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

中秋节:月亮 嫦娥和月饼交织天上人间的情缘

作者:容乃加
中秋节古来故事知多少?(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3525
【字号】    
   标签: tags: , , ,

中秋佳节,欲上青天揽明月!八月十五,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说起中秋节的象征物,人们最常想起的是什么呢?可能是明月、嫦娥,和传世悠久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吧。银汉无声转玉盘,一年又一年,嫦娥奔月的故事也伴着我们过中秋,辗转人间几千年。几千年来,明月夜里的嫦娥留给粉丝们永不消逝的愿景——“千里共婵娟”;人们则以月饼来祭拜嫦娥。一起来听听这泛响几千年的中秋组曲另一面的故事!

嫦娥与月亮

相传在远古时代,嫦娥和后羿都是神的使者,他们下世来救人。在尧的时代,天上十个太阳妖变作乱,一齐升上天空,让人间几乎成为焦土。尧将射日的大任交付给后羿。神勇超人后羿一连射下了九个太阳,使日照恢复正常,为人民解决了困局。受到人民爱戴的英雄后羿成了有穷氏国王,天仙般美丽的嫦娥是她的王后,温柔又贤慧,母仪天下。
昆仑山西王母给了后羿一份仙药,若一人服下可以升天,二人同服则都可以长生不老但不能升天。据上古三易之一的《归藏》记载,嫦娥服下西王母的仙药,飘飘然飞升,奔月成了月中仙。三易之一的《连山》记载说嫦娥窃药服下而奔月。

为何嫦娥一人服下了仙药呢?为何一起下世来救人的同伴却天人相隔了?一说后羿因为自己射日的神技了得,渐渐变得骄傲淫逸,也不把百姓放在心上了,反而做出种种危害百姓的事。嫦娥唤不醒陷入迷途的后羿,也不能让他长生不死残害百姓,就把仙药饮下,独自回天去了。也有一说,坏弟子蓬蒙趁着后羿不在混进宫要偷仙药,嫦娥为免坏人长生遗祸人间,就把仙药吞下了。嫦娥升天了,从此和后羿也就仙凡相隔了。

传说嫦娥奔月这一天是八月十五日,因此嫦娥奔月和中秋节形成了密切相系的典故。后人在黄历八月满月之日,在月下供上圆圆的月饼拜月,期愿人间亲爱的人能团圆,或是即使空间相隔,也能千里共婵娟。不仅如此,从远古以来,嫦娥奔月还在凡界和仙界搭起一条“通仙桥”。

柳宗元《龙城录》记载,开元六年八月十五中秋月圆日,申天师在皇宫中施了道术,带着唐玄宗和鸿都客腾云上天,同游月宫的“广寒清虚之府”。在烟雾中,他们俯视广寒宫有如巍峨王城,其间女仙们乘着白鸾,在广陵大桂树之下欢笑而舞,阵阵清丽的乐音一直传送到他们耳际。次夜,唐玄宗想要再前往月宫仙府,但是无法如愿,于是他回忆着仙宫素娥风中飞舞的模样,还有当时听到的音乐,编律成音,谱下一曲《霓裳羽衣曲》,曲乐清丽至极,后世无以复加,传颂千古。

唐玄宗铸造的“千秋镜”中就有“月宫镜”,镜的背面刻画月宫的嫦娥、吴刚、桂树和蟾蜍作装饰。也是唐玄宗梦上月宫的一层展现。虽然,另外的时空不在凡间显现,一般人也看不见,然而透过嫦娥的故事,能让人在辗转轮回中,不忘仙界、超凡界的存在;许多修道悟道之人,更期盼有得道回天,得以团圆在天国的一天。

嫦娥奔月是在一个中秋的望日。(大纪元)

月饼伴着人团圆

人们在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夜下祭月是遥念嫦娥、深情寄寓团圆心愿的一种方式。那么祭月的月饼又是何时出现的呢?

上古的周代在仲秋中点的秋分之时以糕饼祭月(夕月),而到了明清两代,才出现专属于中秋节祭月的“月饼”。有一说汉代时来自西域大沙漠地区的“胡饼”是月饼的前身。汉代的胡饼“以胡麻着上”,即上面洒着芝麻;(见《释名》)唐代白居易说胡麻饼“面脆油香新出炉”(〈寄胡饼与杨万州〉),综合两者的形容,胡饼好像是今天的烧饼。

从唐代文献《通典》中来看,泱泱大唐,还没有“中秋节”这一节日;宋朝过中秋节热闹空前,不过也还没有“中秋月饼”这种中秋节专属的节食。不过胡饼在宋代是非常盛行的小吃,饼店中卖传统蒸饼、糖饼的油饼店与胡饼店形成两大主流。宋代时也有“月饼”,但不是中秋节的节食,而是日常小点心。(见《东京梦华录》)。

明代时中秋节又称为“团圆节”,中秋节拜月出现“月饼”这个专词也在这时代。那时拜月的“月饼”,形仿圆圆的月亮,象征“团圆”,大小也比拟月亮的样子:“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饼有径二尺者”(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当时,中秋月饼是亲朋间互相馈赠的礼物,带着“月圆、饼圆、人团圆”的祝福寓意,传递阖家团圆的美好祝福。

