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载香港】

香港电车120年(上)——从电车轨迹看城市变迁

《叮叮与我》作者张顺光、柴宇瀚专访
文/曾莲
7月30日,适逢香港电车120周年纪念,本栏目特别企划香港电车120年特辑,将分为三期出版,分享香港电车的前世今生。(大纪元制图)
7月30日,适逢香港电车120周年纪念,本栏目特别企划香港电车120年特辑,将分为三期出版,分享香港电车的前世今生。(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62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香港电车,以独有的双层有轨电车穿梭港岛,见证着百年的历史变迁。沧海桑田,填海后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原本沿海行驶的电车变成了在高楼间穿行。今年7月30日,适逢香港电车120周年纪念,本栏目特别企划香港电车120年特辑,将分为三期出版,分享香港电车的前世今生。

1906年,第一代电车驶经中环德辅道中亚历山大行。(天地图书提供) 1906年,第一代电车驶经中环德辅道中亚历山大行。(天地图书提供)

《叮叮与我》作者张顺光(左)与柴宇瀚(右)。(受访者提供) 《叮叮与我》作者张顺光(左)与柴宇瀚(右)。(受访者提供)

香港电车历史专家暨收藏家张顺光先生联同历史学者柴宇瀚博士,在香港电车成立120周年之际,于今年7月14日推出新作《叮叮与我——香港电车120周年图片集》,收录近400张电车相关的收藏品,两位日前接受“纪载香港”栏目专访,透过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明信片、旧车票,细说电车与香港人的百年情怀。

香港电车通车之前。(天地图书提供) 香港电车通车之前。(天地图书提供)

还原充满欧陆风情的昔日香港

从天地图书出版《叮叮与我》新书封面的旧照片说起,张顺光早在1980年代开始收藏电车相关的纸品,今次呈现的明信片是1906年,第一代电车驶经中环德辅道中的亚历山大行,这张旧照片深深吸引了他:“最初只是收集明信片上的邮票,看到这英式的建筑和单层电车,我一直以为这是外国,后来朋友告诉我是香港,背后这栋是第一代的历山大厦。”

柴宇瀚解释,这张旧照片颇具代表性,第一代的历山大厦1904年落成,名为“亚历山大行”(Alexandra Building),以当时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的妻子雅丽珊(亚历山大)王后命名,位于遮打道及德辅道中交界的三角地段以西,其三角外观形似纽约第五大道1902年完工的摩天大楼熨斗大厦(Flatiron Building),因而获得“熨斗”的昵称。柴宇瀚感慨:“可以感受到,100多年前的香港充满了欧陆风情,从这张明信片就可以看出来。”很可惜,这栋独具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在1950年代拆卸,建成第二代的历山大厦,保留了三角地带的格局,却演变成呆板的线条,不再有第一代建筑新古典主义的华丽。到了1974年,香港置地宣布中环物业重建计划,第三代的历山大厦(Alexandra House)1976年建成,楼高34层,俨然变成了新式建筑物,延续至今,已找不到昔日的痕迹了。

第一代电车驶过旧香港大会堂。(天地图书提供) 第一代电车驶过旧香港大会堂。(天地图书提供)

位于中环爱丁堡广场的香港大会堂于2022年5月被列为法定古迹,这座建于1962年3月的建筑,成为香港“最年轻”的法定古迹。然而从张顺光收藏的电车旧照片来看,第一代香港大会堂建筑更具有古典气息。第一代香港大会堂于1869年落成,位于香港汇丰总行大厦现址旁,面向王后像广场。这座建筑物楼高两层,设有欧洲传统柱廊及拱门,充满欧陆风情。从电车驶过的风景,足可窥探百年前的香港岛建筑特色。

第一、第二代电车。(天地图书提供) 第一、第二代电车。(天地图书提供)
第三代电车。(天地图书提供)第三代电车。(天地图书提供)

从黄埔船坞以船运送电车到铜锣湾车厂。(天地图书提供)从黄埔船坞以船运送电车到铜锣湾车厂。(天地图书提供)

从黄埔船坞以船运送电车到铜锣湾车厂。(天地图书提供)从黄埔船坞以船运送电车到铜锣湾车厂。(天地图书提供)

鹅颈桥的由来 消失的宝灵顿运河

铜锣湾鹅颈桥“打小人”成为香港风俗之一,“鹅颈桥”的名字从何而来?张顺光分享的一张第三代电车旧照片,正正展示了已经消失的风景——铜锣湾宝灵顿运河。这条运河大有来历。

源自1846年,英国政府计划在黄泥涌谷开辟马场,当时有一条弯曲如鹅颈的河流每逢雨季都会泛滥,导致黄泥涌一带变成一片沼泽,该河道被称为“鹅颈涧”。第四任港督宝灵(John Bowring)爵士决定开设工程,在黄泥涌兴建一条运河,解决河道泛滥问题,这条河就被被命名为宝灵顿运河(Bowrington Canal),运河两边的道路就被称为坚拿道东和坚拿道西,“坚拿”其实是“运河”(Canal)的音译。在1861年,政府为了方便市民来往河道两岸,就修建了一条桥“鹅颈桥”。

第三代电车驶过铜锣湾宝灵顿运河。(天地图书提供) 第三代电车驶过铜锣湾宝灵顿运河。(天地图书提供)

看到第三代电车徐徐驶过铜锣湾宝灵顿运河,仿佛回到旧时光,可以见到颇有特色的第三代电车,在上层加设帆布帐篷,方便乘客雨天乘坐,第二代电车的上层部分是没有遮挡的。

宝灵顿运河存在的时间也不长,在1922年至1929年间,为了配合湾仔填海工程,这条运河被改为暗渠,并拆去原本的鹅颈桥。坚拿道东及坚拿道西亦成为了铜锣湾及湾仔交界的街道,到了1970年代,坚拿道西天桥建起,连结海底隧道铜锣湾出口。如今铜锣湾宝灵顿运河的位置,变成了坚拿道行车天桥。观察电车旧照,就如同一部香港的城市变迁史。◇

《叮叮与我——香港电车120周年图片集》书影。(天地图书提供)

《叮叮与我——香港电车120周年图片集》书影。(天地图书提供)

——原载香港大纪元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 可以说,尧、舜禹、汤、所形成的伦理与政治传统,是孔子“仁”的历史源头。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继承、弘扬、创制的礼乐文化,则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来源。
  • 月全食发生时,月球表面若呈现暗红色或红铜色,在西方称为“血月”(blood moon),西方《圣经·启示录》以血月预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关。中华文化中也早有对此现象的观测,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气覆月或月如血光来形容,是属于天文异象中“月变”的一种,在历朝历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历史记载。西方和中土对此天文异象的记载虽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类的概念,那是什么呢?
  • 孔子针砭时弊,言简意赅,这里讲的三种情况,都是身边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讲修养,要讲礼,就从这三点做起,实实在在的,那么人就会不一样了,社会风气就能好起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