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起兵之际,李氏家眷已从河东赶到了太原。当时,他的原配夫人窦氏已于大业九年(613年)去世,时年只有四十五岁。
窦夫人去世后,李渊纳妾万氏。万氏生的儿子智云,在途中失散了。这一堂欢聚,也是喜中带着几分悲悼。
李渊没想到,女婿柴绍也来到了太原。柴绍出身将门,是钜鹿郡公柴慎的儿子,也是后来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此人任侠仗义,且矫捷勇武,以抑强扶弱而闻名关中。
于是问他怎么来的?柴绍说:“小婿寄居长安,备官千牛,侍卫元德太子(隋炀帝长子)。因得到二舅兄的密信,因此小婿奉召前来。途中遇到岳父家眷,所以一同随行。”
“为什么只见到你,我的女儿(李氏,后来被封为平阳公主)为什么没有同来?”李渊很是不解。柴绍还没来得及回答,李渊回首责问世民:“你既然召了你姐夫,为什么没请你姐姐过来?”
柴绍站在一旁,代世民回答:“她说不便一起同行,她自有妙计脱险。”
“那就罢了”,李渊接着说道:“只是可怜我那儿子智云,只有十多岁,这次失散,不知道怎么才能找到他?”
柴绍听了,只能好言劝慰岳父,却也无计可施。
既然家眷到得差不多了,李世民催促父亲说:“大事迫在眉睫,亟待进行,须要速速商议出兵,眼下正是大好时机,唯恐迟延生变。”
李渊召集刘文静、裴寂等人,共同商议出兵之事。刘文静说:“唐公,要说出兵其实不难,只是突厥大军来犯,会牵制我们的精力。今日之计策,不如先和始毕可汗通好,然后再起兵。”
李世民接过话头:“这不失为权宜之计。”于是由刘文静草拟书信,大致意思是说:目前我等大兴义兵,将会与贵国和亲,如隋文帝时期的故事。大汗若肯发兵相助,助我军南行,幸勿侵暴百姓。倘若日后和亲,大汗也只管坐受金帛,想要多少,惟大汗之命就是。
李渊亲自誊写后,即派刘文静出使突厥,与始毕可汗结盟。李渊在太原静待消息,为了避免仓促出兵,每日整顿军队,训练士兵。
一连过去了几日,刘文静那边还没有传来任何消息,不过李渊的儿子智云却已经有了下落。据报信的人所说,智云被隋朝官吏抓捕,押送到了长安。长安留守阴世师听说李渊要起兵反隋,一怒之下杀了李智云。
这个消息令李渊心中大恸,那可是他的亲生儿子啊,小小年纪竟被残杀,身为人父岂有不悲之理?
看着唐国公泪水纵横,裴寂等人都过来温言相劝。
这是李渊经历的第二次丧子之痛。窦夫人生的第三子李玄霸,也就是李世民的亲弟弟,自幼聪慧善于辞令,但是十六岁那年一病而终,史书对他的生平事迹,以及死因并没有多少记载,民间传言他因坠马身亡。
李智云比李玄霸小两岁,善于骑射,兼工书章,只是没料到,一个文武兼备的孩子被隋朝官吏抓捕后,竟惨遭屠戮。
想起这两个死去的儿子,李渊流着眼泪说:“我大志未遂,儿子却先死了,没有和我共用天伦富贵,这岂不是我一大痛事?”说着,禁不住的又落下眼泪来。裴寂等人听了,为唐公唏嘘不已。
就在这时,忽然传报,刘文静游说始毕可汗,已经安全地回来了。
李渊收起眼泪,忙召他入府详述。刘文静说道:“始毕可汗看了唐公的修书,说到:请唐公自为天子,我方好出兵相助。”
裴寂一听,兴奋地从座位上跳起来,拍手称道:“唐公,突厥君主都希望唐公称帝,这大事成了。哈哈!”
李渊再三推托,不敢自尊。裴寂劝道:“这可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呀,应当乘机而行。”
刘文静也附议:“如今义兵虽然齐集,但是马匹尚少,突厥兵目前还不是我等急需的,但是战马却是急用的。倘若延耽不去回复,恐怕突厥那边会心生悔意,那我们真的就坐失良机,失掉了最好的助力。”
李渊还不习惯这等身份的转变,来得实在迅速。昨日还是大隋的臣子,今日便是起义大军的统帅了,不还被人推举称帝,心里不免胆胆突突,他央求众人,“诸君,还有没有其它良策?”
裴寂说:“倘若实在不得已,不如尊今上为太上皇,另立代王杨侑为帝,暂且安定隋室,一面传檄郡县,改易旗帜。这样一来,突厥那边必会认为我们确有革新之意,以免他心生疑忌。”
李渊称:“此乃掩耳盗铃之计。事已至此,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于是仍派刘文静前往突厥,与始毕可汗约定:打下的土地归唐公,而财物金帛归突厥。
始毕可汗闻讯大喜,当即派人前往晋阳,馈赠了上千匹战马。搞定了突厥,李渊这边也大大减少了牵制的力量,这才放下心来传檄各处,公开宣告大兴义兵。(待续)@*#
看更多【贞观圣主】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