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有报】

他即将就木为何被延了寿?自己的梦境他人因何能知晓?

作者:怀忍忍
人出善念,天地尽知。(公有领域)
人出善念,天地尽知。(图:清 董诰《菜圃风暄》。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38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善恶有报”这个中华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信仰,不仅是道德的劝慰之说而已,在人世中,有许多现世报的实例,常常给人看到证验。

即将就木的人寿数因何被延长?背后有奥因

有一年夏夜,农夫陈四住在地头的窝棚里看守瓜田。一天夜里,他远远看见柳树荫下有几个人影晃动,怀疑有人来偷瓜,便躺下来假装睡着,暗中听动静。其中一个声音低低地说:“不知陈四睡了没有?”

另一个声音接话道:“陈四没几天好活了,马上就要跟我们一块儿去了,有啥好怕的?昨天我在土地庙值班,看到城隍的拘捕公文都送来了。”

第三个声音说:“看来你还不知道吧?东岳神君已经给陈四延寿了!”

其他人惊讶地问:“怎么回事?”

那人解释道:

“陈四母亲帮佣的那家人丢了两千文钱,主人怀疑是婢女偷的,打了她好几百鞭子。被打的婢女始终不承认偷钱。主人便把婢女的父亲找来严加责骂。婢女的父亲盛怒说道: ‘生了这不争气的女儿,不如没有。如果真是她偷了钱,就用绳子勒死她。 ’

“那婢女认为承认是个死,不承认也是个死……说着说着,就呼天抢地地号哭,说不如一死了之。

“这时陈母见到这个婢女无辜蒙冤,心生怜悯,悄悄地典当了自己的几件衣物,换来两千文钱,拿去还给主人,说:‘我这老婆子一时糊涂,见钱眼开,偷拿了你两千钱。我以为你有那么多钱财,未必会发觉。谁料到却连累了这无辜的丫头,我心里既惶恐又惭愧。这些钱一文未用,特冒死来向你自首,免得结下来生的冤债。我这老婆子从今也没脸再在你这儿待下去,你就把我辞退了吧!’那婢女因此幸免一死。

“土地爷为嘉奖陈母为了救人不惜自污的美德,特地向城隍爷打了报告,城隍爷也为之感动,便将报告转呈东岳神君。东岳神君查检册籍,发现陈四母亲这老婆婆命中注定老年丧子,冻饿而死,因她不惜自污救人,立了阴德,所以就改判她儿子陈四借来生之寿用于今生,以赡养老母善终天年。这批示在你昨天下班后才转到,所以你还不知道呢!”

本来,陈四对母亲因偷钱被辞退一事,始终耿耿于怀。听了小鬼们的一番谈论,心中豁然开朗,从此对老母亲更加敬爱。九年后,母亲寿终正寝,陈四为老母办完丧事,不久也无疾而终。

因为陈四母亲不惜自污以救人,立了阴德,所以神君改变了她“老年丧子,冻饿而死”的命运。

(事据《纪文达公笔记摘要》)

县令心生善念 神灵即知

明朝中后期,浙江、江西、福建、安徽、湖南、广西等省份的贫苦人家有一个陋习,若生下女婴,便不养育而溺毙,导致一些地方男女比例失调。

江西某地有一位县令,目睹这种残忍的陋习,深感不忍。他心知父母忍心杀死女婴,无非是担心将来准备嫁妆要花费很多钱,恐怕会影响家计。县令于是开始思考解决之道,想到了建设育婴堂,让女婴有去处,这样就能改变民间溺女的陋习。

县令立即搜检旧日案宗,找到一些无主的田地,每年可收租,以此聘用乳母。他又找到一处废弃的寺院,计划改建为育婴堂。此外,县令自己在老家有两顷田,打算变卖作为启动资金。筹划已定,县令一夜未眠,打算天亮后就去天后宫祈求神灵的帮助。

当晚,天后宫的庙祝梦见神灵示意:“明早有县令某君,为建育婴堂而来上香。某君善念深远,事情虽未进行,但他的诚心已感动上苍,有无数神灵护卫。你一定要善待他。”

庙祝醒来后,马上打扫院落,烹煮茶水,静待县令到来。过了一会儿,县令果然来到宫观。县令拈香祈祷后,庙祝请他入室喝茶。

喝茶时,庙祝问:“大人来此,是为兴办育婴堂吗?”县令大惊,忙问道:“此事未曾告知任何人,道长如何得知?”庙祝便将梦中神示告知县令,并恭喜道:“大人有吉神相随,福禄不可限量。”

此后,县令遵照神示,兴办育婴堂,接收并抚育女婴,行善更加用心。他后来官运亨通,活到了一百岁,子孙繁盛。

民间有句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人性命,功德无量。县令不仅拯救了众多女婴,还根本改变了当地的陋习,这样的福德无疑是巨大的,上天也赐予他丰厚的福报。

县令的故事告诉世人,“三尺头上有神灵”绝非虚妄,此县令的善念一动已经感动了天神。世间人的善念或恶念,都逃不过神佛之眼!而当今之世,却有绑架活人用来活摘器官之人,暗室里作恶,毁尸灭迹,自以为无人知晓,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因为天知地知,如今也是世人尽知。人行恶行善最终都还报在自己身上!如能悔过并协助制止这种人神共愤的滔天恶行,尚还能为己争取一线生机!

(参考资料:《寰球名人德育宝鉴》)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朝江苏溧阳县县衙中,有一名掌管刑事诉讼的书吏,姓焦。他为人正直,常常为众人排忧解难,因此为乡人所尊敬。他邻居家的儿子,年龄不到十八岁,但却好勇斗狠,焦某少不得为他调解事端,是故邻家子对他十分感激。
  • 更多证据显现,灵魂真的存在,拥有多世记忆!前世残酷折磨囚犯,泰国医院院长怎样才能还清罪业?《未解之谜》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偿还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阳间法律无法审判,上天也绝不饶过,无论时间长短。有的是当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个发生在清朝的神异故事就在告诉世人:无论何时害了人命都难逃报应的。
  • 古今中外,在剧火的大灾难发生时,谁能让“神出手”得到奇迹福祐呢? 本文这些真人实事给了我们参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善有善报,可能是事后报,也可能是立即就报!报应不爽呀!
  • 清朝撰写《劝戒录》的梁恭辰的父亲曾担任江苏布政使,与苏州江铁君是以诗文相交的朋友。江铁君曾出家为僧,后又还俗,回归儒学,不过他应该还是相信因果报应的。他曾讲了这样几件离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没好报”这样的说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善报,甚至还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觉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着一切,祸福早已注定,好人遇到的坏事,恰恰是老天在帮你消减之前的罪业,以让你在消减完罪业后,来世得福报。清朝梁恭辰编撰的《劝戒录》中记述了两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带从事盐业生意。他性格素来豪爽,虽每日与钱打交道,却并无利欲之心。
  • 善有善报,自古不虚。据清朝梁恭辰的《劝戒录》记载,浙江仁和县(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经营盐业,家道殷实。
  • 人们常说善恶有报是天理,那么如果心有所求的善举,善报又如何呢?若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会遭恶报吗?这两个故事耐人寻味。
  • 人间善恶报应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为直接的报应较少让人亲见。但是昭昭天理,总有时会向世人直些显相,让人不得不信,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种方法吧!
评论