清代的中秋节习俗延续了明风。顾禄《清嘉录》说“月饼为中秋节物,十五夜则偕瓜果以供祭月筵前”;“吴县(在今苏州境内,吴文化发祥地)志:中秋卖饼谓之月饼”;“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赠)取团圆之义”。清代时,大的“月饼”直径是一尺多,比明代略小,颜色则烤出金黄,还有塑饼面上画着月宫、蟾蜍和玉兔这些中秋节传说的角色。拜月之后,家人共享月饼,有些人家把月饼留存到除夕夜才吃,叫做“团圆饼”。(见《燕京岁时记‧月饼》)体现中秋节期待团圆的心愿特别深浓。

光绪年间的百年老字号“台中犂记”月饼。(罗晟/大纪元)
光绪年间创设至今的百年老字号“台中犂记”月饼。(罗晟/大纪元)

“喝!”中秋节的月饼游戏——博饼

明清时代流行一种围绕着月饼而起的游戏称为“博状元饼”,俗称“博饼”,盛行于读书人之间,尤其盛行于闽南地区。大大小小、数量不同的月饼是“博饼”的奖品,由掷骰子来决定大小奖落谁家。

相传“博饼”是起于郑成功的大将、金门洪门港(后丰港)人洪旭。在郑成功领军进攻金陵时,洪旭为稳定留守厦门的官兵军心并抚慰中秋节思乡情绪,创出博状元饼游戏,让官兵在中秋节玩上一把。后来“博饼”在厦门、泉州、金门等地流传,成为一种中秋节应景的民俗娱乐活动。

入了清朝,台湾士子在中秋节时燕饮赏月时,也会玩博状元饼游戏,并借着游戏预卜来年考运。据康熙《台湾府志》记载:“中秋,祀当境土神……。是夜,士子递为燕饮赏月;制大面饼,名为中秋饼,以红硃书一‘元’字,用骰子掷四红以夺之,取‘秋闱夺元’之义。”

府城三级古迹总赶宫举办的“中秋博饼”活动。(台南市府提供)

乾隆初来台的侯官郑大枢,有〈风物吟〉诗十二首,其中一首便是描写中秋博状元饼的景象:“夺采抡元喝四红”,传神描绘一群人围着圆碗掷骰子并大声吆喝:“四红!四红!”的兴奋场景。

一般玩博饼,所谓掷“红”就是指掷出四个红四而言,称为“四红”,出“四红”是游戏的最高潮。为什么以“四红”表示状元夺魁?现在的骰子通常有两面红点,一是么,一是四。据说唐明皇赌博时,掷出四,起死(四)回生,四有救驾之功,因此特别赏给红脸。在期待与吆喝助兴中,“博饼”让中秋夜更是不亦乐乎![1]

由于科举制度落幕,中秋节博状元饼游戏也式微、消失,然而近年来,又在许多庙宇举办的中秋活动中纷纷复活,在金门也成了观光活动的一环,伴着参与的大众玩个又热闹又欢乐的中秋夜。

后话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

宋代以治《易》和先天象数之学闻名的学者邵雍有《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后羿则是个对应的启示!在人间若能保持人本来的纯真之心,从而乘着善的翅膀则能往上飞升,若是执著于人间利益情仇则会远离道途,不免向下沉沦。岁岁年年响起的这中秋节组曲,在朦胧月色中引领我们超脱凡俗与穿越时空的思考。

参注[1]:从文献观察,中秋博月饼风俗,以漳州、泉州及台湾为盛,然各地规则不尽相同。以鹿港来说,每组的奖品月饼有:状元饼、榜眼饼、探花饼各一,会元饼4个、进士饼8个、举人饼16个,秀才饼32个,或再加贡生、童生、白丁等饼,对应各自掷出的不同的六个骰子的点数组合给赏。月饼小的如银元,大的则如脸盆大。有些地区除了以四红论输赢外,还有四红外加两颗红一为最高级,称为“状元插金花”,其它规则甚多,甚至还有“六黑”,一旦出现“六黑”,大家可以熄灯抢饼。

博饼参考资料来源:
*金门观光旅游网:https://kinmen.travel/zh-tw/event-calendar/details/3568
*林文龙:〈夺采抡元喝四红〉,国史馆台湾文献馆电子报第125期,中华民国103年08月28日发行。(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125/1796)
@*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拜月、赏月、吃月饼则是中秋节的常见民俗,然而这三种民俗原来却非同源,源头的起始甚至差距几千年。这些关于“月”之节俗的历史轨迹为何呢?有什么内涵表现呢?追一追,寻一寻,进一步了解中秋节和中华文化。
  • 千古以来,月到中秋分外明;往古来今,情到中秋分外浓。昔的中秋节都是属于有情人的,诗中有一种回文诗,最适于中秋节的有情天。赏玩回文诗《两相思》,正看是思妻诗,返看是思夫诗,仿佛巧妙得天衣无缝。
  • 拜月、赏月吃月饼,这两者的起源并不是一对的。上古时代就有隆重的祭月之礼,称为“夕月”,但是开始时月饼还不是中秋节物。那么中秋节拜月饼、吃月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实际上,中秋月饼的出现比祭月晚了几千年呢!
  • 月到中秋分外圆!黄历八月十五日围绕着月亮的许多民俗传说,尤其是中秋节的神奇事儿纷纷涌上记忆的时空,让人回味中秋节的神奇时空!它们跨越了几千年的记忆,搭起仙凡之间的桥梁。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