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元节:传承孝亲、果报和神佛救难的思想

展现盂兰盆节“目连救母”故事的核心意义
文/刘如
展现盂兰盆节“目连救母”故事的核心意义。(flyingv3/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73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大纪元2024年08月02日讯】从7月15日起至8月,日本的中元节期间,民众以隆重的盂兰盆舞活动闻名。这并非偶然,而是提醒我们这一天是盂兰盆节,它起源于佛祖弟子目连尊者救母的传说。这个传说不仅关乎孝道,还涉及佛祖对目连母亲恶果因缘的启示以及慈悲救难的深层含义。(注:尽管现代日本采用公历庆祝,但民间依然保留着按黄历庆祝的传统。)

因此,每逢这个节日,都会自然而然地回顾这个故事。这正是传统节日的最大价值──倡导善行和尊神,其目的在于传承神佛对人类的教诲:神佛守护人间,拯救苦难,但前提是人们必须秉持道德,行善积德,崇敬神佛,才能得到救赎和福泽,真正避免灾祸。否则,恶因种恶果,终将由己承受。

因此,即使目连尊者拥有超凡的神通,也无法将其堕入地狱的母亲救出。这正是“目连救母”故事的核心寓意,历史精心保留了这一节日,其意义深远。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目连尊者救母的故事,从而深入理解日本中元节的历史演变。

目连尊者地狱救母的故事

目连尊者,亦称目犍连,乃释迦牟尼佛门下十大弟子之一,尤以神通排名第一。据估,即便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他面前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目犍连在皈依佛门前,本是孝顺之子。成就神通后,他透过天目见到母亲堕入地狱遭受苦难,遂欲运用神力救母,然而却无法奏效。

香港的大佛像(Hanna Summer / Shutterstock)

亡母堕入饿鬼道

《佛说盂兰盆经》记载了这段故事。盂兰盆,意指“救度倒悬之苦”。所谓“倒悬”,描述的是人死后若堕入饿鬼道或地狱,将遭受极度的痛苦与折磨。目犍连的母亲生前因浪费食物、自私贪婪、虐待家畜、刻薄待人、易怒且心怀恶意,最为严重的是她还敢亵渎佛法,对佛陀及修行的僧侣极不尊敬,态度怠慢无礼。因此,她死后堕入了饿鬼道。

目犍连利用天眼通看到母亲因前世罪业而堕入饿鬼道,受尽饥渴之苦,身体瘦得只剩皮包骨。作为孝子的他,见母受苦,施展神通变出食物想要解救母亲。但食物一碰到母亲嘴边就变成通红滚烫的火炭,母亲无论如何急切也无法吃到,而火炭落地又恢复为食物。目犍连虽急于救母,却感到无能为力,心中悲伤。他虽有广大神通,却无法救出罪业深重的母亲。

向佛祖求助

目犍连便去向佛祖释迦牟尼请教如何才能救出母亲。佛祖告诉他,母亲罪业深重,非一人之力可救,需要十方众僧的力量才能办到,并指出黄历七月十五日是救母的好时机。

七月十五日是古印度僧尼结束一年一度三个月安居修行的日子,众僧在这天集中忏悔、修善悟道,其力量最为强大。佛陀指示目犍连在这天准备五果、百味美食、衣物和各种用品,放入盆中,在佛前供养十方众僧。只有得到众僧的共同祝福,他的母亲才能摆脱饿鬼道的痛苦。

目犍连按照佛祖的指示,在七月十五日进行盆斋,供养十方众僧。在佛祖的慈悲允许下,目犍连的善念和孝心,结合众僧的善力,最终帮助母亲脱离了饿鬼道的苦海。

善恶有报乃是不变的真理

通过这则故事,神佛提醒我们:善恶终有报应,个人的罪业必须由自己来偿还。即便是拥有神通的目犍连,也不能不付出代价就救赎自己的父母。只有当造业者经历苦难、悔改并向善时,才能有望摆脱苦海。

有人或许会疑惑:古语不是说,一人修道成功,连家中的鸡犬都能得益吗?为何目犍连成就高僧,他的母亲却无法得到救赎?难道他不能至少为父母带来一些福分吗?

