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场移民讲座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Thomas分享:“一位用投资移民去台湾的香港人,开了一场讲座,我们只是抱着好奇心去听听,听过后觉得有可行性,觉得可以试试看,就开始收集资料准备。”2019年后,香港的政治、经济环境前景变得更加不乐观,坚定了两人做下移民的决定,2020年,Emily先来到台湾办理投资移民手续,Thomas还在香港工作,疫情期间机场亦处于近乎瘫痪的地步,Thomas的工作不像之前那么繁忙,于是有时间学习新的手艺,如港式奶茶、点心等等,可能对未来移民会有些帮助。就这样,他们种下了开“茶档”的种子。
台湾重现香港消失的“茶档”
自1847年起,香港就推行流动小贩牌照制度,到1950、60年代最为盛行,这种绿铁皮外观的小型摊档,是香港小贩的一大象征。小贩开档时,绿色箱子的顶部伸出檐篷,可以避暑、遮风挡雨,为市民提供廉价的生活所需,日用品、服装、配件饰物、中西茶点、鱼蛋烧卖⋯⋯这些摊档为大量走难来港的“新移民”解决了生活的燃眉之急,也成为了基层民众的消费场所。
“茶档”是“茶餐厅”广泛出现前的流动摊档,这些持牌小贩供应奶茶、多士、蛋糕、老婆饼等简餐,小型的“茶档”渐渐发展为“大牌档”(大排档),早中晚各有精彩,粥粉面饭、烧味、小炒、糖水应有尽有。
可惜的是,香港前巿政局自1970年代初起,在一般情况下已不再签发新的小贩牌照,小贩数量急跌。大排档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入铺”。换言之,“茶档”和“大排档”已成为了香港人的集体回忆的一部分。
Thomas和Emily来到台湾后,发现了“行动餐车”的创业模式,从自行设计餐车开始,到找专业人士验车、改装,再申请商业牌照、在卫生署登记,研究食谱,做食品检测,属于两人的“茶档”就诞生了。Emily分享:“‘茶档’这个名字很多台湾人都感到好奇,会询问是什么意思,我们也会解释给他们听背后的意义。”Thomas提出,他们也希望将香港文化在外地发扬光大,借用如今的台湾行动餐车来还原香港已经渐渐消失在人们视线中的“茶档”。
“餐车创业在台湾的法例不是太清晰,但我们始终人生地不熟,就尽量做足全套的登记和牌照,这样遇到什么检查也会安心一些。”Thomas认为,餐车与“入铺”相比自由度大很多,不必为房租和必须达标的生意额操心,如今他们是“夫妻档”合作起来相对简单,如果要开一间实体店就要请人帮忙,开销和管理也更加费心。最令二人开心的是,他们可以一边做生意一边探索台湾新奇好玩的地方,并与更多的台湾人交朋友,融入当地生活,不知不觉也开了三年的“茶档”。台中是他们的“大本营”,也曾去过南投、桃园、彰化开档,参加不同的市集、夜市。
与台湾客人交流的过程中,Emily也找到不少乐趣,例如香港人常常喝的“好立克”在台湾人眼中是新奇的饮料,在摊位中他们也展示了一些广东话的卡片,也引起大家讨论,“食咩呀、几钱啊、唔该、多谢,好像每个字他们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就看不懂了!我就要跟他们解释,教他们广东话。”
跳出舒适圈 台湾收获意外惊喜
Emily过去在银行工作,从未想像过自己会愿意在一个没有冷气、没有凳子坐的工作环境下工作。来到台湾开餐车对于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我最初也在想是否能够捱下去,是辛苦的,但都可以顶得住,没有我想像中的那么恶劣。”Emily和Thomas在工作上有所分工,Emily负责在前台招呼客人点餐、收银,Thomas在厨房制作饮料、准备小食。招牌饮品港式丝袜奶茶吸引不少台湾人品尝,咖喱酱由Thomas特别调味,咖喱鱼蛋、三宝(猪皮、鱿鱼、萝卜)是最受欢迎的小吃。
对于二人来说,开餐车并不是为了赚大钱,而是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过去Emily也多次来台湾旅行,如今开餐车体验到了更多旅行体会不到的乐趣:“在香港生活了那么久,如果不是开餐车,我不会知道原来第二个天空有这样的生活文化,譬如去到露营区、竹山、潜立方,这些地方真的很美,让我们更加了解台湾。”
Thomas解释,最初他一听“竹山”这个名字,以为是类似香港慈云山的地方,但真的来到才发现,这个小市镇出产的竹子非常有名,也认识了当地有心的年轻人,为了活化他们的家乡,特别在周末举办一些小市集,用竹子手工制作一些工艺品,吸引客人了解竹山的文化。“现在台湾‘北漂’到台北打工的年轻人很多,这些小镇就老龄化了,我觉得挺感动的,原来台湾也有这些热心人,去活化他们的家乡。”
Emily则对潜立方和露营区印象深刻:“如果不是开餐车,我们都没有发现这间潜水酒店。还有台湾的露营区真的太美了,也很多人来给我们出主意,建议我们的餐车改装成露营车。”过去在香港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完全想像不到生活有那么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