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的故事

文/Wei J Chir
腓特烈大帝视察东波美拉尼亚新斯德丁的农村,罗伯特‧穆勒(Robert Muller)绘于1886年。德国历史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93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Potato、Kartoffeln、Papas、洋竽、马铃薯、土豆……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叫法,但听来都很悦耳,很亲切。

马铃薯是许多传统饮食中的主食,也是全球最常食用的蔬菜之一。(Fotolia)

古代马雅人非常喜欢马铃薯,他们将马铃薯雕塑成图像并将它与死者一起埋葬。而印加人有崇拜马铃薯女神阿克索玛的纪录。对马雅人与印加人而言,马铃薯不仅是他们的主食,也是他们在人间大地所崇拜的农作物。

秘鲁马铃薯形状容器,公元450至600年。耶鲁大学美术馆藏。(公有领域)

至今马铃薯是许多传统饮食中的主食,也是全球最常食用的蔬菜之一。马铃薯含富钾、维生素C、膳食纤维和许多生物活性化合物。马铃薯被现代人所疑虑的是其淀粉质高,可能造成病源。而科学家对马铃薯的研究总是不时有新的报告出笼,《营养杂志》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食用马铃薯可适度降低成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和特异突发性死亡的风险。

宫廷助推成平民主食

我们不知道马铃薯是怎么从南美洲传到欧洲的,信史有明确纪录的是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 of Prussia)又称“马铃薯国王”(Kartoffel König),他为了养饱人民还有他的普鲁士军队,于1756年强制人民种植土豆,且不惜与大臣设计场景让人民相信土豆是好的营养食物,著名的油画《腓特烈大帝在土豆园里》(注1)即是描绘此场景。

稍晚个二三十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与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为了要将马铃薯介绍给法国人,宫廷宴乐时常戴着有马铃薯花的头饰与衣物,不遗余力地推广种植马铃薯。使得马铃薯的产量激增,人口也随之增加。法国人难道没有一点悔意把这位美丽优雅善体人心的王后送上断头台?

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画像,1775年。(公有领域)

画家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笔下的油画《种马铃薯的人》《晚祷》(注2)成为19世纪法国复制最广泛的图像之一。而1867年丹麦画家大卫‧莫尼斯(David Monies)画的祖孙两人吃马铃薯的情景,女孩鼓着腮帮着吹着热腾腾的马铃薯,一旁祖母忙着剥着马铃薯皮,很是传神。可见19世纪中叶马铃薯已遍及欧洲。

米勒《晚祷》(原名《为马铃薯作物祈祷》),19世纪法国复制最广泛的图像之一,1857至1859年。(公有领域)
米勒《种马铃薯的人》,1855年。(公有领域)
大卫‧莫尼斯(David Monies)《热土豆》,1867年。(公有领域)

19世纪初,俄国人民只是在家院种植,直到1838年粮食歉收,迫使俄罗斯人将已休耕地大量种植马铃薯,最终土豆在东欧的食品供应中占据了主导地位。18世纪末马铃薯在爱尔兰几乎占据了大部分的耕地,因此当马铃薯感染一种无解的病毒时,农村人口骤减造成大量人口外移,1845年至1849年间,发生了爱尔兰大饥荒,导致大约一百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在饥荒时期,约有一百万爱尔兰人移居海外。其中以移民到美国居多。著名小说《大饥荒》(注3)描述的就是爱尔兰家庭马铃薯歉收所带来的痛苦与创伤。

富人和穷人的常备菜肴

北美最早种植马铃薯是出现在18世纪初的新罕布夏州。这些植物来自爱尔兰人,因此这种作物被称为“爱尔兰马铃薯”。而在1838年爱达荷州就开始种植马铃薯,到20世纪初,该州的产量超过约2.7万吨。1910年之前,他们将农作物储存在谷仓或地窖中,到了1920年代,从地窖与谷仓中取出食用使用这些马铃薯,这应该是对应当时美国与全球性的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1929至1933年)有关。

1920年爱达荷州博伊西谷的土豆丰收。(公有领域)

那么马铃薯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的呢?根据明朝的记载和著述,有学者认为早在16世纪明朝万历年间,就传入中国了。马铃薯在17世纪由荷兰人传入台湾(注4),到了民国初年才开始大量种植。马铃薯耐寒、耐旱、埋在贫瘠的土壤里也能活,不像玉米有各种天空中地面上的天敌。马铃薯生长期间短,只需90至110天即可收成。