问题的关键在于,他的母亲不尊敬神佛,对修行的僧侣态度极其轻慢和无礼。因此,目犍连个人的修为和威德无法为父母赎罪,他只能代替母亲在世间做出供养十方僧众的善举,以此表达对佛祖和僧侣的深深敬意,弥补生前的过错,并通过僧众的祝福与宽恕,最终实现救赎。这也是因为儿子本身修成了高僧,佛祖才赋予的机会,体现了一人修道,母亲也能受益。这是佛祖赐予的极大慈悲。想要不付出任何代价就消除罪业并得救,是不可能的。

因此,由这个故事衍生出的佛教节日——盂兰盆节,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又在唐代传播至日本。其宗旨在于提醒人们,善恶因果的报应是绝对严格和无情的。唯有行善避恶,真心悔改,敬仰神佛、佛法及其修行的神佛弟子,才能获得神佛的庇护。这也解释了为何当今法轮大法(佛法)的修炼者在全球揭露中共对法轮大法及其修炼者的迫害真相,呼吁人们不要被中共的谣言和欺骗所迷惑。若是轻信邪党的谎言,诋毁和轻视大法及其修炼者,将会背负沉重的罪业,如何能够自拔?这是极其恐怖的。

回顾历史,我们能够领悟传统节日的价值和意义,它们正是用来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行善和尊敬神明,善待修行者。这正体现了神佛的慈悲与教诲。

中元节的概念源于道教

“中元”一词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中元节,它是道教三大节日之一。道教将一年分为三个时段,分别是上元(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中元(七月十五日)和下元(十月十五日),这些都是传统黄历节日。每个节日都与道教中的天官、地官和水官三位天帝神灵相关。中元节是地官赦免亡灵罪过的日子,在中国,这一天被视为祭拜祖先和亡灵的时刻,人们会祭祀先人,焚烧纸钱,放水灯以迎接亡魂归来,表达对先辈的孝敬和缅怀之情。

中元节自奈良时代(710–794)起便传入日本,最初作为一种祭拜祖先和祈求福寿的节日,在宫廷和贵族中流行。到了平安时代(794–1185),这一节日逐渐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与佛教的盂兰盆节融合,其核心仪式是为祖先和已故之灵祈祷,希望他们得以安息。盂兰盆节的日期与道教的中元节相同,并不是偶然,这反映了历史的精心安排。

日本用河灯为祖先灵魂送行。(chuck hsu/Shutterstock)

室町时代 盂兰盆舞形成

在室町时代,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中元节逐步演变为全民共庆的节日。届时,人们会进行各种祭祀活动,如焚烧纸钱、奉献食物和鲜花、点亮灯火等。盂兰盆舞也是在这个时期诞生,并迅速在全日本范围内流行起来,成为日本中元节特有的传统习俗。

江户时代则增添了人际交往中的感谢与祝福元素

江户时代标志着日本古代文化的黄金时期,得益于商业的繁荣,中元节的庆祝活动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商家答谢客户的交际活动与中元节祭祖并与亲友分享祭品的传统习俗相结合,使得中元节不仅仅是纪念祖先的节日,也成为了家庭团聚和社交互动的重要时刻。人们在这一天会给亲朋好友和邻居送上礼物,以表达对他们照顾的感谢以及在炎热夏季的关心和祝福。这种送礼习俗被称为“中元礼”(お中元)。中元礼的接收者不仅限于亲朋好友,还包括老师、上司等,反映了日本社会对感恩和礼仪的重视。

这一传统一直保留至今。现代人仍然注重中元礼的赠送。在中元节前夕,市面上会推出各式各样的礼品套装,涵盖食品、饮料到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很多人会提前选购礼物,送给亲友、同事和上司,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在中元节期间,人们会送礼给亲朋好友,以表达他们的感激和问候,祝愿他们能够平安舒适地度过炎热的夏日。(west_photo/Shutterstock)

结语

但愿人们在庆祝节日之际,能够铭记那些由历史沿袭下来的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核心价值和宗旨——倡导善行和尊敬神明,以防止人类道德沦丧,走向灭亡。这不仅是神传文化的最深远意义,也是庆祝节日的最重要寓意。

责任编辑:卢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谢忻
  • 黄历七月十五日一般称为中元节或中元,在华人文化圈有丰富的民俗内涵。追根溯源,中元节起源于什么佛道信仰呢?有什么特色呢?表现了什么内涵精神呢?
  • 虎尾中元文化祭受疫情影响停办2年,随着疫情趋缓,虎尾镇公所今年决定扩大办理规模,并首度举办七区联合开香祭典,为中元文化祭系列活动揭开序幕。29日召开记者会,欢迎全国民众来虎尾体验热闹又惊悚的中元文化祭与美丽浪漫光雕秀。
  • 周四和周五晚是今年最后观赏超级月亮的机会,而周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在澳洲,最佳赏月时间是日落月升之际。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 可以说,尧、舜禹、汤、所形成的伦理与政治传统,是孔子“仁”的历史源头。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继承、弘扬、创制的礼乐文化,则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来源。
  • 月全食发生时,月球表面若呈现暗红色或红铜色,在西方称为“血月”(blood moon),西方《圣经·启示录》以血月预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关。中华文化中也早有对此现象的观测,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气覆月或月如血光来形容,是属于天文异象中“月变”的一种,在历朝历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历史记载。西方和中土对此天文异象的记载虽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类的概念,那是什么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