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4年08月12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台湾高雄报导)“美浓的油纸伞其实是客家文化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油纸伞’这个字,上面是一个人,下面是四个人。这意味着,在客家早期,才子佳人结婚时,必须用到一对伞,象征着‘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制作美浓油纸伞的时候,每把伞的最外围都要绕五条线,这代表着五福临门的好兆头。”美浓油纸伞传承师李鸿钧做了以上的说明。


他继续说道:“早期的油纸伞其实是为了遮雨而设计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雨具。但随着西式洋伞的出现,这些传统的油纸伞逐渐式微。然而,我们开始重新利用这些油纸伞,不仅是为了振兴客家文化,也是为了守护家乡的传统手工艺。这些手艺从唐山传来,经过历史悠久的传承,在台湾的每一个角落生根。虽然制作油纸伞的匠人渐渐消失,但在美浓,这项技艺仍然得到保存与延续,目前我这边还有十几位师傅。现在,你可能只看到一两位师傅在工作,但其实在背后,有十几位师傅在默默推动油纸伞的生产。许多人在家里进行代工,虽然游客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但他们的努力无处不在。”

如今的油纸伞,不再是单纯的雨具,而是象征着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在地文化的保存。最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艺术,代表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珍惜与延续。
师承恩师 三十六年的传承之路
1988年辞掉音乐老师教职的李鸿钧,回忆起自己的两位恩师:“我的师傅是林享鸿老师和刘运招老师。如果他们现在还在世,应该都有一百多岁了。可惜他们已经离开我们了。”
“刘运招老师是我油纸伞的启蒙老师。他当年因为女方家中没有男丁,被入赘到女方家里,这在那个年代是很常见的。他后来创办了‘广振兴’纸伞工坊,这是他一手打造的事业。然而,八七水灾时,摧毁了整个工坊,加上当时老师在行销和美学方面的经验不足,这门手艺逐渐没落。”

李鸿钧接着说:“民国七十七(1988)年,我接手了这项传统技艺,从零开始学习,每个月支付五万元给两位老师,跟他们一点一滴地学习。这36年来,我们的油纸伞不仅延续了传统,还荣获了玉山文创首奖,这是我们最大的成就之一!”

油纸伞的文化定位

李鸿钧还提到:“油纸伞在婚礼和祭祀方面,是客家文化的一个典型象征。当女儿出嫁时,一定要送一对伞到夫家去。‘伞’字上面是一个人,下面四个人,象征着家庭丁旺。油纸伞的外围有五条绷线,象征五福临门。打开伞的瞬间,也有避邪的意味,特别是在新娘子已经怀孕的话,更需撑一把油纸伞来避邪。”
他补充说:“现在的油纸伞图案真的是包罗万象!从早期作为雨具的实用工具,到现在成为艺术殿堂的一部分,油纸伞的画面变得丰富多彩。无论是书法、四君子、美女图,还是描绘舞蹈女孩的画面,甚至国画的花鸟类、山水类,或宗教题材和人像画,都能在油纸伞上找到。”

为什么叫油纸伞?
李鸿钧解释道:“其实,美浓的油纸伞早期真正的名字是‘原乡传统竹伞’。‘原乡’这个词代表着‘原来的家乡’,很多客家人都是从原乡来到美浓的。竹伞这个名字源于它的骨架全是竹子做的,连伞柄也是竹柄。随着时间推移,这名字太长了,大家就干脆叫它美浓油纸伞。”
至于为什么叫油纸伞,李鸿钧笑着说:“有人以为是用油纸做的,但其实不是。油纸伞是将纸张铺在竹子上后,涂上三层桐油,这样才具备防水效果。其实应该叫‘桐油纸伞’,但名字太长了,最后就简化成了‘油纸伞’。”
从繁琐到精简 72道工序的革新
“作为一个从小在美浓长大的孩子,我放弃了原本的教职,全心投入客家文化的传承。你问我后不后悔?我不后悔。但要说推动油纸伞的过程辛苦不辛苦,我只能说,非常辛苦。”李鸿钧说。
他回忆道:“早期油纸伞的制作,有多达72道工序,这么繁琐的过程让学习和制作都相当困难。这些年来,我们不断地改进,将工序精简到只剩下12道。我们把这12道工序拆开来教学,像早期家家户户的小型工厂一样,每个人专注于一个步骤,然后再进行组装,这样不仅缩短了制作时间,也让更多有兴趣的朋友能够学习这门手艺。”

目前美浓这边从11家到如今仅剩5家,油纸伞的制作行业逐渐萎缩。这背后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早期的制作工法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把伞需要经过72道繁琐的手续!但别担心,我们已经将它们浓缩成了11道关键工序,让这门传统技艺能够延续下去。
削伞骨:这里有长骨和短骨,师傅们得小心翼翼地削出来,就像雕刻一件艺术品一样。
伞骨组合:就像拼乐高一样,把长骨短骨组合起来,才能支撑起整个伞的架构。
绕边线:这可不是随便缠一缠!我们用五行棉线绕在长骨外缘,这不仅固定了伞面,还有“五福临门”的好兆头。
贴纸(裱纸):这步骤就像在做一个大饼,我们把特制的圆形纸张贴在伞骨上,让它们紧紧服贴。

贴边纸:这是对五行线的保护罩,贴上这层纸,伞的外围开合时才不会轻易损坏。
执脑:这是个专业手艺,把纸张小心涂上黏着剂,然后用竹片轻轻压贴在伞头和伞面的小圆形上。
收伞:把伞面折叠起来,绑紧,晒一天太阳,这样伞的形状就固定了。
作画:这是最艺术的部分,国画老师直接在伞面上挥毫,画出花鸟、山水、仕女、宗教,甚至可以客制化!
上桐油:这里很关键!三层桐油,一天一层,上得好,伞的防水效果就完美无缺。
绕黄藤:俗话说“手握黄藤一把伞”,这就是美浓伞的招牌特色。
盖布头:最后一个步骤,我们把布或客家花布涂上桐油,裁成正方形,折成四方形,像新娘子的盖头一样,让这把伞更具风情。
经过这11道精妙工序,一把富有美浓客家文化代表性的美浓伞就诞生了!
创意无限 油纸伞登上国际舞台
“我们还创造性地将油纸伞做成框画,这不是简单地把伞放进框里,而是将伞的骨架变化成一幅立体的艺术品。这个创意甚至被电视媒体报导过,引起了很大的关注。现在,无论是客家人还是国际友人,都把这些框画挂在家里,就像韩国、日本将传统服饰展示一样。”李鸿钧提到。

李鸿钧还将油纸伞变成灯具,像陶瓷灯罩一样,让它不仅是艺术品,还能融入日常生活。这些油纸伞在台湾的舞蹈表演、民谣演唱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客家山歌的演出中。”
他很有信心的说:“我们的目标不止于此。我们计划将这些伞带上国际舞台,甚至在国际画廊中展示。我们会邀请大师级的美学老师,把他们的作品画在伞上,再将这些伞裱框作为展览品。我相信这将是油纸伞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突破!”

从传统到创新,李鸿钧用36年的坚持和努力,将油纸伞从一项实用工艺升华为艺术品,不仅保存了这项珍贵的文化遗产,还为它注入了新的生命。随着这项工艺逐步走向国际舞台,油纸伞的故事也将被更多人知道和珍惜。◇
责任编辑: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