至今马铃薯与黑面包仍是东欧人的主食。事实上到了18世纪末,马铃薯已成为“富人和穷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备菜肴”。马铃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于许多不同菜肴的特质而越来越受欢迎,到今天仍是德国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做法繁多,最常见的有马铃薯泥、有用整颗去烤的马铃薯、有沙拉,有马铃薯派,烤、煮、炸林林总总不下40种做法。但科学家也指出加工过的马铃薯会影响其营养成分,例如炸薯条、薯片。而薯条与薯片又是本世纪人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零食。

2024年3月1日,玻利维亚艾马拉原住民在喀喀湖畔查查波亚社区的马铃薯田里收成。(Aizar Raldes/AFP via Getty Images)

1995年10月,马铃薯成为第一个在太空中种植的蔬菜。选择马铃薯进行实验,因为它们耐寒且适应性强,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并承受极端的温度、湿度和其它逆境。

有趣的是在《火星救援》(The Martian)是2015年的科幻片,电影中麦特‧戴蒙饰演太空人被困在火星上,靠着种植马铃薯而幸存下来。

看来古代马雅人印加人对马铃薯的崇拜不是没有道理的。“马铃薯国王”为了养兵蓄锐,引进马铃薯而名留至今。比起法国玛丽王后是幸运多了!

注1:1774年,普鲁士腓特烈大帝向他的人民免费提供土豆,以帮助他们度过饥荒。令他难以接受的是,人民却拒绝了这个免费的食物,对新作物不信任。他决心鼓励人们克服对马铃薯的不良看法,他命警卫假装在马铃薯田里巡逻,寻找小偷。百姓见状,认为这些马铃薯一定很值钱,晚上就到地里去偷,但“看守”却视而不见!

注2:米勒这张画原题名是《为马铃薯作物祈祷》,他后来改成《三钟经》,后来的人把它称作《晚祷》,成为19世纪法国复制最广泛的图像之一。

注3:大饥荒:爱尔兰女孩飞利斯的日记。(The Great Famine :The Diary of an Irish Girl Phylis)

注4: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农业试验所资料。

——转载自艺谈‧齐民生活

(点阅【艺谈】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连书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806 年,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成为美国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国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罗尔还亲眼目睹了新国家第一座大教堂的开工。这座教堂是美国早期杰出建筑师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伟大的杰作之一,如今称为巴尔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伦大教堂(或译达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兰东北方,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诺曼式建筑(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国诺曼人在11、12世纪时建造的英格兰罗马式风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韩德尔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而《阿里欧唐德》(Ariodante)或许是他最历久不衰的杰作,展现他丰富的音乐表达结合戏剧性叙事的能力。
  • 美国在制作绗缝被(quilt)方面有悠久传统,但绗缝艺术可以追溯到欧洲和亚洲的中世纪。英文“quilt”一词最早出现于13世纪,与拉丁文“culcita”(意为“垫子”)有关;当时制作绗缝被是为了基本生活所需、庆祝特定人生大事、彰显针线技艺,以及作为政治宣传。
  • 洗手壶(aquamanile)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常备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语aqua和manus,分别为“水”与“手”之意。洗手壶在宗教和世俗场合都会用到,神父在做礼拜时会用它倒水洗手;贵族和富商在宴会上也会摆放华丽的洗手壶给客人洗手。
  • 欣赏汉普顿宫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于那融合美丽、端庄、高贵、内敛与庄重的画作之余,可能会以为这些画作来自一位18世纪中后期的艺术家。然而,这些肖像画却是在更早一个世纪之前由戈弗雷‧内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创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国画家,公认是英国最杰出的巴洛克肖像画家。
  • 很多人会在一月份做年度计划。每年我都会拟定两个大的创新方案,我会按季节规划:春夏两季照料我的果菜园;秋冬两季学习一项艺术或手艺,今年是学女装裁缝。
  • 捷克共和国的捷克克鲁姆洛夫镇(Cesky Krumlov),距捷克、奥地利、德国三国交界处不到50英里,是该地区建筑遗产的杰出代表。小镇历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许多普通建筑,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更大型的建筑,包括两座宏伟的修道院在内,更为小镇增添了美感和历史气息。
  • 克拉约瓦艺术博物馆(Craiova Art Museum)是罗马尼亚的[ascii]着[/ascii]名景点,收藏着该国一些最重要、最精美的绘画和雕塑,时间跨度从中世纪到现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