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圣主(4):贵族少年 献计退敌

文/宋宝蓝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52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书归前传,隋炀帝被围雁门,进退万难。十六岁的李世民来到云定兴的大营中,要报名入伍,应募救援。

屯卫将军云定兴见了李世民,问过他的家世履历,得知他是世家名门子弟,心下惊奇。要说他也见过不少高门贵胄,像世民这般相貌魁奇之人,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个贵族少年敢舍身救驾报国,单凭这份胆识,云将军就对他格外敬重。

李世民献计说:“始毕率领倾国之力,围攻天子,必是认为我大隋军仓猝不能赴援,因此才敢这么猖獗。为今之计,应大张军容,连路布设旌旗,且数十里连绵不绝,就是到了夜里,也必鸣钲击鼓,相互喧哗,同声相应。始毕闻我军如此大举,必会怀疑是我援兵齐集,定会望风逃遁。”

云将军看着眼前十六岁的少年,居然献上了一条疑兵计,当即拍板定音:“这条兵计,今日正好用得上。”当下便吩咐下去,各军依计行事,连绵几十里地,遍插旌旗,昼夜不停鸣钲击鼓,诸军将士务必听令,违者以军法论处。

始毕可汗嚣张一时,誓要拿下隋炀帝。这天却传来大军喧哗之声,于是登台遥望,发现旌旗蔽日,心下一惊:隋军军容如此壮观。始毕正在叹息间,听得探马来报:“王师大至。”

这时又来了另一使臣,说:“可敦(即可汗之妻)派小人来报,北方边境告急。”这位可敦即隋朝的义成公主,后来与大唐为敌,被唐将李靖所杀,此为后话,且按下不表。

自家后院着火,始毕不敢再轻易出兵。他认定了援军已到,若真打下去,这群靠着帐篷生活的突厥人,很多物资还需仰仗中原才能换得,一旦兵败,所有辎重都会落入隋军之手。罢了,暂且退兵,来日方长。

隋炀帝得以安返东都后,仍是我行我素,大隋天下教绝四维,刑参五虐,屠剿忠良,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不知其罪。

云将军救驾有功,却不见炀帝犒赏大军,反而又兴师动众,耗府库内帑,南幸江都,这一举寒了诸将之心。

李世民虽是贵族子弟,倒也不怕军旅之苦,在定兴军营住了一年多。这天他听到众人议论纷纷,原来炀帝执意巡幸江都,言官直言劝谏。炀帝为使耳根清净,把那些敢于说话的谏官,一并屠戮。

李世民心中不禁伤叹:“主君昏暴若此,我还在这里干什么?”于是辞别了云将军,回到家里,以待时机。

隋炀帝耽于淫乐,怠于朝政。一心振蜉蝣之羽,穷长夜之乐,为一己之巡游,劳师动众,不息土木之工。朝纲紊乱,贿货公行,百官惧于刑罚莫敢正言。

这般天下,早已惹得天怒人怨,百姓怨声载道。盗贼趁机蜂起,劫掠官员,攻打城邑。气势大一点的匪帮,便跨州连郡,割据一方称雄称王;小一点的则千百为一群,打家劫舍,攻城剽邑。

大隋,作为中国史上大一统的王朝,早在青史扬名立万,却也因君德不彰,成了短命的王朝。国祚传至炀帝,这栋大厦在乱世的风雨中,已然摇摇欲坠。(待续)@*

看更多【贞观圣主】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秦王李世民东征,本来已如危卵的洛阳孤城,陡然出现了一股不可预测的救援之力——夏主窦建德。
  • 话说上一回,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下了一道严厉的军令,谁敢妄言班师回朝,以军法论处。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接到唐高祖李渊下的一道密旨:速速还朝。
  • 修真者要想御气飞行,须修炼到通脉期,大周天通了之后才可。筑基期以下只能借助飞剑的灵力飞行。通脉期修者一日最多可飞行三百里,金丹期一日则飞行千里以上,元婴期则可达万里之遥。如果借助飞剑的灵力,则可增加数倍行程。
  • 夏云舟缓缓释放神识,凝神感应林枫丹火融合的情况。“融合得很好,我已解开压缩你灵力的禁制。这几年你修炼的灵力会重新释放,回到你的经脉中运行。”
  • “老师,请收我为徒,我想跟您学炼丹。”林枫恭恭敬敬的跪拜在夏云舟面前。
  • 晋阳城是大周朝筑幽州下辖,西帕府西南边角上的一个小城。背靠数千里的魔兽山脉 。灵田、矿产、药材、高阶妖兽无计其数,资源相当丰富。
  • 不知从何时起,穹宇中又产生了一个庞大的天体。这个天体和神界遥相对应,同样拥有无量的众生。虽然这个天体和神界平时并没有直接联系,但自它产生开始,每经过一亿年的时间,当苍穹运转、天体交汇时,神界与这个天体相连的空间隧道就会开启。
  • 武林奇才、修炼高手不断提升自身修为境界,下山历练除三害,一系列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的传奇故事。清 袁瑛《溪山放棹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随着哨箭的发出,各路人马是纵马驰骋、争先恐后,跃入春围狩猎的猎场。伴随着弓箭声此起彼伏和骏马的嘶鸣声,林中的一场王者争霸开始了。
  • 李世民亲自督导大军,传檄各郡。他先礼后兵,劝令各郡速速归降,以免伤无辜。檄文一下,各地豪雄带领全城归附,纷沓而知。而总管黄君汉率领的军队,用水师突袭,攻破回洛城,接连拿下二十多个城池。
  • 李世民班师回朝,唐高祖为儿子举行庆功宴。喝到酒酣之处,本是喜庆的场面,高祖的脸上又突兀地泛起了一抹愁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