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中华文化300问】

黄历七月半盂兰盆会 怎样才得以“超度”?

作者:容乃加
在日本各地,每年八月中都有热热闹闹的盂兰盆节。(吴丽/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78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黄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佛教称“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道教称“中元节”,在民间有“七月半”的叫法。

“盂兰盆”来自梵语“UIIambana”的音译,意为“解救倒悬之苦”,就是解救死后堕入饿鬼道、地狱中的生灵脱出倒悬之苦;“盂兰”即“倒悬”;“盆”即“解救”之义(后来传到了中土意义转变成有形的盆)。这种慈悲超度的救赎情怀,随着佛教传入华夏中土,形成盛大的“盂兰盆会”“盂兰盆节”的民俗。 南宋诗人韩淲云:“盂兰盆会日,元自目犍连。摄化应无量,追修亦有缘。”盂兰盆会是举行盂兰盆斋供的法会,起源于佛陀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连地狱救母的故事。

西晋时,来自月氏的高僧竺法护翻译了《佛说盂兰盆经》,此经将“目犍连地狱救母”的故事传入了中国。到了南北朝时,《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十五日,僧尼和道士都有“营(盂兰)盆供诸仙”的做法,北齐颜之推(公元531~590后)的《颜氏家训》中,也有记载“七月半盂兰盆”报父母亲恩的礼制,让子辈在七月半斋供盂兰盆。可见当时,在七月半举行盂兰盆会已经从宗教信仰融入民间生活,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融合在一起了。

目犍连救母 佛陀慈悲开释

《佛说盂兰盆经》记载,佛陀的弟子目犍连(目连)尊者修行得到大神通,就想要回报生身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从天眼中看到母亲死后堕入饿鬼道中受业报,受尽饥饿煎熬之苦。他用神通将食物送到母亲面前,母亲看到食物急急用左手护住食物,但当食物一送到她嘴边就变成一团火炭,掉落地上立即变成食物,一送到嘴边又变成火炭,吃不得。目犍连为母亲的痛苦而悲伤,于是飞向佛陀请示如何解救亡母。

佛陀对他说,你很孝顺,声动天地,但是你母亲罪业深重,不是你一人救度得了的,因为你受亲情所扰,所以只能看到业果,不能看到前因。你的母亲生前浪费食物又自私贪婪、易怒又刻薄待人、虐待家畜,而且心怀恶意,其中最严重的是她还亵渎佛法,对佛陀及修行的僧侣态度怠慢无礼,因此,她死后堕入了饿鬼道。身上有这种深重的罪业要得超度,“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佛陀指示目犍连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这一天供养十方众僧,功德最大(七月十五日是古印度僧尼结束一年一度三个月安居修行的日子),众僧在这天集中忏悔、修善悟道,力量最为强大。以此功德回向给母亲,方能解脱她的苦难。于是目犍连按照佛陀的指示,在七月十五日,以盆装上饭、百味、五果、世上的甘美食物和衣物、生活用具等等,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众僧慈悲的力量,解救亡母脱离饿鬼道。

《目连救母》经文。(公有领域)

如何及时尽孝

目犍连是佛陀门下神通第一的尊者,即便如此,凭着他的神通也不能为亡母解脱饿鬼道的业报折磨。佛陀也说了,“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可见业报的可怖!

当一个生命在人间做了不好的事情,欺负了别人、伤害了别人,或者欠了债未还,积累下的罪业,都是要自己去偿还的。下了冥间地狱的亡灵又有多少机会能得到“十方众僧”之力来稍解地狱中的倒悬之苦呢?即便能得到“十方众僧”的助力,也不能超脱到纯然无痛无苦的境地;釜底抽薪之方就是自己不做恶、不造业,才能远离下地狱遭业报之苦,才是上上之策。

同样的,对于报答亲恩来说,最好的时机也是在父母在世的时候,如果见到父母行不义之事能够适时加以委婉劝阻,或行智慧劝戒,让父母改邪归正,远离倒悬之苦,那就是大孝一件!

《太平御览》收录《孝子传》中一则“原谷谏父”的故事,就是这样的大孝的实践。原谷的祖父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不想赡养,就想抛弃他。原谷此时十五岁,知道后鼻涕眼泪流满脸,苦苦劝父亲说:祖父生育儿女,一辈子勤俭度日,怎么能因为老了就抛弃他呢?父母亲都不听他的劝告,做了一辆小推车,载着老父,将他扔在野地。

原谷一路跟在后边,就把小推车带了回来。父亲问说:你带这个不吉利的东西回来作什么?原谷答道:“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必费事再作一辆,所以现在先收起来以后就可以派上用场。”父亲听着很是惭愧又惧怕,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去把老父亲接回来,尽己之力尽孝道。

原谷先动之以情,然后说之以理,最终运用自身的聪慧使父亲易位思考,惊觉因果可怖而幡然悔悟,能在老父还在时,尽力奉养,远离不孝之罪,也免于死后受恶业之报。
 
人间心语
黄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会”的传统,在当今匆忙的日日,让人们回顾了尽孝与慈悲救度的精神。目连以“盂兰盆会”集结众僧之力救度母亲脱出倒悬之苦,触发我们从原点深思解脱业报之道——唯有在人间有生之年存善念、行善事,才是远离业报之苦,转而积德招福的不二法门。面临中元普渡之际,也是让我们提升生命精神境界之机。@*

──看更多【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元节的起源为何?黄历七月半有什么文化特色?不管是佛教的盂兰盆会、道教的中元节祭拜都落在黄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中华文化圈尤其是闽南、台湾还有黄历七月是鬼节、黄历七月鬼门开的俗谚和“中元普渡”风俗。古人怎样过七月中元…中元节文化节俗和救赎倒悬、慈悲赦罪、超度亡灵孤魂有关…代代形成浑厚的中华文化内涵
  • “中元”内涵很深厚,人们在这一天供养佛僧孝亲报恩、祭祀求赦亡灵罪衍、建醮普渡孤魂野鬼,有的仪式与民俗活动延续一个月…人与天地神鬼多元时空的互动。在华人圈有七月“鬼节”、七月鬼门开的说法。台湾香港的鬼月节俗很盛大…古人的中元节俗…
  • “七月半”是指黄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道教称“中元”或“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节”,庙寺道观民间有礼佛、建醮普渡、祭拜祖先、普渡孤魂等等的活动。有人对“七月半”感觉可怕,从民俗的起源来追一追,“七月半”中元节到底可不可怕?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腊月里虔诚祭灶神。图为 清代周鲲绘高宗御题范成大祭灶词 轴局部。(公有领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历史时间长河中曾经发生过改变。这要从祭灶的历史说起,先看一下祭灶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风俗有过怎样的变迁?哪一种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