拱(pendentives)上,描绘帕尔马的四位守护神——圣伯纳德‧德利‧乌贝蒂(Saint Bernard degli Uberti)、圣施洗约翰(Saint John the Baptist)、圣若瑟(Saint Joseph)和圣希拉蕊(Saint Hilary)位在人造贝壳里。其上方是类似曼特尼亚的天顶错视画,使徒们位于前方。

头顶上描绘的情景是圣母玛利亚升天。柯勒乔将她绘制在圆顶的西侧,不是中央,这样到访者就可以从中殿通往祭坛的楼梯上看到她。玛利亚穿着粉红色的长袍和蓝色的斗篷;身处光彩夺目,四周都是天使、小天使和云朵看似无限延伸的螺旋当中。
圣母的右边是以亚当为首的圣列祖,包括大卫和歌利亚的头、亚伯拉罕与他的儿子以撒和献祭的羔羊,以及雅各。圣母左边有些女性人物围绕着夏娃。夏娃手里拿着一个带有绿芽的苹果,在这个背景下象征救赎。

圆顶中心有位得到天堂光辉照亮的人物,他的身一直存在争议。有些学者认为他是基督降临,前来迎接圣母;有些学者则认为他是伴随玛利亚升天的天使,因为该人物没有描绘与基督相关的特征,例如胡须或圣痕。此外,这个姿势特别的人物穿着绿色和白色的衣服,这些颜色都与基督的种种象征无关。

提埃坡罗创作世界上最大的壁画

柯勒乔的壁画给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的意大利和海外艺术家莫大的灵感。乔瓦尼‧巴蒂斯塔‧提埃坡罗(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1696—1770年)出生于威尼斯的显赫家族,凭其天赋的技术与戏剧性的构图突破媒材限制,成为当时公认最杰出的壁画家。提埃坡罗复杂的叙事以奇美的服装及绚丽的想像为特色。提埃坡罗也是一位富有创意的绘图师,作品广为流传。他的许多画作都是为了壁画做准备或是复制其最终成品。
想一探提埃坡罗最伟大的艺术成就,必须前往德国,尤其是乌兹堡市(Würzburg)。乌兹堡宫(Würzburg Residence)是德国巴伐利亚北部城市的建筑杰作,为了当时执政的王公主教所建造。宏伟的三层楼梯上方即是提埃坡罗于1750至1753年创作的《阿波罗与四大洲》(Apollo and the Four Continents),是世界上最大的壁画。
壁画四周的飞檐有插图围绕为框,象征提埃坡罗时代已知的世界四大洲:非洲、美洲、亚洲和欧洲。前三者化身的人物均穿奇装异服,身边还有珍奇动物。欧洲则公认是观画体验最精彩的部分,以乌兹堡宫为特色,甚至还有一幅王公主教的肖像,代表名誉和荣耀的化身。

这幅壁画结合了神话和当时的政治。提埃坡罗和柯勒乔一样一丝不苟,规划多个视点,考虑到了游客爬上楼梯观赏的过程。中心是广阔、戏剧性的天空,由奥林帕斯众神主演。太阳与艺术之神阿波罗正准备驾驶日行战车为世界带来光明。提埃坡罗的构图是一个寓言,将阿波罗比喻为王公主教。时间(The Hours)化身成带着蝴蝶翅膀的女性人物,走在马匹前引领阿波罗,小天使推着金黄色战车穿过云层。此外,在场的其他众神还包括众神之王朱比特、战神马尔斯、使者墨丘利(Mercury)和爱神维纳斯。
[▶点击这里看图片:巴伐利亚乌兹堡宫提埃坡罗壁画《阿波罗与四大洲》中的亚洲与阿波罗。拟人化的亚洲坐在一头大象上,周围环绕着标示孕育亚洲大陆摇篮的元素,例如文字、科学和君主制。]
[▶点击这里看图片:巴伐利亚乌兹堡宫提埃坡罗壁画《阿波罗与四大洲》中的非洲。以商业中心呈现,非洲化身成一位戴着头巾、坐在骆驼上的黑人妇女,位在熙来攘往的市场中心。]

这三幅壮阔宏伟的天顶壁画充分体现这些艺术家的才华洋溢。曼特尼亚、柯勒乔和提埃坡罗创作的杰作,令观众与艺术家同行着迷、尊敬并深受启发。这些壁画提醒人们要经常抬头仰望天花板。
原文:The Fifth Wall: Italian Ceiling Frescos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米歇尔‧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担任艺术顾问,现居纽约市。写作主题广泛,包括艺术史、艺术市场、博物馆、艺术博览会、特别展览等。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