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中华文化300问】

“月夕”和“夕月”展现古今两个不一样的中秋

作者:容乃加
《红楼梦》凸碧堂中秋赏月(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49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月夕”称中秋节

“花朝月夕”是花开的早晨和月明的夜晚,现在被用来比喻良辰美景。而在古代,这个词有特定的指示对象。

一年之中哪一个晚上的月亮最明最亮呢?相信人们都要投中秋节一票,所以“月夕”就非八月十五中秋节莫属了,因此“月夕”也是中秋节的别称喔。(花朝则指黄历的二月十五日之晨。)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卷四“中秋”条目下记载:“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怎么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位于“三秋恰半”呢?这时点是以月亮的周期来看的,七八九月三个月称三秋,所以八月十五日月圆夜恰好是中秋。

“夕月”敬天礼神

在古代,有个和月夕有关又类似的词叫“夕月”,“夕月”的意义简单说就是祭月。“夕月”这个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的《礼记》。《礼记》云:“天子春分朝日,秋分夕月”,说了代表国家的天子在春分这一天要祭祀太阳,在秋分这一天则要祭祀月亮,所以“夕月”就是古代帝王的祭月典礼。我们从《周礼》中可以看到上古夏商周三代就有秋分祭月之礼,而不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

秋分是处于节气中的秋天中点,位于“三秋恰半”的时点,也是中秋,不过这是以太阳的周期来算的,那时不叫“中秋节”,不过在“秋分”这一天也有重要行事。天子在秋分时举行祭月大礼,率领百官出皇宫西郊,虔敬祭祀月神。

图为北宋《大驾卤簿图书》局部,表现皇帝前往城南青城祭祀天地时的宏大场面。(公有领域)

《大唐郊祀录》卷六的《四言诗》曰:“月以阴德,自西而生。积水之气,作金之精。丽天成像,配日为明。”就说天地间有月阴有阳,两者相辅相成带给人间光明。月是阴德的代表,而秋分则是一年之中阳消阴长的转折点,所以在这关键的一夜举行祭祀月神的大礼,表现的是敬慎天道的态度。贞观年中,特作了夕月乐章八首,传至后代。上古三代的天子祭月礼一直传承到清代,祭月的礼制与精神内涵代代相传,没有间断。北京的月坛是明朝嘉靖九年建造的祭月坛,又称“夕月坛”,特为秋分夕月之礼而建的。

各朝的天子在秋分行夕月之礼、敬事神明,同时含有教化天下子民的意义。史书《国语》解说:“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就是说,天子敬慎祭祀日月神向天下百姓传递了敬天、敬神、谢天、谢神的精神,同时教导人民君臣(君民)的伦理。

秋分敬老的关怀之情

秋分的中秋礼制远远早于中秋节。从节气来看,秋分日正是秋天的中点,是名副其实的“中秋”,不过不一定逢十五月圆日。中秋之月秋分之时是阴消阳长的明显时点,古人在中秋展现了关怀精神。周代民风重敬老,在秋分时有送糜粥关怀长者的礼制。糜粥好消化又滋补,适合长者养生。这种礼制到唐代依然存在,唐代韩鄂《岁华纪丽》记载秋节敬老,送养老食物、送手杖。可见当时的中秋宛然是敬老节。

历代医家推崇糜粥养阴养生。(容乃加/大纪元)

月夕之乐:赏月玩月和拜月

如今的中秋节已经是个民俗大节,每逢中秋节民间赏月、玩月喜洋洋,热闹非凡。这样的节俗是从何时展开的呢?

唐代开元年中,已有中秋夜赏月玩月的风尚了,唐玄宗很喜爱在宫中赏月玩月,但唐代《通典》记载的正式节假中还没有“中秋节”。

北宋时,中秋节已经是个大节,玩乐项目繁多。中秋节时京都的商店大道店家树立彩楼,装点各种锦饰旗帜,店家酒旗招摇。《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饰”。到了中秋夜晚,赏月玩月是重头戏,“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人车结聚夜市,通霄热闹不夜城。

南宋也是一样热闹庆中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这一天杭州人不分贫富除了登楼、登台赏月之外,夜晚不宵禁,可以闹通宵,“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月上柳头、人约黄昏后,正此时也。

中秋节赏月玩月。(清:院画十二月令图八月赏月图 局部。台北 故宫博物院提供)

古人天子祭月,到了宋代风行民间拜月。宋人的《醉翁谈录》记录了京城中秋拜月的盛况。当时不论富家或贫户,只要儿女上了十二三岁的年纪,都迫不及待给穿戴上成人的服饰,登上高楼或是在家里中庭焚香、拜月,“只为嫦娥爱少年”。当时的男子、女子都对月祈愿,女子呢祈愿如嫦娥一样美貌,婚姻家庭如明月一样美满,多子多福;男子祈愿早日登科娶得嫦娥美眷。后来时序进了清代,中秋节的拜月以女子为主,男子多不叩拜。当时京师有俗谚:“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初月常在我心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古来围绕月亮传下许多的风俗,从秋分“夕月”敬天礼神,以至于八月十五日“月夕”拜月赏月玩月的衍生,展现了古来两个中秋的风貌。不论“夕月”或“月夕”都是中华子民天人合一、调合时令节气的生活风貌之一。一年一度的八月十五日就在眼前,而当下之世却是乱象纷呈,我们也面临有史以来最不寻常的考验。在我们欢乐过中秋的同时,审视不一样的月光,是否不忘初心之善?怀着敬天、礼神的精神,修己为人,以走过乱世,迎向平安的末来!@*

--看更多【中秋节】【中华文化300问】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拜月、赏月、吃月饼则是中秋节的常见民俗,然而这三种民俗原来却非同源,源头的起始甚至差距几千年。这些关于“月”之节俗的历史轨迹为何呢?有什么内涵表现呢?追一追,寻一寻,进一步了解中秋节和中华文化。
  • 拜月、赏月吃月饼,这两者的起源并不是一对的。上古时代就有隆重的祭月之礼,称为“夕月”,但是开始时月饼还不是中秋节物。那么中秋节拜月饼、吃月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实际上,中秋月饼的出现比祭月晚了几千年呢!
  • 月到中秋分外圆!黄历八月十五日围绕着月亮的许多民俗传说,尤其是中秋节的神奇事儿纷纷涌上记忆的时空,让人回味中秋节的神奇时空!它们跨越了几千年的记忆,搭起仙凡之间的桥梁。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腊月里虔诚祭灶神。图为 清代周鲲绘高宗御题范成大祭灶词 轴局部。(公有领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历史时间长河中曾经发生过改变。这要从祭灶的历史说起,先看一下祭灶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风俗有过怎样的变迁?哪一种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