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凉茶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作为粤港澳三地的传统饮品,隐藏在凉茶背后其实有不少趣味故事。剖析凉茶的发展历程,也能一窥香港社会的演变。文化系列专题“凉茶趣谈”,邀请到香港史学会总监邓家宙博士,就其近年来走访凉茶铺的经历,分享他的研究心得。
凉茶在岭南一带流行,以中医养生理論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基础,所研制出的饮料,具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在香港已有百余年历史。
凉茶在大陆、香港、澳门都归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对其定义都不同。邓家宙解释,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列为“凉茶配制”,即是一种有权威的配方和特定的技艺传承;但在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中,属于“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港人对于凉茶的理解与大陆不同,认为凉茶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功能性饮品,凉茶的成分因人而异,各店铺“家传秘方”中的药材分量或有差异。以廿四味为例,不同的凉茶店会视乎个人体质、天气、地域等使用不同药材,其分量各有不同,并无特定标准。
如今凉茶铺卖的野葛菜水,昔日实为“生鱼野葛菜”。(受访者提供)
凉茶加盐的由来
走访香港大街小巷的凉茶铺,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凉茶铺卖野葛菜水,总会摆放一罐盐在旁边,有人解释加盐可以降火,这一说法仍有待考究。邓家宙娓娓道来昔日的一段历史:“其实加盐调味是真!野葛菜水过去在1950年代前是加了生鱼的,‘生鱼野葛菜’是凉茶的一种,但是因为50年代后政府颁发了《公众卫生及市政条例》,凉茶铺营运须申领凉茶许可证,才令这款凉茶的配方更改了,如今只能从仍然存在的盐罂找到当年生鱼野葛菜凉茶的踪影了。”
香港史学会总监邓家宙博士著作《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凉茶》。(受访者提供)
邓家宙解释,因《条例》指明,制作及售卖凉茶亦要向食环署申领牌照,并要上报凉茶的配方和份量,不能加肉类,如果加了鱼,店家需要再申请另外的熟食牌照。很多凉茶铺于是将流传多年的“生鱼野葛菜”剔除生鱼的部分,但仍保留了昔日加在汤水中的盐,就变成了如今的野葛菜水。但在香港以外的地区,如广东凉茶,仍保留着“生鱼野葛菜”的配方。但对于龟苓膏而言,成分中包含着龟板,并不涉及龟肉,因此不属于汤水熟食类,可以在凉茶店卖。
卑巴桶凉茶铺。(受访者提供)
凉茶铺的趣味名称
谈及凉茶铺的趣味名称,邓家宙介绍了一间昔日位于湾仔柯布连道取名“卑巴桶”的凉茶铺,原来这个店名的由来与凉茶店的服务对象有关:“当时很多印巴裔的人来港从军,做警察等等,他们来到香港后,同样对这里湿热的气候不适应,有人就介绍他们去喝凉茶,他们也发现喝凉茶后身体会舒服一些。湾仔这间凉茶店原本是一间药材铺,兼做凉茶生意,老板为了让印巴裔的客人知道店内卖凉茶,就把一个装有凉茶的大木桶搬到店铺前,大木桶的英文是‘big barrel’,这个名字就在印巴裔人中流传开了。老板索性就将店名改成‘卑巴桶’。”
——转自香港大纪元
责任编辑: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